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操作.pdf
20页完整版)公共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操作实践技能第⼀站:临床基本操作技能(3项)【体格检查,急救技术;20min,25分】体格检查:站在病⼈右边⼀、⾝⾼:从头顶⾄⾜底的垂直⾼度使⽤前校对“0”点,误差不⼤于0.1cm,⽴柱垂直,⾚脚、上肢⾃然下垂、⾜跟并拢、脚尖分开;三点(脚跟、骶⾻部、双肩胛)靠⽴柱、两点(⽿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呈⽔平;⽔平板与头顶紧度适当;间隔 30秒,连续测两次,结果应⼤致相同⼆、体重:⼈体各部分的总重量使⽤前校对,误差不超过0.1%,电⼦秤注意“0”点⾄刻度尺⽔平位;⾚⾜,男性⾝着短裤,⼥性⾝着短裤、短袖衫,站⽴秤台中央;读数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数点后⼀位测试⼈员每次读数前应校对砝码重量三、⽪褶厚度:⽪下脂肪厚度,⽪摺厚度仪部位:腹部、肩胛下⾓部和肱三头肌使⽤前校对,是否有延迟现象;⾃然站⽴,暴露测量部位;右⼿持测量仪,左拇指⽰指指距 3cm,以指腹捏起⽪肤及⽪下组织轻轻捻动⽪褶,使之与肌⾁分离,将测量仪两钳头置于⼿指下放夹住⽪褶,待指针稳定后⽴即读数;读数误差⼩于 0.1cm四、腰围:脂肪重量和脂肪分布部位:⽔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经脐上0.5⾄1厘⽶处⽔平绕⼀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处⽔平绕⼀周测腰围。
垂直站⽴,双⾜⾃然分开,平稳呼吸,⽤⽆弹性,最⼩刻度为1mm软尺,紧贴⽽不压迫⽪肤;平稳呼吸;测量值精确到1mm五、脉搏部位:桡动脉、颞动脉、股动脉、⾜背动脉观察指标:频率、节律、强弱、紧张度、动脉壁弹性以及呼吸对它的影响安静或剧烈活动后休息30分钟再测,3个⼿指并拢,指腹平放桡动脉近腕处,⼒度适中,触摸桡动脉搏动,⾄少30秒六、⾎压计量检定合格,袖带⼤⼩合适测前患者安静休息⾄少5分钟通常为右上肢,坐位平第四肋软⾻,仰位平腋中线袖带均匀紧贴⽪肤与上臂,⽓囊中部应对准肱动脉,听诊器膜形体件置于肱动脉上,软压之(体件不应塞于袖带与上臂之间),充⽓同时听肱动脉搏动声⾳,待声⾳消失后,再将⽔银柱升⾼20-30mmHg,恒速放⽓边放⽓边听柯⽒⾳,第⼀声响汞柱凸⾯所⽰数值为收缩压,肱动脉搏动声⾳消失时汞柱凸⾯所⽰数值为舒张压测量完毕,⽓囊排⽓,卷好⽓袖平正放⼊⾎压计中,使汞柱完全进⼊⽔银槽中(倾斜45度),关闭⾎压计间隔1-2分钟,⽤同样⽅法测⾎压2次,取平均值,差值不⼤于5mmHg七、甲状腺峡部:位于环状软⾻的下⽅第2⾄第4⽓管环前⾯检查者站于患者前⾯⽤拇指从胸⾻上切迹触摸,或站与患者后⾯⽤⽰指从胸⾻上切迹向上触摸,可感到⽓管前软组织,判断有⽆增厚;嘱病⼈做吞咽,可感到⽓管前软组织在⼿指下滑动,判断有⽆长⼤,肿块侧叶:(前)⼀⼿拇指压于⼀侧甲状软⾻,将⽓管推向对侧,另⼀只⼿⽰指、中指压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嘱病⼈配合吞咽。
后)⼀⼿⽰指、中指压于⼀侧甲状软⾻,将⽓管推向对侧,另⼀只⼿拇指压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指、中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嘱病⼈配合吞咽⼋、淋巴结检查顺序:⽿前、⽿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后、颈前、锁⾻上腋窝:右⼿触诊患者左侧腋窝,左⼿触诊患者右侧腋窝滑车:检查者左⼿扶托被患者左上臂,右⼿在其肱⾻上髁两横指,在肱⼆头肌内侧滑动触诊锁⾻上: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头稍向前屈,检查者⽤左⼿触病⼈右侧,右⼿触病⼈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锁⾻后深部腹股沟:患者平卧,检查者站在右侧,右⼿四指并拢,以指腹触及腹股沟,由浅及深滑动触诊,先触摸腹股沟韧带下⽅⽔平组淋巴结,在触及腹股沟⼤隐静脉处的垂直组淋巴结左右腹股沟对⽐检查内容:部位、⼤⼩、数⽬、质地、活动度、有⽆粘连、压痛、局部⽪肤变化等九、胸部(肺脏)-视诊:⾃然凹陷:腋窝、胸⾻上窝、锁⾻上窝、锁⾻下窝⾻骼标志:(前)胸⾻上切迹、胸⾻柄、胸⾻⾓、肋⾻及肋间隙、剑突、腹上⾓(胸⾻下⾓)(后)肩胛⾻、肋脊⾓、脊柱棘突垂直线标志前正中线:沿⾝体前正中所作的垂直线胸⾻线:沿胸⾻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锁⾻中线:通过锁⾻中点的垂直线胸⾻旁线:胸⾻线和锁⾻中线连线中点的垂线垂直线。
腋前线、腋后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触诊:胸廓扩张度:检查时将两⼿掌平放于病⼈胸部的对称部位两⼿拇指在前正中线相遇,当病⼈深吸⽓胸廓扩张时,两⼿即随胸廓扩张⽽外展,观察拇指与前正中线间隔距离,可判断胸廓两侧呼吸动度是否对称语⾳震颤:两⼿掌⾯或尺侧缘轻贴在病⼈胸壁两侧对称部位,但不可⽤⼒压在胸壁上,以免减弱⼿掌的敏感性让病⼈拉长声说“yi”,⾃上⽽下,由内到外,两⼿交替对⽐检查两侧是否相同胸膜磨擦感:双⼿掌轻贴于胸壁两侧,嘱被检查者做深呼吸,若触到吸⽓双相粗糙磨擦感,⼀种颤动感觉,即为阳性腋中线5-7肋最易感到叩诊:前胸部:由锁⾻上窝开始,然后沿锁⾻中线,腋前线⾃上⽽下逐⼀肋间隙叩诊侧胸壁:被检查者上壁置于头顶,从腋窝开始沿腋中线、腋后线向下扣⾄肋缘最后检查部:被检者头向前低垂,上⾝略向前倾,双⼿交叉抱肘,尽可能使肩胛⾻移向外侧叩诊肩胛区板指与脊柱平⾏,从肺尖开始,先扣肺上界宽度,沿肩胛线向下扣,直⾄肺底活动度肺下界:先扣右侧、后扣左侧,平静呼吸时,⾃上⽽下沿锁⾻中线、腋中线、肩胛下线( 6、8、10肋间),右锁⾻中线上清⾳-浊⾳(肝上界)-肺下界肺底移动度:平静呼吸时,肩胛下⾓线⾃上⽽下叩诊,定下肺下界,吸⽓向下清⾳ -浊⾳,最低点;呼⽓向上清⾳-浊⾳,最⾼点,正常范围:4-8cm听诊:肺尖开始,⾃上到下;前胸到侧壁到后背,同时左右、上下对⽐正常呼吸⾳:⽓管呼吸⾳-胸⾻上窝、胸⾻柄、第7颈椎肺泡呼吸⾳⽀⽓管呼吸⾳-肩胛区上部、肺尖、第⼀⼆肋间⽀⽓管肺泡呼吸⾳啰⾳:⼲湿啰⾳胸膜摩擦⾳:胸壁下侧沿腋中线⼗、⼼脏视诊:⼼前区隆起:多见于右⼼室肥⼤,在胸⾻下段或胸⾻左缘第3-5肋软⾻及肋间⼼间搏动:第5肋间左锁⾻中线内0.5-1cm处,搏动范围直径约2-2.5cm。
⼼前区异常搏动:胸⾻左缘第2肋间搏动-肺动脉扩张,肺动脉⾼压胸⾻左缘第3、4肋间搏动-右⼼室肥⼤胸⾻右缘第2肋间搏动-升主动脉/主动脉⼸的动脉瘤触诊:⼼前区震颤:右⼿掌尺册置于被检查者⼼前区⼼包摩擦⾳:右⼿全掌置于被检查者胸⾻左缘第3、4肋间处叩诊:先左后右,⾃下⽽上,由外到内,由清变浊⼼左界:先触及⼼间搏动,在搏动外2-3cm处,由外向内逐⾏叩诊,直⾄第2肋间⼼右界:先扣出肝上界,在上⼀肋间开始,⾃下⽽上⾃外⽽内,扣⾄第2肋间右界(cm)肋间左界(cm)2-3 2 2-32-3 3 3.5-4.53-4 4 5-65 7-9注:与胸⾻中线垂直距离听诊:⼆尖瓣:左锁⾻中线内侧第五肋间肺动脉瓣:胸⾻左缘第⼆肋间主动脉瓣:胸⾻右缘第⼆肋间主动脉第⼆听诊区:胸⾻左缘第三、四肋间三尖瓣:胸⾻下靠近剑突⼗⼀、腹部视诊:九区法(第10肋最低点连线、侧髂结节连线、腹股沟中点的垂线)四区法(脐为中⼼)腹部体表标志:(前⾯)肋⼸下缘、剑突、腹上⾓、脐、髂前上棘、腹直肌外缘、腹中线、腹股沟韧带、耻⾻联合(后⾯)第12肋、肋脊⾓、腰肋⾓、髂后上棘听诊:肠鸣⾳:应在触、扣之前听,在右下腹,正常4-5次触诊:由左下腹开始,逆时针触脾脏: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检查者左⼿绕过其腹前⽅,⼿掌置于其左胸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掌平置于上腹部,与左肋⼸成垂直⽅向,以稍微弯曲的⼿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患者吸⽓时向肋⼸⽅向迎触脾,直⾄触到脾缘或左肋缘。
如不好触及,可嘱患者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呼吸1 置于硬板上,去枕平卧2 仰头举颏法,打开呼吸道3 左⼿捏住患者⿐翼4 深吸⼀⼝⽓,张⼝将患者的⼝部完全包住5 ⼝对⼝吹⽓,患者胸廓抬起6 ⽴即和患者⼝部脱离.捏⿐⼿放松7 观察患者,胸部向下恢复,⽓流从⼝⿐排出8 注意: 吹⽓频率为12-20次/分,吹⽓量800-1200ml9 与胸外按压的⽐例:单双⼈操作均为30:210 吹⽓时停⽌胸外按压⼗三、胸外⼼脏按压部位:胸⾻中下1/3交界处1 ⾷指中指沿肋⼸处向中间滑动,找胸⾻下切迹(不是剑突下)2 ⾷指中指横放胸⾻下切迹上⽅.⾷指上⽅的胸⾻正中部既为按压区3 ⼀⼿的掌根部紧贴⾷指上⽅,放在按压区4 将定位⼿取下,将掌根重叠于⼀⼿背上,使⼿指脱离胸壁,采⽤两⼿指交叉抬起法5 注意:按压频率8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0.6:0.4.按压深度4-5cm有效指标:按压时能扪及⼤动脉搏动患者⾯⾊、指甲及⽪肤等⾊泽再度转红扩⼤的瞳孔再度缩⼩出现⾃主呼吸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反射及对光反射出现第⼆站:公共卫⽣案例分析(⼝试)【案例1,案例2,20min,40分】突发公共卫⽣事件:突然发⽣,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现场调查设计⼀、现场调查⽬的:1 核实诊断2确定是否爆发(短时间内、同居住区、同样临床表现;单峰流⾏曲线;同源性/相同传播途径;发病率⾼于历年⽔平)3 描述疾病分布、特征(三间分布)4 查明传染来源和暴露的易感⼈群5 采取相应的措施,扑灭疫情⼆、现场调查设计(调查⽅案)1调查⽬的(1)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2)控制疾病的进⼀步发展,终⽌疾病暴发或流⾏(3)预测疾病暴发或流⾏的发展趋势(4)评价控制措施效果2 调查内容和⽅法(1)对疾病的发⽣情况进⾏概述:主要利⽤现场流⾏病学⽅法,对疾病暴发或流⾏的情况进⾏三间分布(空间、时间、⼈间)的描述(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2)主要⽅法:个案调查、描述流⾏病学⽅法(横断⾯调查-罹患率/感染率、回顾性或前瞻性纵向调查-发病率/感染发⽣率)(3)分析流⾏病学⽅法:病例对照:以确诊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组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疾病的⼀组个体为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较两组暴露率的差异,研究疾病与这些因素的关系,由果到因,论证性不强,适⽤于罕见病,选择偏倚OR值队列研究:将特定的⼈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平分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段时间,⽐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因果关系及关联强度⼤⼩的⼀种观察性研究⽅法。
由因到果,论证性强,RR值、AR值(4)实验⼲预流⾏病学接到疫情报告后需询问和记录上报的内容:(1)疫情发⽣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发病⼈数和死亡⼈数;(2)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3)已采取的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4)报告⼈的姓名及联系⽅式3 调查表的设计(1)⼀般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化程度、家庭住址、联系⽅式、⾝份证号( 2)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发病情况(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及治疗情况(3)流⾏病学史:发病前24⼩时内⾷物摄⼊情况的调查/流⾏病学特征、密切接触者情况(4)已采⽤的防治措施(5)调查⽇期、调查⼈、审查⼈4 调查步骤(1)调查前获取初步信息(2)进⼊现场收集发病和暴露信息(3)初步分析资料并提出假设(掌握三间分布、流⾏曲线的绘制和解释、的概念)潜伏期:病原体侵⼊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意义:影响疾病的流⾏过程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确定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4)进⼀步收集和分析资料以确认假设(掌握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分析研究的概念)( 5)提出和采取控制措施(6)写出总结报告三、撰写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背景资料、流⾏强度及疾病分布、确定爆发或流⾏、流⾏因素分析、措施及效果评价、经验教训及建议四、可能出现的偏倚⽆应答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测量偏倚混杂因素的影响⾷物中毒1 判断依据(1)中毒病⼈在相近的时间均⾷⽤过某种共同的可疑中毒⾷品,未⾷⽤者不发病,停⽌⾷⽤该⾷品后,发病很快停⽌(2)同起⾷物中毒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3)潜伏期⼀般很短,病程依病原的种类和个体差异⽽不同(4)⼈与⼈之间⼀般不直接传染(5)从中毒⾷品和中毒病⼈的⽣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了临床表现⼀致的病原(6)未获⾜够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断原因不明的⾷物中毒,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进⾏裁定2 调查⽅案⼀、调查⽬的:确定是否⾷物中毒和何种类型的⾷物中毒;查明⾷物中毒发⽣的原因、途径,以便采取预防措施,防⽌中毒继续发⽣,并对病⼈的急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以便对已采取的急救治疗措施给予补充或纠正,为预防类似⾷物中毒提供基本资料。
⼆、调查⽅法:现场观察与检查、询问、样品采集与检验三、调查内容流⾏病学调查;现场卫⽣学调查,运⽤描述性研究得现况调查,病例对照和队列分析研究1对患者和进⾷者的个案调查:发病情况(发病时间、症状、体征、呕吐物与排泄物性状、诊治情况、可疑餐次(若⽆可调查发病前72⼩时内进餐⾷谱情况)与进餐时间、进⾷数量)2对⾷物中毒整体事件调查:通过个案调查和中毒单位基本情况调查,掌握事件整体情况(发病⼈数、可疑餐次、同餐进⾷⼈数及去向、临床症状、诊治情况、⽤药效果)3可以⾷品加⼯过程和加⼯场所卫⽣学调查(1)可疑⾷品加⼯制作情况(⾷品来源、加⼯环境卫⽣、⼯具卫⽣、加⼯⽅法、过程、储存条件、时间、剩菜是否加热彻底)(2)⼯作⼈员情况(健康证、健康状况、卫⽣知识培训)(3)样品采集:1)可疑剩余⾷品/原料2)加⼯⼯具涂抹:⼑、墩、案板、盆3)患者呕吐物、洗胃⽔、排泄物4)患者⾎液采样应作详细记录,填写采样单,⽴即送检(4⼩时内送到) ,夏秋要冷藏,表明名称、⽇期等,注意⽆菌操作.四、调查资料技术分析1确定病例(发病情况、进⾷情况分析,提出中毒病例共同特征)2对病例初步流⾏病学分析:绘制发病流⾏曲线,分析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特点及联系,确定疾病可能的传播途径;绘制疾病发病地点分布图,确定地区分布特点及联系,确定可能的发病场所3分析事件的可能病因,指导进⼀步开展病因调查及中毒控制⼯作。
4综合以上作出判定五、调查表设计:个案调查表、卫⽣学调查表、采样登记表、统计分析表六、撰写⾷物中毒调查报告(1)⾷物中毒发⽣的经过(中毒发⽣率、死亡率)(2)病⼈临床表现(潜伏期、主要症状、化验结果和治疗经过)(3)引起中毒的⾷品、被污染的原因,对中毒⾷品及其污染原因进⾏的检验结果,最后诊断及对中毒事件的处理4)发⽣中毒单位应提出预防措施(健全卫⽣制度、加强卫⽣知识培训、改善布局环境等)⾷物中毒要在 24⼩时内填写<⾷物中毒报告卡>⾖浆检验:微⽣物(细菌、霉菌);理化(脲酶、黄曲霉毒素)蜡样芽胞杆菌产⽣的肠毒素:呕吐毒素、腹泻毒素⽣活饮⽤⽔污染事件判定依据:1 新启⽤的⽔井未经消毒处理及⽔质检验2 病⼈发病时间与启⽤新井时间⼀致3 在同⼀供⽔范围内居民发病4 供⽔井卫⽣防护差5 进⼀步确诊依据:采集的饮⽤⽔⽔样检测与患者粪便检测到同⼀种致病因⼦控制⼲预措施:1 ⽴即停⽤⽔井,彻底消毒⽔箱,排⽔管、泄⽔管和下⽔道断开,饮⽤⽔和消防⽔不能合⽤⼀个⽔箱2 彻底治疗病⼈3 增设消毒设施4 对供⽔系统进⾏过量氯消毒5 加强卫⽣宣传,注意个⼈卫⽣6 加强饮⽤⽔检测7 改善⽔井周围卫⽣防护,达到卫⽣要求采取措施后评价:1 采取措施后疫情是否得到控制2 ⽔质化验是否符合⽣活饮⽤⽔卫⽣标准3 ⽔井周围卫⽣防护是否改进达到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内容:1 饮⽤⽔污染引起的腹泻发⽣的经过2 饮⽤⽔及病⼈粪便检测结果3 污染事故原因分析4 处理措施和建议职业中毒:劳动者在从事⽣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的中毒。
急性中毒:毒物⼀次或短时间内⼤量进⼊⼈体后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量毒物长期进⼊⼈体所引起的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剂量毒物反复进⼊⼈体引起的中毒判断依据:1 接触有毒化学物质作业的职业史2 根据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导致的临床主要症状3 监测的车间内化学物质的浓度4 作业⼯⼈的⽣物性标本(⾎液、尿液、⽑发)检测结果撰写职业中毒调查报告内容:1 职业中毒发⽣的经过2 车间的⽣产环境及化学物质浓度的检测结果3 中毒事故的原因分析4 处理措施和建议预防措施:1 根除毒物2 降低毒物浓度(⾰新技术,改造⼯艺;通风排毒;建筑布局卫⽣、合理)3 个体防护与个⼈卫⽣4 安全卫⽣管理5 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中的毒物浓度铅中毒临床:神经衰弱症候群(睡眠障碍、记忆⼒减退);肌⾁关节痛、腹绞痛、铅线、⾷欲不振、周围神经炎、铅容检验:RBC、⾎铅、尿铅、肝功能、⾎红蛋⽩、尿-ALA、RBC游离原卟啉、RBC锌原卟啉慢性铅中毒诊断分期1 观察对象:⽆铅中毒临床表现2 轻度铅中毒:有神经衰弱症候群、腹部隐痛、腹胀、便秘3 中毒铅中毒:腹绞痛、贫⾎、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4 重度铅中毒:铅⿇痹或中毒性脑病治疗:⾦属络合物(依地酸⼆钠钙)撰写慢性铅中毒的调查报告1 ⽣产⼯艺流程、所使⽤的原材料、产品、副产品及所产⽣的三废2 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情况3 测定作业场所空⽓中有害物质浓度的结果4 作业场所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5 个⼈防护⽤品的使⽤状况及个⼈卫⽣状况6 中毒事故病因分析7 建议采取的预防措施苯中毒判断依据: 1 接触史(调查所⽤涂料是否含苯)2 症状:头晕、头痛、恶⼼、呕吐、烦躁、步态蹒跚等酒醉样症状3 检测喷漆车间的苯浓度4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肝功能、⼼电图、尿酚、⾎苯调查处理:1 ⽴即报当地卫⽣⾏政部门2 ⽴即停⽌⽣产,封闭现场3 现场调查4 作业场所劳动者职业性健康状况调查5 调查后做出结论。
提出建议分类:急性苯中毒(急性轻度苯中毒、急性重度苯中毒)慢性苯中毒(慢性轻度苯中毒、慢性中度苯中毒、慢性重度苯中毒)处理原则:迅速将患者移⾄空⽓新鲜处,⽴即脱去被苯污染的⾐服⽤肥皂⽔清洗污染⽪肤注意保暖,可⽤葡萄糖醛酸酶,不能⽤肾上腺素调查报告:1 ⽤⼈单位名称、地点、⽣产情况及事故发⽣及经过2 车间调查结果及空⽓中有害物质浓度测定结果3 中毒者症状、体征及化验结果,⽣产劳动者⼈数及发病⼈数4 中毒事故原因分析5 处理措施和建议易发⽣苯中毒的⾏业:⽯油裂解、煤焦油分馏、作为化⼯原料制造酚、氯苯、硝基苯、⾹料、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油漆制造、喷漆稀释剂、制造粘合剂、印刷业肠道门诊要求:专门的诊疗室、专门的观察室、专门的药房、专⽤厕所介⽔传染病流⾏的控制措施:1 控制传染源2 加强饮⽤⽔和粪便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3 做好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个⼈卫⽣习惯4 把保护易感⼈群霍乱的预防⼯作:1 确保安全供⽔和搞好环境卫⽣2 开展健康教育3 加强⾷品卫⽣监督与管理4 加强流动⼈⼝的卫⽣管理5 设⽴和健全腹泻门诊6 加强霍乱检测⼯作霍乱监测内容:1 监测点的选择2 监测项⽬(腹泻病⼈、重点⼈群、外环境、⾷品)3 信息反馈伤寒的判定依据:1 病⼈持续⾼热,相对脉缓2 脾肿⼤3 玫瑰疹4 ⽩细胞减少5 ⾎清学诊断艾滋病1 核实诊断(1)患者临床表现:长期发热、明显消瘦、慢性腹泻、全⾝淋巴结肿⼤、霉菌感染等( 2)实验室检查、艾滋病抗体检测阳性,CD4:CD8<1(3)流⾏病调查:传染来源、感染途径、性传播、经⾎及吸毒、母婴、医源性2 调查⽅案:调查⽬的、调查⽅法(现况调查)、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3 个案调查表包括:(1)⼀般项⽬(2)临床及实验室资料(3)流⾏病学特征(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式、本调查重点为性、⾎、吸毒、医源性感染途径)(4)防护措施(5)结论(6)调查⽇期及调查者4 预防措施(1)流⾏病学调查,包括患者本⼈及当地⼈群、患者、家属、伙伴及检查,了解感染与流⾏情况,主要流⾏⽅式等(2)患者的住院或就诊,定期随访与管理,咨询,疫情报告(3)开展监测与管理:⾼危⼈群,性乱,药瘾,⾎液及⾎制品,特殊服务⾏业,劳务输出⼈员等的监测,哨点监测及监测⽹络;质量控制与评估(4)健康教育,洁⾝⾃好,安全套等(5)保密,同情与⼼理⽀持⿇疹诊断依据:发热2天,体温38.5 ℃,有卡他症状;⽿后有⽪疹;⼝腔粘膜斑;⿇疹IgM抗体阳性1 调查⽅案:调查⽬的、调查⽅法(现况调查)、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2 调查内容(1)核实诊断:临床、实验室、流⾏病(2)全⾯掌握疫情,村、学校、幼托、医院等调查病例(3)疫情流⾏特征初步描述,罹患率(4)当地、患者、⼉童⿇疹疫苗接种情况,疫苗供应、冷链、疫苗效价、⿇疹监测(5)针对性措施,应急接种3 疫情性质及判断依据:爆发疫情,短时间内、同村、同类临床表现病⼈,单峰流⾏曲线,同源性(相同传播途径)(4)个案调查表:⼀般项⽬,临床及实验室,流⾏病学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接种史、接触史、接触史、接触者、程度),防治措施;结论;调查⽇期及调查⼈5 预防控制措施(1)隔离传染源: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2)应急接种⿇疹疫苗:同村及附近乡镇末患病⼉童实施⿇疹应急接种(3)对密切接触者进⾏医学观察21天;医学观察及早发现病⼈,进⾏巡视(4)卫⽣宣教,开窗通风6 效果评价(1)观察应急接种后疫情是否得到控制(2)最长潜伏期内没有新病例发⽣(3)区别⾃然下降还是采取针对性措施的下降碘缺乏病1 调查⽅法:现况调查,按⼈⼝⽐例概率抽样(PPS)或分层随机或整群抽样2 调查内容:甲状腺⼤⼩、尿碘⽔平、碘盐含量、⽔碘3 检测指标:甲肿率、尿碘中位数、碘盐合格率4 病区性质(1)⾮病区:甲肿率《5.0%,尿碘》100.0ug/L(2)轻病区:甲肿率5.0-19.9%,尿碘50.0-99.9 ug/L(3)重病区:甲肿率》20%,尿碘<25.0ug/L5 预防控制措施(1)地⽅政府组成地⽅病领导⼩组,树⽴⼤卫⽣观念,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制定防治规划、计划(2)开展宣传,让群众掌握防治知识并变成⾏动(3)补碘:⾮病区:(饮⽔碘含量《50ug/L,学⽣尿碘《300ug/L)应推⾏⾷盐加碘预防轻病区:全民⾷盐加碘重病区:⾷盐加碘基础上,对特需⼈群强化补碘(新婚育龄妇⼥、孕妇,哺乳期妇⼥、 0-2岁婴幼⼉)(4)做好病情监测和碘盐的监督、监测等(5)碘盐:碘化物和⾷盐⽐例1:2000-50006 学校⼉童碘缺乏病调查表主要内容(1)⼀般情况(学校、班级、姓名、性别、年龄等)(2)甲状腺超声结果(3)甲状腺触诊结果(4)尿碘⽔平(5)⾷盐含碘量(6)是否服⽤补碘制剂及服⽤情况7 分度标准(1)0度:颈部处于正常位置时,甲状腺看不见摸不着(2)1度:颈部处于正常位置时,甲状腺看不见,但能摸到,腺体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3)2度:颈部处于正常位置时,颈部可明显肿⼤肠道寄⽣⾍的防治⽬的:了解肠道寄⽣⾍在农村⼈群感染情况,为提⾼城乡经济⽂化卫⽣⽔平提供依据。
调查⽅法:回顾性调查调查对象:农村⼉童和青少年,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检验⽅法:⼀⼈⼀粪三检法(⽣理盐⽔涂⽚法查原⾍滋养体、碘液染⾊法查原⾍包囊、改良加藤法查蠕⾍⾍卵),对学龄前⼉童加做透明胶纸法查蛲⾍⾍卵3 防治措施平时:(1)加强卫⽣知识宣传,注意饮⾷及个⼈卫⽣,防⽌⾷⼊感染⾍卵(2)粪便进⾏⽆害化处理(3)改善环境卫⽣,减轻外环境中感染性寄⽣⾍卵的污染集体驱⾍:在中⼩学进⾏,宜在冬季开展,并应在次年3⽉对⾍卵阳性者在进⾏驱⾍4 常⽤药物:驱蛔灵、肠⾍清、驱钩蛔、速效肠⾍清流⾏性出⾎热⿏的调查:⿏种、⿏密度、⿏流⾏性出⾎热抗体阳性率、⿏螨检出率⾼⾎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在两次测量中其中⼀项符合即可判断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遗传因素、饮酒、吸烟、⾼盐饮⾷、紧张刺激⾎吸⾍病诊断依据:易感地点:滨湖农场、湖边作业,可能有疫⽔接触易感季节:8⽉中旬易感⼈群:没有免疫⼒尾蚴性⽪炎呼吸道症状:⼲咳、少痰轻典型症状:发热、畏寒、多汗、肝区痛、腹泻抗菌消炎治疗⽆效⼀周内出现成批发热病⼈确诊⽅法:个案调查:⼀⽉前疫⽔接触情况,即接触后的体征对特异性症状的核查:热型为间歇热型,午后体温上升B超:肝、脾肿⼤⾎象检查:⽩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粪便检查有⾎吸⾍卵,是确诊依据第三站:公共卫⽣基本操作技能(2项)【现场监测/样品采集,卫⽣处理/个⼈防护;20min,35分】样品采集餐饮单位:凉菜间:采集即⾷⾷品、⾷品容器、⾷品⼯具备餐间:采集即⾷⾷品洗刷消毒间或餐具存放间:消毒后的餐具餐厅:即⾷⾷品和餐具⾷品零售单位:采集包装⾷品、饮料或散装⾷品、饮料⾷品、⾷品原料的⽣产商、供应商、赞助商定型包装⾷品:每个样品为同⼀⽣产⽇期,直接取独⽴包装单个包装250g以上的,不少于6个;250以下的不少于10个随机采取样品编号盒饭:整盒采样,注意每种菜品的量散装⾷品:⽆菌采样,⼀式三份.供检验、复检、仲裁样品量:微⽣物检验:固体不少于250g,液体不少于250ml理化检验:固体不少于500g,液体不少于500ml代表性:混匀后采样,样品编号固体: 点灯、消毒⼿、铲⼦(烧灼)、搅拌、⽆菌袋打开、取样(⽕焰旁)、贴标签(编号、记录单 -室温、时间、地点、状态、重量、⽣产源、采样⼈、对⽅签字)液体:点灯、消毒⼿、酒精擦容器、开⽆菌瓶,⽕焰上⽅倒3/4,烧灼加盖,盖灯,贴标签⾷饮具采样纸⽚法;随机采集消毒后准备使⽤的各类⾷饮具碗盘贴:2张为⼀份样品,取出塑料袋,⽤⽑细管吸取⽆菌⽣理盐⽔(1ml)润湿纸⽚,⽴即贴于内侧壁(对侧,不得有⽓泡),30s后取下,置于⽆菌塑料袋中筷⼦:每5只为⼀份样品,将筷⼦⼊⼝端(5cm)抹拭于润湿的纸⽚上,置于⽆菌塑料袋中纸⽚置于37度,在温箱培养16-18⼩时观察,保持原⾊,为阴性,出现紫红⾊菌落周围有黄圈或纸⽚变黄,在黄⾊背景下有⽚状红晕,为阳性.采样后要尽快送回实验室,路途远就冷藏送检,填写送检单微⽣物总数:每g/ml/cm2100个,意义:清洁状态、耐保藏期限⼤肠菌群:100g/100ml⾷品中⼤肠菌群数⽬,意义:⾷品被粪便污染的指⽰菌、肠道致病菌污染指⽰菌霉菌:不得检出,计数:有cfu表⽰调查报告:被调查单位基本过程⽣产过程情况:⼯艺、配⽅、设备从业⼈员的卫⽣和健康状况采样和检验项⽬、检验结果评价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源性疾病:由进⼊⼈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类疾病。
包括⾷物中毒、肠道传染病、⾷源性寄⽣⾍病、⼈畜共患传染病、⾷物过敏⾷物中毒:摄⼊含有⽣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品摄⼊后引起的⾮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1 调查⽬的:了解发⽣情况查明中毒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防⽌续发和扩⼤为今后预防提供科研资料(1)基本情况调查(2)进⾷者个案调查:中毒症状和救治情况;进餐史(3)可疑⾷品的加⼯场所和过程的现场卫⽣学调查(4)从业⼈员卫⽣和健康⾷物中毒采样⾄少50g3调查报告:中毒事件经过主要临床症状流⾏病学调查结果⾷品卫⽣学调查结果结果分析和讨论控制措施建议采样前准备:⼯作服、帽⼦、⼝罩、⼿套、酒精灯、⼿消毒茶杯:⽆菌棉拭⼦,内外⼝唇接触处,分别涂⼀周⽑⼱:两⽀放⼀个管内,对折中点床单:头、尾、中理发推⼦、剪⼑:两个剪⼑⼀个样,上下共8次;推⼦上下⾯涂抹3次盆:每个⾯1个点,侧⾯1/2的中点,5只棉签放⼀个烧瓶内鞋:⼀双为⼀个样,前⾯3次脸盆侧壁:2个棉拭⼦放⼊烧瓶检验⽅法:1 将放有棉拭⼦的试管充分振摇2 以⽆菌操作吸取2ml检样,分别注⼊2快灭菌平板内,每⽫1ml3 将以溶化冷⾄45度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平⽫,每⽫约15ml,⽴即旋转平⽫,冷凝后37度培养48⼩时。
⼤肠菌群1 ⽤鉴定细菌总数剩余的样品,倒⼊双料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37度培养24⼩时2 观察是否产酸、产⽓,若有变黄和⽓体产⽣,该管推测性检验阳性若不产酸、产⽓则为⼤肠杆菌阴性卫⽣处理⼀疫源地消毒1、消毒⽅法的选⽤时应考虑消毒⽅法是否有效、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耐⾼温、耐湿度的(玻璃、油剂类、⼲粉类)选⽤⼲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贵重物品选⽤环氧⼄烷或低温蒸⽓甲醛⽓体器械的浸泡消毒或灭菌选⽤对⾦属不腐蚀的消毒剂表⾯消毒,光滑表⾯的⽤紫外线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的⽤喷雾消毒法2、消毒时限甲类和⼄类的肺炭疽和艾滋病城市6个⼩时,农村12个⼩时,其他传染病24⼩时⾄48⼩时采终末消毒填写<疫点消毒⼯作记录>随时消毒填写<疫点随时消毒⼯作记录,配制消毒剂、医疗器械消毒(戊⼆醛)不填写3 随时消毒三分开:分住室(没条件可⽤布帘隔开,⾄少分床)、分饮⾷、分⽣活⽤具(餐具、脸盆等)六消毒:分泌物或排泄物、⽣活⽤具、双⼿、⾐服被单、患者居室、⽣活污⽔污物陪伴⼈员做好⾃我防护,并消毒⼿⼆、物理消毒法1 紫外线⽤于室内空⽓、物体表⾯、⽔及液体消毒,消毒波长200-275nm;杀菌波长250-270nm(253.7),辐射强度不低于70uw/cm2(普通30w紫外灯在开灯5分钟距灯管1m处测定)2 压⼒蒸⽓灭菌⽤于耐⾼温、耐⾼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不⽤于凡⼠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3 化学消毒法戊⼆醛:⼴谱⾼效灭菌剂,2%浓度,对⾦属腐蚀⼩,⽤于不耐热的精密仪器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
灭菌:浸泡法,将清洗、晾⼲待灭菌的医疗器械浸没于装有戊⼆醛的容器中,加盖,浸泡 10⼩时后,⽆菌操作取出,⽤⽆菌⽔冲洗⼲净,并⽆菌擦⼲后使⽤消毒:⽤浸泡法,将清洗、晾⼲待消毒的医疗器械浸没于装有戊⼆醛的容器中,加盖,⼀般 20-45分钟,取出后⽤⽆菌⽔冲洗⼲净并擦⼲2%碱性戊⼆醛消毒剪⼑:放⽆菌带盖塘瓷盘内,加0.3%碳酸氢钠,加0.5%亚硝酸钠防腐,浸泡30分钟,⽆菌⽔冲洗注意:戊⼆醛对⼿术⼑⽚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前先加0.5%亚硝酸钠防锈使⽤过程中加强对其浓度检测戊⼆醛对⽪肤粘膜有刺激性,接触时应该戴橡胶⼿套,防⽌溅⼊⼈眼或吸⼊⼈体盛戊⼆醛的容器要加盖,置于通风良好处过氧⼄酸:⼴谱⾼效低毒灭菌剂,对⾦属及织品有腐蚀性,稳定性差,16%-20%浓度,适⽤于耐腐蚀物品,环境消毒灭菌⽅法:浸泡法、擦拭法(⼤件物品)、喷洒法(⼀般污染表⾯的消毒)影响因素:温度(越⾼越强)、湿度(20%-80%,越⼤越⼤)、浓度和时间、有机物(保护)注意:⼀元型过氧⼄酸有效期半年到⼀年,⼆元型过氧⼄酸有效期两年过氧⼄酸不稳定,应储存于通风阴凉处,⽤前测有效含量⼆元型过氧⼄酸,根据说明书,在使⽤前按1:1配制,放置24⼩时,稀释液现配现⽤,不过夜。
配制溶液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过氧⼄酸对⾦属有腐蚀,对织物有漂⽩作⽤,消毒后⽤清⽔冲洗⼲净⼆氧化氮:⾼效消毒剂,活性液和稀释液不稳定有浸泡法、擦拭法、喷洒法、饮⽔消毒法 5mg/L的⼆氧化氮,作⽤5分钟,现配现⽤忌与碱或有机物混⽤含氯消毒剂漂⽩粉:有效氯25%漂⽩粉精:有效氯80%次氯酸钠:有效氯10%⼆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60%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5%-90%浸泡法、擦拭法、喷洒法、⼲粉消毒法酸度>8,失去杀菌活性喷雾器操作⽅法1 安装:按说明书将各部分装合,不要旋的过紧.2 试喷:液桶内加少量清⽔,打⽓,试喷,检查各连接处有⽆漏⽓\漏⽔,喷雾是否正常.3 装药液:将配好的药液过滤后倒⼊桶内,药液不过标准线,以保证有⼀定空间储存压缩⽓体.4 打⽓:装好泵体并旋紧,打⽓.5 喷雾:调整喷头进⾏喷洒.维护1 作业完毕,将余⽓放掉,药液倒出,⽤清⽔洗打⽓筒和药筒,并喷雾清洗2 清除并抹⼲表⾯灰尘\污物等3 放置阴凉⼲燥通风处4 如长时间不⽤,应将喷杆\软管卸下,各连接部位涂抹润滑油,包装存放.个⼈防护穿防护服步骤:1 戴⼝罩,按紧⿐甲2 戴帽⼦3 戴上防护眼镜4 穿防护服5 穿上鞋套或胶鞋6 戴上⼿套,将⼿套套在防护服袖⼝外⾯.脱防护服步骤:1 脱掉第⼀层⼿套2摘防护镜,放⼊消毒液3脱防护服⾄脚,将⾥⾯朝外4将鞋套脱下,鞋套⾥⾯朝外5 将⼿指反套进帽⼦,将帽⼦摘下,放⼊黄⾊塑料袋内6 脱掉⼀只⼿套,摘⼝罩,⼀⼿按住⼝罩,另⼀⼿将⼝罩摘下,放⼊黄⾊塑料袋中,注意⼿不触及⾯部7脱掉另⼀只⼿套8洗⼿、消毒现场监测⼀、余氯⽐⾊计1 取⽔样5ml于带刻度的⽐⾊管中2 ⽤滴管加⼊2-3滴邻联甲苯胺溶液,迅速混匀与标准管进⾏⽐⾊3 按照要求读出⽔样中的余氯含量问题: 浓度单位饮⽤⽔中余氯的卫⽣学标准浓度表⽰单位是mg/l温度控制:测定⽔中余氯时的温度最好不低于15摄⽒度,不⾼于20摄⽒度结果判断:⽴即⽐⾊,所得结果为游离性余氯,10分钟后⽐⾊.所得结果为总余氯结果计算:化合性余氯=总余氯-游离性余氯卫⽣学标准:饮⽤⽔中的余氯含量达到0.3-0.5mg/l,即可满⾜⽣活饮⽤⽔的要求⼆、温湿度计1 仪器电量:检查仪器电源,如果仪器内装有电池,可正常使⽤2 按下ON/OFF键,将传感器杆拉出,按TEMP键,待显⽰值稳定后,正确读出温度显⽰值。
3、按下%RH键,待显⽰值稳定后,正确读出相对湿度显⽰值4 检测完毕,将传感器恢复原位,按下ON/OFF键,关闭仪器注意:温度单位为摄⽒度相对湿度:空⽓中实际⽔⽓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压之⽐值,⽤%表⽰测定时注意,仪器⼀般距离墙壁和热源不得少于0.5,距离地⾯⾼度不得低于0.8⽶,⾼于1.6⽶三、现场风速仪1轻轻调整电位表上的机械零螺丝,使指针调⾄零位2校正开关置于断的位置,将测杆插头插⾄插插座内,垂直向上放置3校正开关置于满度位置,调整满度旋钮,使电表置于满度位置4 校正开关置于零点,调整粗调和细调按钮,将电表调置零点位置5 轻轻拉起螺塞使侧杆探头露出,探头上的红点对准风向6 正确读出测定的响应值注意:风速标准单位m/s或km/h测量风速时应距离地⾯⾼度0.8-1.6⽶避开风⼝、窗户和⽓流四、照度计1 检查仪器电源及连线,打开仪器开关2 检查仪器零点盖盖时检查)3 暴露仪器探头光敏⾯,将探头⽔平放置在预测光源下暴露5分钟4 选择合适档位,待仪器稳定后,正确读出测量值,并说出照度单位(勒克思LUX)5 测量完成后,将光敏⾯盖盖上6 电源开关切⾄OFF五、声级计(噪声仪)1 检查仪器电源,打开开关2 选择仪器上A或C计权声级键测定现场噪声值3 锁定仪器上HOLD键测定现场噪⾳值4 检测完毕,按下仪器开关键,关闭仪器5 分别说出以上各显⽰值表⽰的意义问题:A计权声级:模拟⼈⽿对55dB以下低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C计权声级:模拟⾼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
HOLD:最⼤噪⾳值噪⾳单位:分贝(dB)测定时,仪器⼀般距墙壁或其他放射⾯1⽶,距地⾯⾼度1.2⽶,距操作者0.5⽶FAST:稳态或似稳态噪⾳值SLOW:周期性噪⾳值六、⼀氧化碳1 检查仪器电量:打开仪器开关,如电量充⾜可正常⼯作(>5.9),否则预先充电2 调节仪器零点:仪器预热稳定后,将侧⾯旋钮放在零点位置,开仪器泵开关,调仪器零点3 调节仪器跨度:将仪器侧⾯旋钮放在测量位置上,关上仪器泵开关,通⼊CO标准⽓体,调节仪器显⽰值同标准值以上步骤反复2次,直到仪器零点和标准值稳定为⽌4 现场测定:将仪器侧⾯旋钮放到测量位置,开仪器泵开关,测定室内空⽓5 结果判断:正确读出仪器响应值注意:仪器显⽰2.0PPM(1*10-6),单位换算ppm*28/22.4=mg/m3CO⽓体分析仪原理:CO对不分光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在⼀定范围内,吸收值与CO 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根据吸收值确定样品中CO浓度低地下车库主要污染物:COCO浓度单位:mg/m3仪器零点效准的⽅法:通⼊⾼纯氮⽓或空⽓经霍加拉特氧化管和⼲燥管调节仪器零点七、⼆氧化碳1 检查仪器电量:打开仪器开关,如电量充⾜可正常⼯作(>5.9),否则预先充电。
2 调节仪器零点:仪器预热稳定后,将侧⾯旋钮放在零点位置,开仪器泵开关,调仪器零点3 调节仪器跨度:将仪器侧⾯旋钮放在测量位置上,关上仪器泵开关,通⼊CO2标准⽓体,调节仪器显⽰值同标准值以上步骤反复2次,直到仪器零点和标准值稳定为⽌4 现场测定:将仪器侧⾯旋钮放到测量位置,开仪器泵开关,测定室内空⽓5 结果判断:正确读出仪器响应值注意:仪器显⽰即为百分数CO2⽓体分析仪原理:CO2对不分光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在⼀定范围内,吸收值与CO2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根据吸收值确定样品中CO2浓度低地下车库主要污染物:CO2CO2浓度单位:%仪器零点效准的⽅法:通⼊⾼纯氮⽓或空⽓经⼲燥管和烧碱⽯棉过滤管调节仪器零点⼋、空盒⽓压表1 轻敲2 读数:单位是hpa*10检查仪器标识,是否在检定期内,检查完毕后填写采样记录单,P194-表2-19空⽓采样直接采样采样对象:CO、CO2采样设备:1 聚⼄烯薄膜采样袋(CO、CO2),铝箔复合薄膜采⽓袋(CO2),体积0.5-2L,要检查⽓密性2 ⼆连球3 标签及记号笔4 采样记录单⽅法:1 检查⽓密性2 冲洗,3-5次3 采样(呼吸带⾼度)4 密封⽓⼝5 贴标签6 填写记录单7 放⼊采样箱液体吸收法和固体吸收法⼀、设备1 ⼤⽓采样器2 三脚架3 吸收管(液体吸收管(⼤泡、多孔),固体(活性炭、Tenax管))4 缓冲瓶5 温湿度计6 ⽓压表7 采样记录单⼆、采样⽅法1 准备,检查吸收液有⽆遗洒,直流电,开开关,按采样键,检查电源电量。
2 三⾓架放在预定位置,呼吸带⾼度3 连接缓冲瓶及采样器,尽量垂直放置4 采样(开关、定时、采样键、瓮明声、复位)3 密封4 标号5 收设备6 填写记录单三、采样对象汇总甲醛(⼤泡吸收管透明1个)氨(⼤泡吸收管透明1个)⼆氧化硫(多孔波板吸收管透明1个)⼆氧化氮(多孔波板吸收管棕⾊1个)臭氧(多孔波板吸收管棕⾊2个)苯系物(活性炭1个)VOC(Tenax管1个)滤膜法⼀、采样对象(粉尘)⼆、设备(粉尘采样器、三⾓架、滤膜、温湿度计、空盒⽓压表、标签、记录单)三、采样⽅法1 准备(称重好的滤膜、⽑⾯朝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