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诊断学课件:发热.ppt

53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79195686
  • 上传时间:2024-08-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16MB
  • / 5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发热发热 Fever 2定义 definition•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或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为发热•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3正常体温 normal temperature•正常体温正常体温36-37℃•在各个部位的温度并不尽相同,其中以内脏的温度最高,头部在各个部位的温度并不尽相同,其中以内脏的温度最高,头部次之,而在皮肤和四肢末端的温度最低次之,而在皮肤和四肢末端的温度最低•体温在体温在1日内也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如一般在清晨日内也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如一般在清晨2~~6时体温最时体温最低,低,7~~9时逐渐上升,下午时逐渐上升,下午4~~7h最高,继而下降,昼夜的温差最高,继而下降,昼夜的温差不会超过不会超过1℃•体温在性别、年龄上也略有不同,如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体温在性别、年龄上也略有不同,如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略高于儿童;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最低略高于儿童;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最低。

      •另外,体温也受到肌肉活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体温也受到肌肉活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的影响 4体温计使用体温计使用•使用前先用手捏住体温计顶部(无水银端)轻甩几下,使水银使用前先用手捏住体温计顶部(无水银端)轻甩几下,使水银柱退到柱退到35度以下再用看体温计时,要在明亮处背光横持体温度以下再用看体温计时,要在明亮处背光横持体温计,取与双眼等高的水平线位置,缓缓转动体温计观察水银柱计,取与双眼等高的水平线位置,缓缓转动体温计观察水银柱所示温度刻度体温计用后,应用所示温度刻度体温计用后,应用75%酒精由体温计的尾端旋酒精由体温计的尾端旋转着擦到水银那一端,进行消毒并检查体温计的表壁有无断裂转着擦到水银那一端,进行消毒并检查体温计的表壁有无断裂痕,擦干放入专用套管保存必要时可在一天内测几次,要将痕,擦干放入专用套管保存必要时可在一天内测几次,要将每次测量的时间和温度记录下来需要强调的是,在测量体温每次测量的时间和温度记录下来需要强调的是,在测量体温前,应在室内保证静止休息状态,维持半小时左右同时,这前,应在室内保证静止休息状态,维持半小时左右同时,这半小时内不适宜进食、喝水和运动。

      如果刚从外面炎热的环境半小时内不适宜进食、喝水和运动如果刚从外面炎热的环境中回来,或者刚刚喝水吃完东西,这时测出的体温都是不准确中回来,或者刚刚喝水吃完东西,这时测出的体温都是不准确的 5体温测量方法•口测法:一定要将体温计放在舌头下,稍用力压住,含口测法:一定要将体温计放在舌头下,稍用力压住,含3~~5分分钟后取出读取读数,期间不要说话但发烧后呼吸困难、意识钟后取出读取读数,期间不要说话但发烧后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的病人也不要采用不清的病人也不要采用 •肛测法肛测法•腋测法:除去垫在腋窝的衣物,擦干腋窝皮肤的汗液,然后将腋测法:除去垫在腋窝的衣物,擦干腋窝皮肤的汗液,然后将体温计水银柱端放在腋下最顶部夹紧,体温计水银柱端放在腋下最顶部夹紧,10分钟后取出体温计,分钟后取出体温计,读取读数读取读数•测量方法的换算:直肠温度平均值为测量方法的换算:直肠温度平均值为37.5℃,口腔温度比直肠低,口腔温度比直肠低0.3~~0.5℃,而腋窝下的温度又比口腔低,而腋窝下的温度又比口腔低0.3~~0.5℃ 6发热程度febrile degree•低热 37.3-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 7发热机制febrile mechanism•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行为调节(通过意识活动),自身调节(通过神经体液作用),后者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温觉、冷觉),体温调节中枢。

      •人体体温调节高级中枢在下丘脑水平(hypothalamic level)的视前前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体温调节次级中枢在延髓、脊髓、大脑皮层 8体温调节中枢•根据多种恒温动物脑的分段切除实验看到,切除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虽然在行为方面可能出现一些欠缺,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具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这些事实说明,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9发热机制febrile mechanism•“调停点(set point)”学说: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水平•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敏感性降低的结果 10致热原pyrogen•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于宿主(host)外部,细菌、病毒、内毒素--G-菌的脂多糖(endotoxin , lipopolysaccharide)、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等大多数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11endogenous pyrogen•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由各种宿主细胞产生的多肽类(polypeptide)致热物质,单核细胞(monocyte)、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组织巨噬细胞(tissue macrophage)等 12endogenous pyrogen 内源性致热原细胞因子(endogenous pyrogenic cytokine)•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白介素-6 (interleukin-6) •干扰素-(interferon- ) 13 14发热的机制和原因发热的机制和原因-致热原发热致热原发热 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 体有关的致热原,如白体有关的致热原,如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外毒素、结核菌素(细菌外毒素、结核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热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热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 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 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

      若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 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 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15发热的机制和原因发热的机制和原因-非致热原发热非致热原发热 非致热原发热:此类发热包括:物理或化学因非致热原发热:此类发热包括:物理或化学因素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引起的发热;素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引起的发热;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相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相互抑制关系失常,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及体互抑制关系失常,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及体温调节障碍等)所引起的中枢性发热;先天温调节障碍等)所引起的中枢性发热;先天性汗腺缺乏或患鱼鳞癣病等使汗腺分泌障碍,性汗腺缺乏或患鱼鳞癣病等使汗腺分泌障碍,不能散热而引起的发热等不能散热而引起的发热等 16发热的病因与分类•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 占占50%-60%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毒、细菌、真菌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毒、细菌、真菌等常见•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医学上称之为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医学上称之为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17感染性发热•细菌性感染 占43%•病毒感染 6%•真菌•支原体•寄生虫 18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心力衰竭、皮肤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19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肿瘤•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20变态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 21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产热>散热)•重度脱水(散热减少) 22心力衰竭、皮肤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大面积深度烧伤•鱼鳞病 23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不通过致热原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物理性因素 中暑•化学性因素 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 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 24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低热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原发性低热:无特殊原因的功能性低热•感染性低热 感染后低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恢复•夏季低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生理性低热 剧烈运动、紧张、妇女月经前、妊娠初期 25临床表现•发热临床过程三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26体温上升期•产热 >散热•疲乏、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苍白•骤升型 数小时•缓升型 数天 27高热期•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平衡)•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快•持续时间不等,数小时至数周 28体温下降期•产热<散热•出汗多、皮肤湿•骤降型 数小时•缓降型 数天 29举例•男性老年患者,不明原因寒战。

      •男性患者,主诉关节酸痛,已就诊外科、骨科未查出病因,来本科就诊•老年女性患者,脑梗死体检心率120次/分 30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31 稽留热•高热39-40℃•高热持续数天-数周•24小时体温波动<1 ℃•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斑疹伤寒 32稽留热 33弛张热•高热•24小时体温波动>2 ℃•体温最低时仍>正常•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TB、化脓性炎症 34弛张热 35间歇热•体温骤升、骤降•高热与无热(间歇期)期交替反复出现•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36间歇热 37波状热•渐升、渐降•高热反复•布鲁菌病 38波状热 39回归热•骤升高热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规律性交替•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 40回归热 41不规则热•热型无任何规律•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临床最多见的热型 42不规则热 43伴随症状•有利于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44伴随症状•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关节肿痛•皮疹•昏迷 45寒战•绝大多数发生在体温上升期•大叶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流脑、急性溶血、输血反应 46结膜充血•麻疹、出血热、咽结膜炎、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47单纯疱疹•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膜炎、间日疟、流感 48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结核、化脓性感染、白血病、淋巴瘤、转移性癌、丝虫病 49肝脾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胆道感染、布鲁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50出血•重症感染、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血液病 51关节肿痛•败血症、猩红热、结缔组织病、风湿热、布鲁菌病、痛风 52皮疹•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免疫性疾病、药物热 53昏迷•先发热:病毒性脑炎、斑疹伤寒、流脑、中毒性菌痢、中暑•先昏迷:脑出血、巴比妥类安眠药物中毒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