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子和候鸟的科普知识.docx
5页燕子和候鸟的科普知识 燕子【简介】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1属本属鸟类体小型,体长130~180毫米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都辉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翅尖长善飞,嘴短弱,嘴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世界有20种,中国有4种,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拟常见家燕前腰栗红色,后胸有不整齐横带,腹部乳白色燕子一般在4~7月繁殖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巢为皿状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为昆虫金腰燕体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种燕腰部栗黄,非常明显夺目,下体有细小黑纹,易与家燕相区别习性亦与家燕相似,但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鉴别特征】鉴别特征额、喉栗色,且侵入胸部,胸具不完整的黑色横带,下体余部白无条纹,上体余部均为辉蓝黑色地理分布为候鸟生态】生态多见于居民点附近的空中、建筑物、电线上等。
耐飞,觅食和营巢时来回不停,往往在飞行时伴随发出“咝咝〞声寻食时,一面飞行一面张着嘴把飞虫迎入嘴内以小型昆虫为食3—8月繁殖,巢筑于屋檐下或横梁上,用泥土混和稻草、羽毛构成半碗状,内垫细草根和羽毛,雌雄二鸟合同衔泥作巢经济意义】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大众世代有爱护燕子的习惯燕子是人类的益鸟当秋风萧瑟、树叶飘零时,燕子成群地向南方飞去,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柳枝发芽的时候,它们又飞回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年年此时燕归来〞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燕子秋去春回的飞迁规律相传春秋时代,吴王宫中的宫女为了探求燕子迁徙的规律,曾将一只燕子的脚爪剪去,看它是否在第二年仍旧飞回原地无独有偶,晋代有个叫傅咸的,亦用此法观测,结果这只缺爪的燕子在次年春天又飞回来燕子一般在夜里飞迁,尤其是在风清月朗时飞得很快很高,白天那么在地面休息觅食对燕子的飞迁习性,古代的诗人曾这样描述:“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在农业生产中,燕子的飞迁规律还被作为一种农事活动的物候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边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和煦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
外表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外乡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也不能橡松鸡和雷鸟那样杂食浆果,种子和在冬季改吃树叶〔针叶树种即使在冬季也不落叶〕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开掘潜伏下来的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大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家燕有一个“怪癣〞: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而且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基本看不分明它的模样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土家燕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没多久,一个崭新的碗型的窝便出现在你家的屋檐下了有时,霸道的麻雀会坐享其成,强占家燕们舒适的窝,家燕可不会就此罢休,它们群起而攻之,把麻雀轰走。
有时实在赶不走麻雀,家燕便会十分“残忍〞地衔来泥土、树枝,封死巢穴,把麻雀们统统“活埋〞了家燕体态轻盈,一对翅膀又窄又长,飞行时好似两把尖锐的镰刀,家燕飞行时似一根刚离弦的箭,“嗖〞地一声发射出去,它是个捕虫能手,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伤害它!自古以来,人们乐于让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并引以为桔祥、有福的事尽管燕子窝下面的地上常被弄的很脏,人们也不在意燕子是季节性很强的留鸟,人们称它“报春归来的春燕〞、“翩然归来的报春燕〞等只要见到燕子,似乎就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古人曾有:“莺啼燕语报新年〞之佳句人们总是把燕子跟春天联系起来燕子,有楼燕、白腰雨燕、家燕、岩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脚燕等种类不同的燕子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比方同是燕子,雨燕的燕子属攀禽,家燕和金腰燕的燕子属鸣禽不同种类的燕子形态也不一样楼燕体形稍大,飞得高,飞行速度快,全身黑色,发金属光泽,鸣声十分响亮,它喜欢在亭台楼阁古建筑的高屋檐下为巢;家燕体型较小,上身为发金属光芒的黑色,头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红色,飞的较低,鸣声较小,多以居民的室内房梁上和墙角巢穴,最喜接近人类留鸟留鸟简介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那么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
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时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这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称之为“留鸟〞(migrant)就特定察看地点而言,这些南来北往的留鸟可依照它们出现时间的不同予以归类,以台湾为例,夏天由南方来到台湾繁殖的留鸟称之为“夏留鸟〞(summervisitor),冬天由北方来到台湾渡冬的留鸟那么称为“冬留鸟〞(wintervisitor)如果留鸟在比台湾更北的地方繁殖,在更南的地方过冬,它们在秋季南下与春季北返经过台湾时只做短暂的停留,那么称之为“过境鸟〞同一种留鸟在不同的察看点,可能被归为不同的类别示例赤腹鹰在台湾是过境鸟,在日本那么是夏留鸟,而在菲律宾那么是当地的冬留鸟相对于来来去去的留鸟,有很多鸟类那么是一年四季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这类鸟称之为“候鸟〞在一个地方,除了候鸟、夏留鸟、冬留鸟、过境鸟之外,还有一些鸟类,它们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很远的地方,只是偶尔有少数个体因为迷失方向或其他原因,来到该地,这些鸟类可能好几年才会被发现一次,称之为“迷鸟〞留鸟为什么要迁移很多动物都会迁徙,其中鸟类每年春秋两季的迁移过程中,迁移距离可从数百公里到数万公里。
鸟类能飞越沙漠或海洋等难以停栖休息或补充能量的区域,因此被认为在因应迁移上,是演化最成功的一类动物鸟类每年定期且大规模的迁移,在很早以前就吸引人类的注意留鸟为什么要迁移?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是否所有族群都会迁移?为什么有些鸟迁移得比其它的鸟还远?什么机制促使留鸟在每年几乎固定的时间开始迁移?留鸟用什么办法在茫茫天际间往正确的方向迁移?等等,一直是科学家深感兴趣的课题行为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的生态意义;行为生态学常以代价与利益来表明某一行为为什么会发生要解答“留鸟为什么要迁移?〞,我们也可以用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来解释鸟类在温带地区繁殖的好处是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有更长的白天可以觅食、哺育幼雏、防止在物种繁多的热带地区繁殖所须面临的巢位与食物竞争,并且温带地区夏季的昆虫量也比热带地区丰盛,同时温带地区天敌较少,天敌的捕食压力相对较低但是温带地区冬季气候严寒,经常面临食物不足的问题在热带地区那么相反,繁殖季面临巢位与食物资源的强烈竞争,同时天敌的捕食压力也比拟大,但是冬季的气候温和,且冬季食物资源也比温带地区丰盛很多留鸟那么因为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过冬,而兼取两地的好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鸟类都成为留鸟?答案是迁移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示例迁移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移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并且与其它留鸟及该地的候鸟竞争资源等等同时,当所有的鸟类都采取有较大好处的行为模式〔迁移〕时,竞争变大,原本没有很大好处的行为模式〔不迁移〕就会相对变得较为有利因此不同的行为模式在演化上就都会存在,并到达一个演化上稳定的策略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有些鸟类会局部族群迁移,局部族群不迁移的原因进一步说,同一族群中冬季不迁移的个体可能必须忍受食物不足的危机,但可以在下个繁殖季来临前尽早占据较好的繁殖巢位,增加生殖成功率;相反的,迁移个体那么可以在和煦的渡冬区获得较丰盛的食物来源,但须冒迁移时的危险及繁殖巢位可能较差的代价迁不迁移是个体生存与繁殖策略的问题,假设迁移个体的生殖成功率远高于不迁移者,那么演化将趋向于迁移的行为模式;反之,假设迁移个体的生殖成功率远低于不迁移者,那么演化方向将不利于迁移行为;假设两种策略的生殖成功率类似,那么两种行为模式在演化上都将被保存整体而言,我们可以依据鸟类在温带及热带所面对的繁殖及生存特性,归纳出下面这个简表在温带地区的繁殖成功率较高,但是面临冬季严苛的气候,因此成鸟与亚成鸟的存活率低。
热带地区的竞争较大,繁殖成功率低,但是成鸟与亚成鸟的存活率那么高留鸟因为面对迁移过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成鸟与亚成鸟的存活率中等,同时因为回到北方温带繁殖时,时间上会比当地候鸟晚,而且好的巢位也会被候鸟先占据,所以繁殖成功率也是中等的温带候鸟留鸟热带候鸟繁殖成功率高中等低成鸟存活率低中等高亚成鸟存活率低中等中等到高迁移过程鸟类何时开始迁移一般受日照长短影响,但是气候条件及风向、风速大小也会影响迁移时间日照长短会影响鸟类的内分泌,在迁移时节来临时使鸟类的行为变得焦躁不安,称为迁移性焦躁,此时假设气候及风向、风速条件都适宜时,鸟类便开始迁移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很规律的,因此留鸟迁移也多半很固定,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固定在十月上旬会有大量的灰面鹫过境垦丁,八卦山春季北返的灰面鹫那么固定在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到达最顶峰一般而言,猛禽都在晴朗的好天气迁移,利用日间的热气流回旋升空可以将能量的耗损降到最低;小型燕雀目鸟类那么多在夜间迁移,一般认为如此可以防止白天时的天敌威胁迁移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体脂肪小型非迁移性鸟类之体脂肪占身体正常体重的3—5%,短距离迁移的鸟类那么在13—25%之间,而长距离或洲际迁移的鸟类,体脂肪那么可以达体重的30—47%。
小型鸟类通常迁移数百公里后必须以1—3天的时间补充能量河口湿地因为食物资源丰盛,常常成为这些迁移鸟类补充能量的中途站对迁移性鸟类而言,迁移时间缩得愈短,面对迁移过程的代价就可能愈低,同时愈早达到渡冬地也愈能尽早觅得好的栖地,减低与其它渡冬鸟类竞争的压力因此它们停留在中途站的时间都很短,而且在食物资源丰盛的中途站,短短几天就可以让体重增加一倍,这种觅食效率是很惊人的所以秋天及春天在河口湿地常常可以看到大群的水鸟,而且鸟种组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一般认为鸟类迁移的路径是遗传而来,尤其一些鸟种的亚成鸟第一次迁移时,在没有亲鸟带着下仍可顺利达到渡冬地,由此可以表明遗传的重要性但也有很多鸟类的迁移是经由学习而来的,亚成鸟经由跟随亲鸟迁移而习得迁移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