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展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docx
7页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展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 文灵芝(上海市徐汇区科技幼儿园,上海200233)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以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和现象为内容,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思考猜测、交流分享,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为幼儿进行说明性讲述做好了认知准备、经验准备,极大地发展了幼儿进行说明性讲述的能力Keys:科学探究活动;说明性讲述;幼儿教育G613:A :1674-5884(2014)12-0010-0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语文素养”广泛定义为“日常生活的必备技能,或者说是让一个人具备社会竞争力的能力”[1]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读写素养必须具备与复杂语文文本相应的能力,理解和使用说明性语言正是其中之一说明性讲述,指的是在较正式的语境中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功能等解说清楚,具有简洁性、精确性、客观性、逻辑性等特点从幼儿阶段开始重视培养使用说明性语言进行讲述的能力,对幼儿学习书面语言、发展语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3~6岁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讲述比较连贯;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2]。
而“连贯”“有序”“清楚”正是说明性讲述的核心经验和能力与此同时,组织幼儿探索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事物与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发现事物特征,概括、分类和寻求事物关系等思维活动发生得最集中的领域,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思考猜测、交流分享,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为幼儿进行说明性讲述做好了认知准备,经验准备,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说明性讲述核心经验的形成1 强调幼儿使用准确规范的说明性词句1.1 使用事物的规范名称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这就给幼儿提供了大量使用事物规范名称的机会,让幼儿的讲述更精确,表达更清晰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毛毛找朋友》[3],幼儿在找找、摸摸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有毛的物品教师提供了毛笔、牙刷、毛围巾、毛衣、拖鞋、刷子、毽子、毛巾、毛球等有毛的物品,还有布手套、丝巾、皮球、皮鞋、圆珠笔等没有毛的物品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在日常用语中,幼儿喜欢使用儿向语言或者俗语等口语化的、不规范的名称,或者使用“这个”“那个”指代在活动中,教师会使用比较准确的、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说明性语言进行总结,帮助幼儿累积大量的说明性词汇。
1.2 使用恰当的词汇讲述事物特征或现象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需要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比如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的物体等幼儿通过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在发现动植物的多样性、动植物生存和生长变化的基本条件,认识物体和材料的颜色、硬度、光滑度、纹理、质地等特性,了解结构特点、功能用途的过程中,大量使用说明性语言,才能将事物的特征或现象概括表达出来小班科学探索活动《圆圆的菜》[3]幼儿隔着布袋摸摸里面的东西,猜猜是什么,再取出验证他们说了很多,“我猜是一个菠萝,它摸上去有点刺刺的……幼儿在讲述中,能够把摸到的形状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用说明性的语言讲述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科探活动中,直观的材料一直伴随其讲述活动,幼儿在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蔬菜时,基本上都能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蔬菜的主要特征:“我的卷心菜叶子是一层一层的洋葱闻上去有味道……1.3 准确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方位词讲述事物特征研究表明,名词和动词是幼儿较早掌握的两种词汇,但幼儿还缺乏准确使用规范词汇进行表达的能力但是幼儿在经历了科学探索活动深入的探究之后,就自然地把握了事物的各种特征,为使用说明性语言进行简单明了、准确的讲述做好了知识经验准备。
在中班科学探索活动《转动》[3]中,幼儿需要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幼儿运用实物进行操作时,教师不断激励幼儿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起来了?”“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把其他的东西转起来?”幼儿一边操作,一边总结自己的经验:“我用扭的方法把方形的积木转起来了我用搓的方法把花转起来了……幼儿在自己探索和体验的基础上,使用了扭、搓、转、跑、甩、吹、拍、拧、搅拌等不同的动词,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探索经验,说明性讲述能力得到提高2 鼓励幼儿以独白语言的形式进行说明性讲述在日常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以“对话式”语言进行讲述,即你问我答,或者是即兴的、“片断式”的语言,即碎片式的讲述运用独白性语言进行讲述的能力相对较弱所谓以独白语言进行讲述,指的是“讲述者在脱离情境的场合独立构思讲述内容并有条理地讲述[4]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有大量的合作交流机会它既是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结论的表达,也是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以独白语言的形式,大量使用说明性语言进行讨论、争论,以及达成初步的共识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游羊村》[3],它以深受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情节为活动主要线索,将“小司机”和“去春游”两个活动相结合,从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标志出发,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和幼儿一起看地图、读标志而建构一个科学探索活动。
对幼儿来说,自己熟悉、喜欢的事物才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交通标志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也让幼儿有空间进行想象和联想,他们都愿意独立地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对标志的理解,从而提高了他们以独白语言的形式进行说明性讲述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讲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脱离凭借物的情况下,幼儿的说明性讲述仍然较为随意,较难独立地构思讲述内容中班科学探索活动《动物过冬》[3],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大量关于动物不同的过冬方法的图画书,幼儿通过在图画书中自主寻找相关内容,自由阅读,向同伴介绍自己的阅读内容当幼儿说出一种动物过冬方式时,教师出示事先制作的相应媒体,帮助幼儿搭建独立讲述的支架,让幼儿在集体面前的讲述更为流畅,让幼儿的独白性讲述能力得到稳定发展大班的科学探索活动,则给予幼儿更多的独立构思讲述内容,并在集体面前讲述的机会如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卡》,教师首先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卡,包括卡的名称、用途有的幼儿介绍说:“我今天带的是一张交通卡,每次去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时都要用到它,打的时也可以刷交通卡,十分方便……因为卡在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凭借一张简单的卡,就能激发幼儿独立讲述的兴趣,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完整、清晰地将自己看到的、用到的各种卡的名称、用途表述清楚。
随后,教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进行辩论:“你觉得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卡,好还是不好?”一个来自于幼儿生活、没有定论的话题,激发了幼儿独立讲述的兴趣,幼儿各抒己见,现场讲述达到了高潮辩论式的活动形式为每位幼儿进行独白性讲述创造了机会3 培养幼儿理解说明性讲述的内容组织方式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表达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或者“前言不对后语”等不能清楚表达、缺乏逻辑等问题理解说明性讲述的内容组织方式,需要讲述者能够有条理地、有顺序地、有重点地讲述,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避免重复性讲述和没有重点、缺乏逻辑的讲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最后得出结论并与他人交流幼儿具备了对讲述现象和讲述内容的科学认知,其交流的内容都来自其自身的发现,并且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因此,他们在讲述的时候,就能做到有内容、有条理地讲述同样是科学探索活动《变》小班幼儿通过使用玻璃纸,去探索同一种物体有不同的变化幼儿在操作中,团一团,将方形玻璃纸变成球形,“我把玻璃纸变成了一个溜溜球折一折,把玻璃纸变成三角形,“我做了一块三角形的蛋糕搓一搓,把玻璃纸搓成了长条形,“我把玻璃纸变成了一根面条。
……幼儿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源自其操作经验的讲述都能做到言之有物大班的《变》[3],从小班时对物体外形变化的观察上升到了对周围环境、事物变化的思考,在活动中体验了求异与思辨的乐趣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从最为显著的季节变化开始谈起,然后讨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变化,再回忆其他的变,最后辩论“有不变的东西吗?”“它会变吗?你认为它不变的理由是什么?”“还有哪些变化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教师的提问环环相扣,环节层层递进,幼儿的思维逐步从具象上升到抽象,幼儿的讲述内容和重点也能根据要求进行“变化”幼儿在陈述自己的结论、解释和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采用说明性语言进行讲述,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科学探索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也为幼儿进行说明性讲述做好了认知准备、经验准备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的指导过程中,反复使用说明性词汇和句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模仿学习、运用的机会”[5]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名词、动词,还需要逐渐学习使用和掌握表达指代关系的代词,表达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等,在讲述时句子的结构也由简单趋向复杂,由不完整逐渐发展到完整,由松散慢慢变得严谨,其说明性讲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Reference:[1]莎莉·叶茨,理解阅读活动和语文素养[M]//周惠玲,译,理解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高一敏,宣艳,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摇篮———运用“典型活动”引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王 津,幼儿说明性讲述的核心经验与教育指导策略[J],幼儿教育,2014(1/2):19,[5]温碧珠,关于科学知识类图画书阅读指导的研究[J],幼儿教育,2014(7/8):15,(责任校对 王小飞)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