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沉浮》教学设计.doc
6页《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设计人:玉林市玉东新区玉东小学 廖伊雯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了解物体沉浮状态可以发生改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2.科学探究目标: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实验过程中,学会用文字记录和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3.科学态度目标:能认识到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善于尝试多种方法,学会合作交流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物体沉浮状态改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了解物体沉浮状态可以发生改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教学资源:装了水的水槽、超轻黏土、橡皮泥、钥匙、纸盒、玻璃瓶、小石头、盐、透明封口袋等教学过程: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方式,因此我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实践”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状态会发生改变上课开始时,展示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的图片,再展示小船装载了太多物品后下沉的图片,以旧知带动新知导入思考:原本应该浮在水面上的小船为什么会沉到水底呢?(情境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他们直观地发现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并让学生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小船由浮变成了下沉。
二、猜想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根据学生对小船下沉原因的猜测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进行合理猜想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多能猜测出小船的下沉和重量的变化有关,教师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中“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或体积有关”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合理的猜想三、进一步了解物体沉浮的改变,并探究改变的方法 在此环节中,多以故事激趣,以橡皮泥和超轻黏土两种不同材质的海绵宝宝开展教学,为学生设计两个实验:实验一:下沉的物体上浮将橡皮泥制成的海绵宝宝放进水中,橡皮泥海绵宝宝会马上沉入水底,以“海绵宝宝想到水面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下沉的海绵宝宝变为上浮此时,学生兴趣高,会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并在自己的海绵宝宝上进行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选择一种学生较少能想到的方法进行展示:将神奇的海绵宝宝进行变形,变成更宽大的小船型,或直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盐,海绵宝宝就成功上浮到水面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来发现,变为上浮的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实验的情境里,认真思考并尝试进行实验,从自己的尝试中找到沉浮改变的方法同时,结合教师的示范实验中发现或验证前面的猜想“改变物体的体积或者液体的比重可以改变沉浮状态”。
实验二:上浮的物体下沉将超轻黏土制成的海绵宝宝放到水面上时,超轻黏土海绵宝宝浮在水面上(和学生说明制成两个海绵宝宝的材料的重量不一样,所以一开始的沉浮状态有所不同)同样以故事激趣,请同学们帮助看完了外面的风景后的海绵宝宝回到海底的家在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其他工具在本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的工具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又发现了一种可以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四、提升改变沉浮状态方法的运用,尝试多种方法在前面的导入和两个实验中,学生初步验证了前面的猜想: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或改变液体的比重,又或是借助其他工具改变其沉浮状态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验证并将结论多加实践运用,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在表格中做好实验记录:材料原来的状态改变沉浮的方法(使用了哪种方法打√)现在的状态物体的重量物体的大小其他钥匙纸盒玻璃瓶小石头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可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小组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得出结论: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发生变化,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包括: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改变液体的比重,还可以借助别的物体等在前面导入后所作的猜测和两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设计更多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多动手、多交流验证前面的想法并用于更多的操作实践,引导学生能根据多次实验归纳出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学课教学强调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创设更多开发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不断尝试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使学生一直保持着对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五、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想一想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二)欣赏图片展示:潜水艇的沉浮、钓鱼时浮标的沉浮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发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将科学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影响这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更让学生发现课堂上的知识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六、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收获了什么(小组内互相说说、个人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