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墙外飘香”的科学家.docx
8页墙外飘香”的科学家 提要:我常问自己缺什么?思来想去,我明白,自己缺少的是归属感、认同感,是对自己求学时期信念的坚持,是缺少那种直接参与国家建设的成就感!――施一公 2010年9月3日美国《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的社论引发了国内科技界一场不小的震动,至今“余震不断”有评论认为,这一社论“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这篇社论的撰写人之一,就是被誉为当今结构生物学领军人物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Robert H. Austin)谈到施一公回国时说2010年1月12日,《纽约时报》再次发文《如何阻止美国的科学人才流失》,文章说,施一公――一个得到很好资助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科学家,他正在成为将亚裔和其他外国裔生命科学家推出美国的重要力量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认为,施一公在国际学术界的水平和地位可以和当年的华罗庚、张香桐相提并论:“领军人物除了具有相当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地位之外,还需具备几项重要素质:第一是能够高瞻远瞩,在学术和教育发展方向上具有远见卓识;第二要有胆识和勇气去做一些开创性工作;第三要具有个人魅力,在群体和社团中有号召力。
施一公具备这三个条件 有谁会不爱自己的母亲 清瘦、干练、充满活力,这是施一公留给人最直观的感觉 今年46岁的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熏陶,从小聪颖过人的施一公对数学和物理具有浓厚兴趣1985年高中毕业时,作为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和河南省赛区第一名,他同时收到了北大、清华等几所重点大学的保送邀请在与北京大学签订了意向书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又找到他当听到清华老师讲解生命科学的意义、讲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时,他为之吸引尽管当时我对生命科学一无所知,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于是,痴迷数学的施一公走进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1989年,施一公以年级第一名的学习成绩提前从清华大学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以优良成绩修完了数学系双学士学位要求的所有课程,1990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深造,攻读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凭着扎实的功底和从不服输的劲头,施一公很快就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他自己发现的一个生物物理学中的重大突破,没想到,生性率直的施一公却当场指出了导师在某个演算中的漏误,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
毕业时,导师破例公开宣称“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1995年,施一公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4月,还在做博士后研究课题的施一公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而这一年全美有400多位年轻博士后申请该校仅有的两个助教职位普林斯顿大学还为他提供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 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施一公也把癌症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主攻“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他认为,细胞凋亡通路的破坏与癌变有密切关系,因此要从根源上了解它们我们以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为主要研究手段,获取关键蛋白质的原子水平的结构我们看到癌症抑制因子和致癌因子的一些空间结构,看它们怎样相互作用,把‘不正常’变为‘正常’的工作手段,而这就是治疗和防治癌症发生的一个突破性的手段 施一公的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由于对解开这一人类生命科学之谜的突出贡献,2003年,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国际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6年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同年,施一公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破格晋升为终身正教授,2007年成为终身讲席教授,是该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终身讲席教授。
施一公成了哈佛、MIT、约翰・霍普金斯、杜克、密歇根等多所美国顶尖级大学竞聘的对象 普林斯顿大学为了留住他,给他提供了越来越优厚的条件:他的实验室面积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40多位正教授中最大的,整整一层楼;他的科研基金是系里最高的,除学校给予他稳定的资金支持外,他申请了11次美国国家基金,10次中标;有一个基金会资助他的科研;还有美国的几家大公司与他合作,支持他的科研学校还资助他购买了带花园的500平方米独栋别墅一对龙凤胎儿女享受着美国快乐的幼儿园教育 在他全职回国前,仅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5个独立的科研基金点就可以一直支持他的实验室到2012年,如果他愿意在普林斯顿大学保留教职哪怕是半职工作,他就可以获得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5年共计10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 “但我内心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总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我常问自己缺什么?思来想去,我明白,自己缺少的是归属感、认同感,是对自己求学时期信念的坚持,是缺少那种直接参与国家建设的成就感!”施一公说,在全职回国前,每次回国探亲或开会,总会被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所打动,心情总是很激动,每次离开总有种说不出的惆怅,内心深处总有种声音若隐若现。
所以,在2003年成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组成员后,他总是十分认真地对待母校托付的各种事情只是时间有限,又不能随叫随到,对母校的帮助很有限对此,施一公心存歉意 在处理完普林斯顿大学实验室的工作、并于当年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后,2008年初,施一公全职回国工作一年后他的夫人卖掉他们在美国的房产,带着5岁的双生儿女回国与他团聚我刚回来时,还有各种各样的猜疑、各种各样的议论这让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施一公很不适应为了不受任何干扰,全身心地投身科研教学,施一公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国籍从决定回国那一天起,我就从未考虑过任何退路他说,“其实,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会不爱自己的母亲呢?即使她还很贫穷,即使她并不完美 我更想做的就是育人 回国后,施一公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尽其所能为施一公的科研提供便利条件,但还是无法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条件和环境相比在普林斯顿,他可以直接在实验台面上做实验,而在清华,他必须建立专门的细胞间,而稍有不慎,培养的细菌就会被空气中的噬菌体杀死,实验就可能前功尽弃从环境、条件上讲,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
如果只从科研角度讲,我确实没有必要回清华,但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更想做的是为了育人,为了培养一批人才 施一公坦陈,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胸怀家国天下,个个豪情满怀,人人上进争先但近些年他发现,有些大学生只顾及眼前利益,缺乏理想抱负,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做事心浮气躁,很少脚踏实地,这让他十分忧虑年轻人代表中国的未来,一定要有理想、有志向,有做大事的胆魄和敬业态度他认为,“育人贵在育心,做科研只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觉得人格的塑造和专业教育一样重要我希望自己可以培养出一批胸怀大志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如果这样,二三十年后,当我从清华退休时,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的学生成为理想远大、影响社会甚至影响世界的人,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 回国三年来,施一公每天很早就赶到办公室,将近午夜才离开,几乎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只要他在办公室,他的学生、同事可以随时进来和他交流;只要他有空,也会随时到实验室观察指导学生实验,从国际前沿的发展、研究课题的思路,到实验如何设计,甚至到一个溶剂的配制,无不是他们交流的话题他鼓励并倡导教师重教学、进课堂,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表不同见解;他给研究生授课,也不时地为本科生开各种专业讲座,他希望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
只要对学生、对学院未来发展有好处,哪怕会触及某些个人利益,也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 在学校支持下,施一公率先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全面的人事制度改革,理顺院系行政领导的权责,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授评价体系,实行教授流动制教学改革也在同步进行除了为本科生减免学分,加强学生自主性,还在教育部支持下,整合北京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资源,创建联合性的研究生项目今年又和美国的相关学校达成了联合培养学生的计划 “现在我们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的科研实力几乎翻了一番,生命科学学科已进入一个稳定、成熟、快速发展的时期施一公以自豪的口气说,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已在世界公认的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以通讯作者名义发表了13篇论文,仅在《自然》就发表了9篇就我个人研究来说,我在清华所进行的研究,无论质量与数量均超过了此前在普林斯顿鼎盛时期的水平这两年已有7篇论文在顶尖期刊发表据悉,施一公2009年入选美国科协(AAAS)的董事级委员(Fellow),2010年4月又荣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1年初又荣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设立、广受学术界赞誉的2010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除了教学、做科研,身为生命科学院院长的施一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延揽世界顶尖人才这两年他们学院已面试了一百多位海外归国人员,有60多人获得了教职目前已有45人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作为国家“”引进的第一批科学家,施一公强调,“人才引进,既要有量,更要重质如果我们不能在所有领域、所有地方对优秀的拔尖人才进行支持,也一定要在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支持一批优秀的顶尖人才因这事关国家未来他认为,自己不仅要在科研上做出成绩,还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为改善和改进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作些努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一些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来源:《望新闻周刊》) 档案: 施一公,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他2006年开始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全职回国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其领导的实验室在细胞凋亡调节机制、生物大分子机器组装与功能、重要膜蛋白结构与机理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原创贡献,迄今发表SCI论文125篇,其中34篇以通讯作者发表于《自然》、《科学》、《细胞》,被SCI引用14000余次。
2013年4月,作为最年轻的成员,施一公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是他继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后获得的又一学术殊荣但是,2011年12月施一公曾落选中科院院士,此事随即引起争论中国怎么样选院士、核心标准是什么、程序是否公正,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链接: 美国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简称NAS)成立于1863年,由当时美国总统林肯签署成立其聚集每个时代最优秀的科学家,就科学技术相关问题做出独立建议每年由现有院士选举来自科学、工程、医药领域做出重要原创成就的卓越科学家为新成员,每次增选美国籍院士不超过84人,外籍院士不超过21人美国科学院现有院士约2200位,外籍院士约400位,其中约200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