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宜宾市人口发展态势研究.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4751717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宜宾市人口发展态势研究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一、宜宾市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特点和趋势(一)宜宾市妇女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趋势分析从市第四、五次人口普查的妇女生育水平资料显示,一是年龄别生育率(Age-Specitic Fertility Rate)年龄别生育率这一指标不仅完全排除了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对生育率水平的影响,更确切地反映了妇女的生育水平,而且还提供了妇女的生育模式这一指标是按妇女不同年龄分别计算的生育率,表明某一时期(通常是一年内)育龄妇女中各年龄组平均每一千名妇女出生的活产婴儿数计算公式为:ASFR(fx)=BX/WX×100,其中 BX 为某一时期 x 岁组妇女出生的活产婴儿数;WX 为同期相应年龄组的妇女人数宜宾市和成都市育龄妇女的生育旺期在1990 和 2000 年时都高度集中于 20~24 岁年龄组,但 2000 年“五普”育龄妇女在各个年龄段的生育率均较“四普”时低,特别是在生育旺盛期20~24 岁和 25~29 岁之间,“五普”时年龄别生育率分别较“四普”时下降了约 36.68 和 44.38 个千分点宜宾市 2000 年各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旺期均高度集中于 20~24 岁年龄组,大部分地区这个年龄段妇女生育率都在 140‰-170‰之间,其中江安县和筠连县年龄段妇女生育率分别为 181.89‰和 166.59‰,翠屏区和高县这一年龄段妇女生育率较其他各地区低,分别达到 108.41‰和 136.99‰,且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妇女生育率;其次,生育率水平较高的即为 25~29 岁组,在这个年龄段的各地区中,筠连县和江安县妇女生育率依然最高,分别为 96.30‰和 89.42‰,大部分地区这一年龄段妇女生育率都在 60~90‰之间;再次为 30~34 岁和 15~19 岁组,各地区在这两个年龄组生育率情况不同,30~34 岁组中,兴文县和屏山县的妇女生育率居高,分别为37.75‰和 28.71‰;而 15~19 岁组妇女生育率居高的则为长宁县和屏山县,分别为 12.09‰和 11.90‰;其余 35 岁以上育龄妇女生育率均很低。

      各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均较低,江安县总和生育率最高,也仅为 1.56,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 2.1;翠屏区最低,是唯一一个总和生育率低于 1 的地区,仅为 0.99需要说明的是,总和生育率的理论值应该在 1 以上,因为绝大多数妇女一生中要生育一个孩子,另外通常还有 10%左右的妇女生育两个以上小孩翠屏区的总和生育率值低于理论值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二是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年龄别生育率是描述人口生育模式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但是,由于年龄别生育率由多个年龄构成,在比较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生育率水平时不够方便,因而在这一指标基础上产生了另一项生育指标——总和生育率其公式为:TFR=∑fx (fx 为年龄别生育率)2000 年的“五普”数据显示,宜宾市的总和生育率 TFR 为1.27,与 1990 年“四普”时的 1.76 相比,下降了 0.49但与同期成都市生育水平相比较,宜宾市总和生育率在四五普时均较成都市高二)宜宾市妇女生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一定时期内,生育率水平的高与低,不仅同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内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与不同的生育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亦即生育模式对生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是生育峰值及生育峰值年龄由表 10.4 可见,宜宾市两次普查的生育峰值年龄组都是 20~24 岁组,峰值的生育率相差 36.68 个千分点同期,按五岁组划分,成都市两次普查的生育峰值年龄组也是 20~24 岁组,峰值的生育率相差 48.76 个百分点,按一岁组划分,成都市两次普查的生育峰值年龄组都是 22 岁,但这一峰值的生育率却相差 70.01 个千分点,这表明宜宾市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较缓,使得宜宾市整体生育率水平较成都市更高二是 0.1 生育率分布宽度0.1 生育率,即 100‰生育率用 0.1 生育率为标准来观察生育率分布曲线在横坐标上的宽窄特征,可以分析说明同一人口在不同时期生育模式的变化特点从图 1 两次普查年龄别生育率曲线可以看出,“四普”时的 0.1 生育率分布明显较“五普”时的 0.1 生育率分布宽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反映的是婴儿出生时男婴与女婴数量上的比例关系,通常表示为平均每一百个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的数量1955 年 10 月,联合国《用于总体估计的基本数据质量鉴定方法》(手册Ⅱ)指出:“出生性别比偏向于男性一般来说,每出生 100名女婴,其男婴出生数置于 102—107 之间。

      出生性别比以及随后各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共同决定一个人口群体的性别构成,直接影响着婚姻、家庭的形态和结构,进而还影响着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过程,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宜宾市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宜宾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25.13,已经超过当时成都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109.05,且差值较大,为 16.08 个百分点;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宜宾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略有上升,但仅上升了 0.60 个百分点,为125.73,仍偏离正常值较远,而此时成都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则降为106.16总体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成都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呈下降趋势,而宜宾市则表现出各孩次及总人口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有所上升,且除了一孩性别比接近正常值外,其余出现均大大偏离正常值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所引起的结果值得我们关注五普”与“四普”相比,宜宾市一孩出生性别比上升了 3.88 个百分点(同期,成都市下降 0.34);二孩出生性别比上升幅度较小,上升了1.16 个百分点,2000 年达到 151.79,远远偏离正常值(同期,成都市下降15.17);三孩及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从 1990 年的 166.18,上升至 2000 年的 194.87,上升了 28.69 个百分点(同期,成都则上升了 40.90)。

      由此可见,宜宾市一孩出生性别比比较稳定,其变化属正常波动;二孩出生性别比虽然变动较小,然而却远离正常值;另外,三孩及以上出生性别比变动幅度较大,亦远远偏离正常值这些反常现象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采取了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措施所导致,均值得我们关注从宜宾市 2000 年分孩次出生人口数占总出生人口数比例来看,第二孩和第三孩及以上比例分别为 28.37%和 5.16%;可见,二孩次所占比例较高及其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对总人口出生性别比影响较大而三孩次及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虽极高,但出生人口数量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对总人口出生性别比影响较小从 2001 年至 2009 年期间,宜宾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绝大部分处于114-130 之间,较正常值偏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宜宾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大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并接近正常值,说明其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三)宜宾市妇女生育模式趋势分析一是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趋势育龄妇女有着较宽的年龄分布,而不同年龄区间的育龄妇女,在生育水平上又有着显著的差异当生育水平高的年龄组的育龄妇女人数与全部育龄妇女人数中的比重较大时,就会提高生育整体水平;反之,当生育水平高的年龄组的育龄妇女人数占全部育龄妇女人数中的比重小,就会降低生育整体水平。

      例如 20~29 岁的育龄妇女和 40~49 岁的育龄妇女,前一群体较后一群体的生育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故在研究中一般把 20~29 岁年龄区间的育龄妇女,称为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从 1990 年和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看,宜宾市在 1990 年 15~24 岁年龄组的育龄妇女在全部育龄妇女中的比重为最大,为 44.97%;而到 2000年则是 25~34 岁年龄组的育龄妇女在全部育龄妇女中的比重最大,占到了38.82%由此可见,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重心呈上升趋势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重心,1990 年时为刚跨入生育旺盛年龄区,即具有较高比重的育龄妇女与全部育龄妇女中的比重从 25 岁即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到 2000 年时其年龄结构重心在生育旺盛期的年龄区间表现为上移趋势,这既表明宜宾市育龄妇女年龄特征呈现出晚育趋势,同时又表明晚育是导致生育水平下降的基本因素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口中比重的高低也会影响生育水平一般而言,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即意味着生育职能承担者的规模较大,由此,出生事件的发生比例就会高,从而引起出生率的增高2000年育龄妇女占总人口中的比重较 1990 年下降了 1.21 个百分点,且主要集中在 15~19 和 20~24 岁这两个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年龄段,分别下降了3.56 和 2.73 个百分点。

      二是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变动趋势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与其生育观念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并进一步决定育龄妇女的生育选择主动权一般而言,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育水平越低;反之,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越低,其生育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同生育水平间的这种逆向关系,在国际上已经成定论2000 年宜宾市妇女受教育程度较 1990 年有较大提高,由于此处 2000年数据反映的是 6 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文化程度情况,不仅包含了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也反映了除育龄妇女外的其他 6~15 岁和 49 岁以上女性人口,因此,2000 年宜宾市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较 1990 年应有更明显的提高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宜宾市低生育率的保持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二、未来宜宾市妇女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的认定与假设(一)未来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的变化趋势判断一是生育水平将趋于稳定,并略有提高尽管从四普时期 1.76 的总和生育率降至 2000 年1.27 的总和生育率(理论值为 1),呈下降趋势,但考虑到现行生育政策允许独生子女间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未来至 2030 年,宜宾市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独生子女夫妇会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整体生育水平的上升;但是考虑到未来几十年是宜宾市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进入育龄期的妇女受教育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未来至 2030 年,宜宾市生育水平将趋于稳定,并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

      二是生育模式将发生相应改变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是两个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一方面,生育模式的某一特征系源于某一生育水平而形成的,即生育模式的形成与特征同相应的生育水平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或者说依赖性生育水平的变化会导致生育模式的变化,尽管生育模式的变化还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生育水平是引起生育模式发生改变的主导因素,有什么样的生育水平就会形成具有相应特征的生育模式另一方面,生育模式又影响着生育水平因此,如果未来一定时期的生育水平发生变动,势必引起生育模式发生变化二)宜宾市未来生育模式和生育水平的预测一是未来生育峰值年龄假定尽管 1990 年“四普”和 2000 年“五普”时宜宾市妇女的生育峰值年龄都稳定在 20~24 岁组,(参考成都市(2000 年峰值年龄 22 岁)及五城区(2000 年峰值年龄 25 岁)情况)以及宜宾市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阶段,预测未来至 2030 年宜宾市妇女的生育峰值年龄将可能缓慢后移,即生育峰值年龄在 2030 年前后将缓慢后移到23 岁 (低、中、高三方案同)二是未来总和生育率假定由于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很多,而且难以准确地估计,因此,只能通过假定来进行预测。

      不同的假定条件,会形成不同的预测方案:方案 1——(简标 TFR=1.4)低方案:以 2001 年 TFR1.27 和 2009 年的 1.42 为参照,宜宾市在未来至2030 年始终保持现有的生育政策和人口控制力度,使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4方案 2——(简标 TFR=1.5)中一方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