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有些作家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0458946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8.5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有些作家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附照片)········“不管怎样,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飘》中的这句经典独白,不仅让人们记住了斯嘉丽,也让世界记住了玛格丽特·米切尔——这位一生只有《飘》一部作品的女作家由《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也成为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右图为克拉克·盖博与费雯丽在《乱世佳人》中的剧照  本报记者 钱好  在世界文坛上,有一些作家,一辈子只创作了一部小说这其中,有些作品与作者的亲身经历高度契合,比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感悟;而另一些则是全然相反,譬如从未有过感情经历的艾米莉·勃朗特,却能在《呼啸山庄》中把爱情写出惊心动魄,在纸上填补自己苍白贫弱的人生  许多人会说,文学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但这些作家,有的是体弱多病,写完小说以后,便不久于人世;有的是一夕成名,惧怕盛名之后的纷扰,隐居山林这一本书,就成了他们一辈子创作生涯的全部他们用自己的写作践行着这样一种态度:文学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经典,只需要写出一部,就够了  斯嘉丽对爱的狂热,倾注了米切尔的初恋情愫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1936)  26岁的玛格丽特·米切尔在辞掉报社记者的工作,全心投入《飘》的写作时,应该想不到,完成这部小说将足足花去她10年时间,更想不到,小说面世后会取得怎样的成功和轰动。

      1936年,小说发表后,横扫美国书市,前6个月的发行量便高达1000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次年,《飘》斩获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1939年,斯嘉丽和瑞德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影片中文译名为《乱世佳人》,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包揽奥斯卡十项大奖,成为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飘》的剧情,相信看过改编电影的人都不会陌生作为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主席的女儿,米切尔从小听父辈们讲述南北战争中的传奇,还喜欢骑着马与老兵一同出游、聊天,因此,她笔下南部种植园在战争前后的风雨飘摇,就显得格外真实有力事实上,《飘》中那个男孩子气的、任性的斯嘉丽,明显带有米切尔本人的影子,而斯嘉丽对阿希里的狂热,也倾注了作者对初恋情人、在一战中阵亡的青年军官的情感她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也鲜用复杂隐晦的描述,文字干净、利落,用寥寥数笔就能生动勾勒出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从眼睛入手:斯嘉丽猫一般狡黠的绿眼睛,瑞德戏谑而带着暖意的黑眼睛,阿希里忧郁的淡灰色瞳孔,玫兰妮母鹿般温顺的棕色瞳仁……这一群年轻人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或自私,或怯懦,但是在战乱之中,他们展现出的倔强和勇气却令人动容最终,斯嘉丽伫立在庄园废墟之中,对着夕阳默念的那句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

        《飘》令米切尔一夜成名,但是她所钟爱的宁静生活也从此被打破她在回复读者信件和应对版权官司中疲惫不堪,宣称在有生之年不再写任何东西1949年,米切尔死于一场车祸1995年,米切尔的儿子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她在15岁时写的一份手稿,描写了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爱情故事次年,这部名为《失去的莱松岛》的中篇小说得以发表  写出后工业文明加速中,美国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尽管也写了几个短篇故事,比如《弗兰妮与卓埃》,但《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凭借《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后,却过起了隐居生活,在乡间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做一名地道的“隐士”他没有放弃写作,却极少公开发表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情节的时间跨度很小,仅仅框定在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被学校开除后,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之内在意识流式天马行空的叙述中,塞林格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充分探索了一个少年的内心世界霍尔顿的理想是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孩子们可以肆意狂奔,而他则负责守护孩子的安全,避免他们跌落悬崖但在现实世界中,满眼的虚情假意却让霍尔顿郁闷、愤怒,试图逃离都市,去寻求纯朴的生活。

      在他的迷茫和焦虑中,有着青春期男生普遍的躁动,但最核心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道德的堕落,给青少年的内心所蒙上的阴霾小说的写作背景是在二战后,在后工业文明的加速进程中,人们精神的空洞和人际关系的疏离也日益彰显小说出版后,学生们争相阅读,认为塞林格写出了当时美国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而茫然无目的地反抗周边环境的霍尔顿,也成了年轻读者心中的英雄,模仿霍尔顿的言行和穿着,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风靡,书中口语化的“粗俗”用词和消极的主题也招致了猛烈的批评之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禁止学生阅读该书塞林格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孤僻,选择像霍尔顿一样避开闹市,淡出公众视野隐居后,他对东方哲学和禅宗越来越感兴趣,其后期作品也显示出了这一倾向他拒绝采访,也拒绝出版,排斥一切抛头露面1965年在《纽约客》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是公众所能读到的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原本在1996年已经授权某出版社,准备出书,但塞林格却在最后一刻把新书撤回了  一匹黑马的“自传”推动了动物保护法案  安娜·塞维尔《黑骏马》(1877)  英国作家塞维尔从14岁起,就落下了残疾,必须依靠拐杖才能走路。

      为了更好地活动,她经常驾驶矮种马拉的马车出行,从此也跟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命中的最后7年,塞维尔身患重病,已经无法下床,但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她把这部有关马的小说一字一句写在小纸条上,再由她母亲誊抄,就这样完成了她生命中唯一一部文学作品《黑骏马》最终在她去世前5个月得以出版,立刻引起轰动,让塞维尔得以亲眼见到自己的成功如今,《黑骏马》已是19世纪儿童文学的常销经典《黑骏马》写的是一匹漂亮黑马的“自传”黑骏马从小生活在贵族人家,聪明、诚实、性格温顺,受过良好的训练,主人也十分可亲小时候,妈妈就告诉他,马一生命运的好坏全得靠运气——遇上好的主人就是他的福气,遇上虐待自己的主人就只好自认倒霉后来,家中横生变故,黑骏马被辗转卖掉,碰到过拿马撒气的醉汉、动不动抽鞭子的马车车夫,尝尽了人间冷暖最后,它终于找到了一个善待自己的家,可以安度晚年作品不仅描写了马的内心世界,更有从马的视角出发,对人类社会的冷眼旁观由于使用了第一人称,读者更容易代入黑骏马的身份,用同理心去看待人类对马的虐待  尽管出版后被归类为儿童文学,但塞维尔本人表示,她写作的对象并非儿童,而是与马相处的成年人她说,正是出于对人类虐待动物的强烈不满,她才创作了《黑骏马》,目的是“激发人们的善意和同情心,让人们用一种理解的方式来对待马匹”。

      而读者的反馈,或许超出了她最初的期望《黑骏马》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使得当时还处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取消了缰绳的使用,还推动了多个国家反动物虐待相关法案的制定  300万字的回忆,优雅托起的是现实的、充满激情的世界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  虽然有300多万字、被分为七大卷、在15年中陆续出版,但《追忆似水年华》只是一部小说普鲁斯特从1909年开始,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反复修改,一直到1922年因肺炎去世前夕,才把整部作品完成这部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剧情的鸿篇巨著,是意识流写作的代表,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叙事者“我”是一个患有重度失眠症、羸弱而又敏感的富家子弟马塞尔我”对自己童年、婚姻一直到战争的漫长追忆,串联起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百态,而大量人物、事件、感想、议论,则以一种纷乱、跳跃,接近于意识流动的方式向前蔓延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是“我”在尝到一勺带着点心渣的茶水时,突然浑身一震,联想起儿时在姑妈家蘸着茶水吃的玛德琳蛋糕的味道,由此打开了童年记忆的闸门当人亡物丧,过去的一切荡然无存之时,只有气味和滋味长存,它们如同灵魂,虽然比较脆弱,却更有活力,更加虚幻,更能持久,更为忠实,它们在回忆,等待,期望,在其它一切事物的废墟上,在它们几乎不可触知的小水珠上,不屈不挠地负载着记忆的宏伟大厦。

      普鲁斯特的文字细腻到了纤毫毕现的地步,而一件事、一个人物的丰满往往需要用许多个交叉往复、颠倒错乱的记忆碎片来拼凑完整许多评论者认为,整本书近似于普鲁斯特的自传,内容都是作者本人的回忆,但普鲁斯特反对这样的说法他说,书中所有回忆往昔的形式,都是一根根茎秆,优雅地托起的,是一个现实的、充满激情的世界,而远不止于过去  在最初寻求出版机会时,普鲁斯特的厚厚一沓手稿受到了无数奚落,有一封退稿信中写到:“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又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30页最后,普鲁斯特是以自己预付费用的方式,出版了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剩余的六部,都是在他反复的修改、扩充中陆续成型的在生命的最后3年中,他几乎足不出户,白天睡觉,晚上彻夜写作,终于完成了全书  主人公在一种悲剧性的循环中变成自己所憎恨的角色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1847)  艾米莉·勃朗特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是《简·爱》的作者,而妹妹安妮·勃朗特也写下了《艾格妮丝·格雷》1847年,艾米莉以笔名埃利斯·贝尔出版了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反响平平,不被当时的读者所理解。

      第二年,年仅30岁的艾米莉死于肺结核一直到1883年,艾米莉的传记出版后,《呼啸山庄》的价值才被重新发现有不少评论家认为,《呼啸山庄》的文学成就甚至在《简·爱》之上  嫉妒与仇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是《呼啸山庄》一步步深化和确认的主题故事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吉卜赛弃儿,他被呼啸山庄收养后,与山庄的小姐凯瑟琳朝夕相处,互生情愫但凯瑟琳因为虚荣和无知,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少主人希斯克利夫愤然出走,数年后回来对凯瑟琳一家进行报复但最终,在他努力拆散的一对年轻恋人身上,希斯克里夫看到了昔日的自己与凯瑟琳的影子,他心中的仇恨逐渐消退,放弃了复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塑造极为复杂,读者也很难以普通的善恶标准来评判他的凶狠来自于少年时受到的虐待,而他也将这份暴虐和疯狂加倍宣泄给仇人,在一种悲剧性的循环中变成自己所憎恨的角色许多读者最初都以为作者是男性,因为全篇充满了阴郁、恐怖、神秘的气氛呼啸山庄粗犷的自然力,以及残酷、极端的人物形象,对当时习惯于欣赏和风细雨、浓情蜜意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十分陌生、怪异的审美体验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小说独特的魅力日益凸显,有评论家认为,《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

        艾米莉生性孤僻,除了家人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朋友她温柔热情的一面,更多向大自然和动物袒露勃朗特三姐妹曾合作出版过诗集,其中艾米莉的诗作大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曾评价,艾米莉诗中的热情、忧伤与直率,在“拜伦之后,无人能与之媲美”  “看不见的人”是自我异化的人物典型,进入大学文学课程  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1952)  拉尔夫·艾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之一,而这些荣誉,则全部来自于他唯一出版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小说的创作共历时7年,于1952年出版后,立即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次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作品经过几十次再版,甚至在1982年,还连续16周被列入畅销书榜单上世纪末,这部小说被美国现代图书馆评为“20世纪100部最好的英语小说”之一艾里森也因此获得了美国自由勋章等荣誉,并被接纳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小说《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个年轻的黑人,竭尽全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想“使人看见他”他做过“老实的黑人”,也曾经加入“兄弟会”,他尝试过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