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最新的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1340****918
  • 文档编号:285954237
  • 上传时间:2022-04-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82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幼儿在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开展线描画教学,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针对本学期美术特色活动的要求,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3、白纸,黑色水彩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说课稿 篇2 本节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课本第77页。

      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几的几倍掌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同时,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来算,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但本节课又不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从教材的意图来看,本节课应该更多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5个3加3个3等于8个3”的算理,充分体验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故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养成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并形成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教学重点: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思想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并能很好地与课题联系起来,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在解决问题情景中,计算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我以“圣诞节”引入,请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的? 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情景,蕴含了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几个几加几个几”,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2、在自主探究算法中,充分体验理解算法的算理 所以在探究算法的时候,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中,我也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帮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通过板书展示出来,但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或错误时,及时给予帮助或纠正让学生在群体中呈现自己的算法,从中使学生体会到算法多样化,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3、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三个类似的情景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3个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2个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4个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了体验的机会,也在脑海中对解决这个简单的生活问题的数学模式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记。

      如果说“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还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话,我接着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比较等式两边,什么不同,什么相同?通过板书整理,有意识的在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4、认知构建体现算法优化过程中从刚几个情景问题中,学生能出不体会到算法多样化中存在的规律性,但这种规律有没有普遍性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题 3盘青苹果 每盘4个 2盘红苹果 每盘3个 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理解,当每份的个数相同时,才有“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样的规律 5、在学生掌握了以上知识后,我又设计了书上题2这类的题目,从倍的关系上学生再一次体会乘法分配率的思想 6、练习巩固 在练习中,我先设计了让学生直接计算结果,通过比较体会左右两边在计算过程的不同和结果的相同,体验到选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计算更 快速而接着两题的设计,便是今天所学内容的应用及拓展探究感悟“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经历从生活问题――数学模型建构过程构建认知,也让学生从知道――体验――理解,经历具体――抽象――构建的过程。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