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江苏高考题(教师版).doc
3页诗歌鉴赏规范答题——典型江苏高考例题夯实1. (20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总抒离别之情 的哪两个句子? (2分)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 —、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⑶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英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 分)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 表达得更为深远2. (2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 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口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1 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⑵“消北春天树,江东tl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分)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 作结3. (20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 一位孤 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 的低沉4. 20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库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①乘兴而往的愉悦;②寻友不遇的怅惘;③对友人的欣赏叹慕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1 人际交往方面:城里少有人知;%1 居住地点:家住深山;%1 生活方式:渔樵生活(与渔樵为伍、以渔樵为生)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 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写出了隐者的安逸闲适 和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喜爱1 借对诗人住处环境(或自然之景)的欣赏(1分),来表现对其诗风格(1分)和对诗人品性 的赞赏(1分)1 通过描写生活场景(1分),表达隐者的安逸闲适和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喜爱(1分)高三语文I第2页(共2页)5. (20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 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