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声合唱《雨后彩虹》探析.doc
15页1混声合唱《雨后彩虹》探析——兼评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特色中文摘要: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及合唱音乐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混声合唱《雨后彩虹》为他的合唱作品的成功范例, 该作品以质朴的旋律、清新的和声、丰富的合唱手法以及精致的伴奏深得人们得喜爱,已成为国内许多合唱团的保留曲目本文旨在通过对《雨后彩虹》的细致分析,来窥见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特色关 键 词:陆在易,合唱音 乐, 《雨后彩虹 》,艺术特色一、前言我国合唱艺术的兴起,始自学堂乐歌运动之后,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体裁、技法等方面所进行的大胆尝试,推动着我国合唱艺术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稳步而快速地发展学堂乐歌时期,李叔同的同声三部合唱《春游》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合唱作品的开山之作 “五四”时期,赵元任的混声合唱《海韵》成为我国艺术合唱歌曲创作的起点到抗战时期,出现了从黄自的混声合唱《旗正飘飘》到冼星海的不朽巨制《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合唱作品,谱写出合唱音乐的辉煌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合唱音乐唱响了人们歌唱新生活、歌颂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主旋律,出现了以刘炽的交响合唱《祖国颂》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尽管由于,合唱音乐的创作几乎停顿,但在经过漫长的厚积薄发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一批合唱音乐作品的横空出世,表明我国的合唱音乐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后继有人,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就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陆在易于 1955 年至 1967 年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2 年的专业研修为他今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厚富的基础 ① 大学毕业后,他调至上海乐团专司创作,使得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实践他的艺术志趣,在经过 10 余年的积累之后,他的创作于上世纪 80 年代渐入佳境陆在易创作的合唱作品堪称在改革开放之后合唱音乐的典范,其中《雨后彩虹》(混声合唱,于之词,作于 1982 年)是他的合唱作品的扛鼎之作继《雨后彩虹》之后,陆在易的合唱作品创造便一路高歌猛进,从色彩斑斓的《蓝天.太阳与追求》(女声合唱与乐队,廖代谦、任卫新词,作于 1982 年)到借景抒情的《故乡的骄傲》(女声领唱①见陆在易《难忘母校》,在上音附中五十周年校 庆大会上的发言[C]与混声合唱,林澍词,作于 1990 年) ,从轻快明朗的《青春圆舞曲》 (混声合唱,王2森词,作于 1981 年)到催人奋进的合唱序曲《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 (混声合唱,王健词,作于 1990 年) ,从情感深沉的合唱音画《行路难》 (混声合唱,陈克词,作于1989 年)到激越悲壮的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 (混声合唱与交响乐队,张鸿西、赵丽宏词,作于 1991-1993 年) ,可谓首首精雕细刻、曲曲情真意切,一时在各类合唱团体广为流传。
陆在易曾将多首独唱歌曲改编为合唱(如《祖国,慈祥的母亲》 、 《松花江上》 、 《满江红》等) 、还将多首民歌改编为合唱(如《云南民歌三首》、 《李有松》等) ,体现了他对合唱音乐的用力和钟爱1998 年 11 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陆在易合唱作品选》 (上、下册) ,精选了他在 1981-1996 年间创作或编配的 36 首(部)作品,是陆在易在合唱音乐方面创作成果的集中体现 ① 可以说,陆在易的合唱作品,集中体现了我国合唱音乐的新发展,对提高我国合唱艺术水准、丰富人们音乐生活和提高大众的音乐品味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二、 《雨后彩虹》音乐分析混声合唱《雨后彩虹》 ,首演于 1982 年国庆节,是陆在易在合唱创作上的首度成功 “作品以极其抒情的浪漫意境、瑰丽的和声色彩和清新优美的旋律线条,通过对雨后彩虹——这一艺术意象的音乐抒发,写出作曲家心中的美好理想和憧憬,并把这一切美好的感情最终归宿、直指改革开放初期欣欣向荣的祖国” ② 从这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作曲家合唱作品的基本艺术风貌——营造隽秀的意境、强调和声的色彩以及高度声乐化的旋律,以真挚动人的抒情特质和明朗乐观的青春气息感染听众。
一)曲式结构分析《雨后彩虹》的曲式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用钢琴伴奏或人声的和声背景形成的附属成分相互连接(在分析时,将附属成分按归属关系与这三个部分结合研究) ①见陆在易《陆在易合唱作品选》[Z]之《后记》,上海音 乐出版社,1998 年 10 月第 1 版②见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J], 《人民音乐》(北京),2004 年第 11 期1、引子部分音乐一开始,由钢琴奏出 8 小节的前奏,刻画出天空中绚丽多彩的彩虹形象接着,在柔和的人声和声背景中,出现抒情如歌的女声领唱女声领唱构成了引子的主3干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段落,每段都是可分为两个乐句的平行乐段具体分析如下:谱例 1 引子之第一段(第一乐句)(第二乐句)引子的第二乐段为不等长的两句式平行乐段(3+5):谱例 2 引子之第二段(第一乐句) (第二乐句)这两个乐段完成之后,钢琴伴奏与伴唱叠入 3 个小节,作为引子部分的尾声。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为一个复乐段,用起承转合的四句式写成,由 4 小节的钢琴间奏引入这里的三段歌词前两段的旋律重复,但用了不同的声部,可认为是主体的第一部分谱例 3 主体之第一部分(起句) (承句)(转句) (合句)经过 4 个小节的连接之后,进入主体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用前面旋律的变奏手法唱出第三段歌词主体的第二部分之后,进入 10 小节、用模仿手法写成的连接部分,可作为主体的结尾,其材料来自引子部分后面 18 小节的钢琴间奏,既可以作为主体部分的尾奏,又可以作为尾声部分的引子谱例 4 主体之第二部分4(起句) (承句) (转句) (合句) (扩充)3、尾声部分由长达 18 小节的间奏引入的尾声部分,是引子部分的减缩再现(只用引子的第一段) 。
但所不同的是,在引子部分中女声领唱的线状旋律让位于强力度的四声部混声合唱的带状旋律,在其后重复一个乐节时用领唱作为对引子部分的回应最后 6 小节的小结尾,运用清淡的人声和声背景及钢琴伴奏的和声回顾完成,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全曲的结构图式如下:(前奏)(1-8) 引子(9-29) (间奏)(30-33) 主体(34-78) (间奏)(79-97) 尾声(98-110)(结尾)(111-116)第一段(9) 第二段(8) 第一部分(8) 第二部分(12) 重复引子的第一段(9)第一句(5)第二句(4)第一句(4)第二句(4)第一句 (2)第二句(2) 第一句(2)第二句(2) 第一句(5)第二句(4)第三句 (2)第四句(2) 第三句(2)第四句(2)扩充(4)从以上分析来看, 《雨后彩虹》的引子、主体和尾声三个部分具有明显的三部性特征,但由于它是一部混声合唱,合唱的“重头戏”被安排在中间部分,其次,主体部分表现了歌词的主要内容,故不能分析为复三部曲式,而应该分析为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乐段 ① 。
①见吕绍恩《是民歌乐段体还是单三部曲式——从“乌苏里船歌” 的曲式判断分歧 说开来》[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二)合唱手法分析该曲运用了丰富多变的合唱手法,并与领唱相映成趣,以取得丰满的和声效果1、引子部分合唱与领唱形成复调性织体,合唱本身也有一定的对位因素,但没有合唱与领唱形5成复调性强下例是领唱与女高音声部的结合情况,显然为复调性结合谱例 5 引子中合唱与领唱的结合 下例的合唱四声部之间的结合——以和声性织体为主,但也有复调因素谱例 6 引子中合唱声部之间的结合(和声性) (复调性) (和声性) (复调性) (和声性) 2、主体部分该曲主体部分没有领唱,主要运用和声性织体的声部结合方法。
第一段词由女声演唱和声性旋律,用典雅和声配置以及良好的音区;谱例 7 主体部分中的第一段歌词6第二段词前 3 句由男声演唱和声性旋律,女声的哼鸣与男声形成对位效果,最后一句为四部和声性织体形成局部高潮;谱例 8 主体部分中的第二段歌词经过 4 小节的卡农式连接部分之后,进入主体部分第三段歌词这段歌词中的前两句为四个声部的和声性织体,形成带状旋律,是全曲的第一次高潮,其后则将男高声部抽出来与其它声部从形成节奏性的对位 谱例 9 主体部分中的第三句歌词3、尾声部分尾声部分是引子部分的减缩再现,声部结合以和声性织体为主,兼有对比复调的写7法。
这一部分是全曲的又一高潮,具体表现在:运用了强力度的密集和弦;由于女低音声部的分部,合唱增加为 5 个声部最后的小结尾,在静谧的人声和声性织体背景中结束,钢琴伴奏在其间回顾了前奏的和弦音型谱例 10 尾声部分中的声部结合根据以上分析,可将该曲运用的合唱手法列表如下:引 子 主 体 尾声(含小结尾)主要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