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4章).doc
18页/ 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客观性和普遍性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1)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3.社会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猿脑--- 人脑----语言4.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A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实物的刺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系统引起)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B.意识的主观性包括:① 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② 意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反映客观事物③ 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意识的客观性包括:① 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② 反映着客观事物③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④ 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C 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狼孩、熊孩,尽管有人脑,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但由于脱离了社会群体,没有接受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也不能产生意识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意识能动性主要表现在: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 19③ 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④ 意识活动能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突出表现)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简答: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意义。
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 ( P90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1.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2.在整个哲学中,本体论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P93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简答题: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 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
② 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③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 .认识主体 P97注意正确理解含义、特点、结构,常以选择题出现1.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2.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有:①自然的物质基础(自然性) ②社会历史性 ③能动性3.认识的主体的结构分为:①个体 ②群体 ③人类整体(二) .认识的客体 P1001.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①自然客体 ②社会客体 ③精神客体3.认识客体的性质有:①客观实在性 ②对象性 / 19(三)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P101(了解即可)1.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简答题:2.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才能成功。
四)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注意理解,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1.简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①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②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③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2.在哲学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中,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4.能动性是区别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同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根本标志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P105 两者放到一起比较)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②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简答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它们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第二,它们相互联系,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割裂二者,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P109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①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②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P110 / 19简答题:1.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反复性:(原因)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考察: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2.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理由: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3.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性:相一致、相符合历史性: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 (一) .真理和谬误 (P113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①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的是真理②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的是谬误2.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体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统一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 .真理的属性 (P114 要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1.真理的客观性是有两个含义: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它的含义是:①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② 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4.真理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 ,它的含义是:①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广度②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深度简答:5.简述真理绝对性、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 19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具有相对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它又有相对性,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 P117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唯心主义哲学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有:① 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② 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 P118 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第一,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P119 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1)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这个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2)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①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②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3)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局限性②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特别重要要掌握,常考,常以简答题出现 )1.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统一 P1202.真理的价值属性是指:真理以改造世界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3.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