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期末综合测评.pdf
15页晨鸟教育 Earlybird 期末综合测评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从宇宙看地球 1,5,6,7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2,3,8,9,10,11,12,13,14,20,21,26,27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15,16,17,18,19,28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4,22,23,24,25,29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据此完成1~3 题 1.(地理实践力)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设在太阳辐射较强,水域广阔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太阳辐射较强,水域广阔, D 项正确 2.(综合思维)“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大气温度 B.降低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答案 B 解析 “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减少了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使水体温度降低,B 项正确;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可能会降低大气温度,晨鸟教育 Earlybird A、D 两项错误;减缓浮游植物生长,C 项错误。
3.(人地协调观)“渔光互补”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 A.提高渔业产量 B.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减少鱼塘蒸发量 D.提高太阳能发电率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生产模式是利用水域养鱼,利用水面空间进行太阳能发电, 从而实现“一地两用”, 故其最大优势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 项正确 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读 2018 年世界 7 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 4~5 题 4.(区域认知)与图中 7 级以上地震分布相关性最强的是( ) A.大陆的边缘地带 B.板块的交界地带 C.地形破碎的岛屿 D.大洋的边缘地带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7 级以上地震分布与全球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一致,主要是板块的交界地带,故 B 项正确 5. (综合思维)地震发生时, 震区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 原因是( ) ①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 ②纵波后到达,左右摇晃 ③横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 ④横波后到达,左右摇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主要是纵波传播晨鸟教育 Earlybird 速度快,先到达,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人们感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人们感到左右摇晃,①④正确。
2019 年 7 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见下图),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 7 000 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据此完成 6~7 题 6.(综合思维)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海王龙生活在 7 000 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距今 2.52 亿年~6 600万年),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恐龙在中生代盛行,C 项正确 7.(综合思维)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答案 C 解析 地球的铁矿等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盛行;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据此回答 8~10 题 晨鸟教育 Earlybird 8.(综合思维)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 )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答案 D 解析 对流层大气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故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
9.(综合思维)上图中,符合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③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高度,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大气层次是②;①层、③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10.(综合思维)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答案 B 解析 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当逆温出现时,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导致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 读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11~12 题 晨鸟教育 Earlybird 11.(综合思维)判断此时 P 地的风向(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答案 A 解析 图示 P 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A 项正确 12.(区域认知)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 Q 地相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图示等压距为 2.5 hPa,则 Q 地外围等压线数值是 1 005 hPa 或 1 007.5 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法,可判断 Q 地等压线数值是 1 002.5~1 005 hPa 或 1 007.5~1 010 hPa;可能与图中丁处数值(1 002.5~1 005 hPa)相等,故 D 项正确。
雨污分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一种排水体制(如图)而雨污合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的一种排水体制据此回答 13~14 题 13.(综合思维)据图推测,城市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后( ) A.增加了河流的年径流量 B.加快了水循环速度 晨鸟教育 Earlybird C.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 D.加快了地表水的蒸发 答案 B 解析 城市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后,雨水可以直接汇流排出,污水处理量减小,处理速度加快,从而增加水循环速度;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是对城市水体的治理,不会影响到河流的年径流量,由于是用管道输送,对地表水的下渗、地表水的蒸发几乎没有影响 14.(人地协调观)相对于雨污合流,雨污分流的好处是( ) A.降低了水源的利用效率 B.加剧了城市内涝 C.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 D.加重了污水处理厂负担 答案 C 解析 相对于雨污合流,雨污分流只处理污水,减轻了污水处理厂负担,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水源的利用效率;该方式使水循环加速,可以减缓城市内涝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是中国海岸沙丘分布的典型地区,尤以集中分布与其南端翡翠岛的海岸沙丘最具代表性。
该地风况复杂,在东亚季风与海陆风作用下向岸风与离岸风交替出现 下图为翡翠岛地理位置及海岸沙丘等高线图 据此完成 15~17 题 15.(区域认知)据图推断海岸沙丘沙源主要来自于( ) A.通过风力输送的内陆地区沙尘 B.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 晨鸟教育 Earlybird C.海浪携带泥沙在沿海地区沉积 D.沿海地区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物 答案 B 解析 据图推断,海岸沙丘沙源主要来自于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B 项正确 16.(区域认知)该地最大风频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中沙丘等高线形态,迎风坡一侧的坡度平缓,该地东北方向坡度平缓,最大风频风向是东北风,A 项正确 17.(综合思维)冬春季节,图示沙丘脊线移动趋势是( ) A.向陆移动 B.向海移动 C.稳定不动 D.往返移动 答案 B 解析 冬春季节,因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故图示沙丘脊线移动趋势是向海移动,B 项正确 某游客的游记——广西的沌湖事件令我记忆犹新3 月 5 日在沌湖附近游玩,突然感觉脚底一晃,但巨响之后就再也没有动静,只是湖面开始急剧下降。
第二天,湖水已经消失大半,有的地方露出了湖底昨日被吓坏的村民又迎来了惊喜:湖水没了,留下了数不尽的鱼虾据此回答 18~19 题 18.(综合思维)以下最有可能导致沌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是( ) A.附近矿山采矿引起地面沉降 B.当地地下暗河的崩塌 C.下游地区抽水和回灌 D.当地特殊的捕鱼方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和溶洞,晨鸟教育 Earlybird 湖面开始急剧下降,可能是地下暗河崩塌,导致湖水从暗河流走,造成湖水消失,湖底裸露,故 B 项正确 19.(区域认知)下列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游记中所述现象成因类型相似的是( ) A.广东灿若明霞的丹霞山 B.甘肃张掖的彩色丘陵 C.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峰 D.横断山区山高谷深 答案 C 解析 游记中记录的自然景观所在地的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排除A 项;甘肃气候干旱,彩色丘陵主要是沉积岩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排除 B 项;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阿诗玛石峰主要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C 项正确;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是由于内外力作用导致地壳不断抬升,流水不断下切而成,排除 D 项。
某网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某地公路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下图)水杉属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多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温暖湿润、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气候,适生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忌积水据此完成20~21 题 20.(地理实践力)导致公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光照 B.土壤 C.降水 D.气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不同,故导致公路两侧植被差晨鸟教育 Earlybird 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两种植物分布区只有一路之隔,两侧光照、降水、气温分布差异不大 21.(区域认知)该景观可能出现在( ) A.天山山麓 B.长江三角洲 C.太行山山麓 D.四川盆地东部山地 答案 D 解析 柳杉属于常绿乔木,应分布在亚热带地区,两种植被都适合生长在山区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22~23 题 22.(区域认知)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丁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且距河流较远,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D 项正确;甲、乙、丙三地都位于河流谷地,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泥石流灾害,A、B、C 三项错误。
23.(综合思维)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最不可能是(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破坏农田 D.损坏林木 答案 C 解析 图中丙地位于河流谷地,附近有河流和铁路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和损坏林木;丙地地形起伏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基本没有农田,故C 项符合题意 晨鸟教育 Earlybird 读某日四川干旱监测图,回答 24~25 题 24.(综合思维)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GNS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答案 C 解析 RS(遥感)可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等灾害的发展 25.(综合思维)该幅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 ) A.GNS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答案 B 解析 该图的绘制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需要运用GIS 二、综合题(共 4 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 分) 材料一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所以合称为海陆风。
材料二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根据材料一,我国一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晨鸟教育 Earlybird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①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1 分) ②在下图中完成海陆风(箭头)示意图4 分) ③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月份 8 9 10 11 12 全年 海陆风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其原因是________(冬季风或夏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2 分) ④分析海风给该滨海城市气候(从温度与湿度两个角度回答)带来的影响。
2分) (2)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3 分) (3)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结合材料二,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中光照、热量、水分条件的有利影响3 分) 答案 (1)①海陆热力性质 ②如图 晨鸟教育 Earlybird ③冬季 冬季风 ④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2)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3)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减少太阳辐射能散失); 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 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 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解析 第(1)题,①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②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据此绘图即可③从表中可知,海陆风冬季最少,主要原因是冬季风强盛,“掩盖”了海陆风④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第(2)题,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加强,大气逆辐射增加,造成温室效应。
第(3)题,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时,大棚可以使太阳辐射透过,不但阻挡地面辐射溢出,还可以减少水分的损失因此,利用大棚可以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所示 晨鸟教育 Earlybird (1)列举出“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两个环节2 分) (2)分析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4 分) (3)除了图中所示的措施外, 请你再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4 分) 答案 (1)下渗、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 (2)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 (3)兴建排水沟、放置雨水收集桶、建设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改造、完善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 解析 第(1)题,“海绵校园”可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第(2)题,透水砖可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以及地表径流。
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植被在水循环中能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第(3)题,“海绵校园”工程包括兴建雨水沟和卵石排水沟、雨水花园建设、屋顶绿化改造、新建雨水池、透水铺装改造、海绵示范技术展示系统和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内容 28.图一为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3 分) 晨鸟教育 Earlybird (1)判断汉水自 P 点至 Q 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3 分) (2)据图说明 Q 点附近河床特征(如图二)2 分) (3)图示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受旱涝灾害影响较小,试分析原因4 分) (4)南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从工程、生物、农业等方面提出治理措施4分) 答案 (1)盆地河流由四周向中部流,水系呈向心状;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地势四周高、中部低,故该地地形为盆地 (2)宽窄不稳定,沙洲罗列 (3)地处亚热带,降水丰富,河网密布,受旱灾影响小地处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盆地内部多冲积扇平原,排水便利,水利工程多,调节能力强,洪水威胁小 (4)禁止陡坡开荒;保护森林,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
解析 第(1)题,根据等高线和河流流向判断地形第(2)题,读图即可判断第(3)题,受旱灾影响小,主要是降水多、水源充足、水库的调节作用;受洪涝影响小,主要是排水条件好、水库的调节作用第(4)题,工程措施主要是修建水库;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农业措施主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9.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晨鸟教育 Earlybird (1)描述泥石流的分布特点3 分) (2)泥石流分布最集中的大洲是________,分析该大洲泥石流多发的原因5分) (3)在泥石流多发地,要减少泥石流的发生,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2 分) (4)野外遇到泥石流,应如何自救和互救?(2 分) 答案 (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亚洲最多;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很少 (2)亚洲 高原、山地众多,地形起伏大;季风气候分布广,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人口众多,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3)植树造林;工程建设注意保护植被等 (4)选择安全的避难场所;向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的较高处逃生;充分利用高大树木和坚硬岩石等物体 解析 第(1)题,从整体特点和主要分布地等方面描述。
第(2)题,泥石流多发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减少泥石流发生主要依靠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性措施第(4)题,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选择安全的地带和方向逃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