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学概论.docx
28页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第一部分 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博物馆的历史第一章 博物馆的基本理论(6)第一节 博物馆的内涵 第二节 博物馆的类型 第三节 博物馆学第二章 博物馆的历史(4)第一节 世界博物馆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第二部分 博物馆的专业工作第一章 博物馆的藏品(8) 第二章 博物馆的陈列(8) 第三章 博物馆的宣传教育(2) 第四章 博物馆的科研工作(2) 第五章 博物馆的科学管理(4) 第一部分 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博物馆的历史第一章 博物馆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博物馆的内涵一、博物馆的定义1、外国关于博物馆概念的解释Mouseion (女神 ) 前 4-3 世纪Museum (博物馆) 17 世纪(阿什莫林博物馆 )1946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首届会议《章程》规定: 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者则除外1951 年 1962 年 1974 年1989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六届会议《章程》规定: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951 年,“博物馆是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艺术、历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和标本,供观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为目的的,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 1962 年,“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藏品并进行展出的一切常设机构,均应视为博物馆1974 年,“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日本:博物馆是“收集、保管(包括培育)、陈列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产业、自然科学等资料,从教育角度,以供一般民众提高文化教养、调查研究、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机构 “美国: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前苏联:“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2、中国关于博物馆概念的解释1935 年: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关,并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验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
(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 1956 年: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 (“三性二务“ 北京,博物馆工作会议)1979 年: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博物馆工作会议) 3、博物馆定义发展的趋势: (1)从 “博物馆是个非营利机构“到“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 “ (2)强调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 (鹤田总一郎 ) (3)博物馆新定义应反映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性,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 二、博物馆的要素和特征1、博物馆的要素:(1)首先是具有藏品也就是实物 (2)要有基本陈列 (3)要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4)要有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2、博物馆的特征实物性 博物馆的工作自始至终是围绕着“物“进行的 直观性 以实物例证向观众输送信息 广博性 收藏品涉及广泛的门类、时间、知识等 三、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1、性质博物馆是: (1)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 (2)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3)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任务:(1)收集、保管文物、标本以及其他实物; (2)传播科学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 素质; (3)思想品德教育; (4)科学研究; (5)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节 博物馆的功能与类型一、博物馆的功能:1、欧美的观点: 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Educate,Entertain,Enrich;三 E 功能 )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功能:教育、探索、研究 2、我国博物馆的功能:收藏、教育、研究藏品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物质基础,收藏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科学研究(首先是藏品研究)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工作基础 ,只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管,才能揭示藏品所具有的各种价值 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使收藏品且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3) 可以对群众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以博物馆的实物进行科学研究 (5)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博物馆的类型1、划分博物馆类型的标准 按功能按藏品和陈列内容按性质按隶属关系还有观众、规模、地区......2、外国博物馆类型的划分按功能分(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艺术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 按藏品种类(日本) 综合博物馆 人文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按性质分(美国博物馆协会)综合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学校博物馆......按性质分(前苏联)历史博物馆纪念博物馆地志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文学博物馆美术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按藏品和陈列内容(国际通用)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其他类型3、我国博物馆类型的划分按藏品及陈列内容(1988 年以前)专门博物馆纪念博物馆综合博物馆按性质及陈列内容(1988 年以后)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按隶属关系分类文化系统博物馆:国家、省市县博物馆科技系统博物馆:由中科院和地方科 委的博物馆主管军事系统博物馆:军博以及一些纪念馆还有:园林系统博物馆、民政系统博物馆等、煤炭博物馆等。
按内容分(《北京博物馆年鉴》1999 年)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历史、革命史、纪念馆、文化艺术、民族民俗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自然类、科技类综合类博物馆第三节 博物馆学一、博物馆学的概念及性质《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念总结: 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理论和博物馆实际、研究博物馆发展历史的学科性质:博物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二、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理论博物馆学 博物馆的基木性质、社会功能和特点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历史博物馆学 博物馆的发展过程及规律;博物馆在不同阶段的性质、作用和特点博物馆技术学 包括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博物馆管理学 宏观:国家或地区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规划及制度;微观:某个博物馆内部的职能、机构、人员等的管理制度普通博物馆学 综合上述各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阐述 专门博物馆学 把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某些专门博物馆领域三、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一)外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博物馆学(Museology)正式使用于 1885 年,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
第一阶段 二战之前17 世纪,单纯的描述阶段如伦敦出版《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馆目录》 18 世纪,博物馆学的研究开始萌芽,内容主要是探讨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管理和来源等 19 世纪,首部博物馆史著作出版:《论德国科学和艺术藏品的历史》 (德国,G.F.克莱姆,1837 年) 并展开了对博物馆功能的探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促进社会进步20 世纪初期,博物馆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初步展开,研究的重点仍在于一个博物馆功能的探讨代表著作是 1904 年出版的三卷本 《博物馆的历史及利用》 ,作者是英国博物馆学者 D.默里,功能: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娱乐公众作用:主要是为科研服务20 世纪 30 年代,国际博物馆事业总局出版的《博物馆学》被译成各种文字,促进了各国博物馆学的发展第二阶段 二战之后博物馆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1、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博物馆学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自己的博物馆学体系 1955 年,苏联出版《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对东欧和中国影响很大 1958 年,德国出版了 H.A.克诺尔著的《地方文化与历史博物馆的登录工作与藏品》 1982-1984 年,德国 K.施莱纳博士:《博物馆学概论》 、 《博物馆领域史》 、 《博物馆学基础》等。
2、西欧、北美和日本的博物馆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美国 A.S.维特林的《博物馆:它的历史及其教育任务》 法国 G. 巴赞的《博物馆时代》 1969 年纽约出版的《神圣的园林:博物馆论文集》 ,作者是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史密森学会会长 S.D.里普利 1972 年,维特林的《危机中的博物馆》 3、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活动:1946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使博物馆学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刻 1977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属的国际博物馆学会成立 1974 年,哥本哈根,“博物馆与现代世界“ 1977 年,莫斯科 ,“博物馆与文化交流“ 1980 年,墨西哥,“博物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 1983 年,伦敦 ,“博物馆如何适应发展中的世界“ 1989 年,荷兰海牙 ,“博物馆: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者“ 1995 年,挪威, “博物馆和社区“ 1998 年,澳大利亚墨尔本, “博物馆与文化多元性:古老的文化,崭新的世界“ (第 19 次)(二)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 初创期(1949 年以前)特点:西方博物馆学理论的介绍;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的初步提出主要机构、人物及著作:徐继畲(she)1849 年 著《瀛环志略》 张謇 1905 年, 《上张相国(张之洞)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 。
中国博物馆协会:1935 年成立,博物馆学术研究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 费畊雨、费鸿年 1936 年 《博物馆学概论》 (首部专著) ,主要介绍日本博物馆学者棚桥源太郎的《诉诸眼的教育机关》的内容 陈端志 1936 年《博物馆学通论》 ,主要介绍欧美、日本博物馆资料曾昭燏、李济 1943 年《博物馆》 ,提出:博物馆具有保存有价值之物品、辅助研究工作、实施实物和精神教育四大功能,这是博物馆收藏、研究和教育三重性质或两大职能的最早论述,代表了当时博物馆学研究的水平 2、第二阶段 发展期(1949-1966 年)是中国博物学新体系的初创与发展时期,主要成就是借鉴苏联博物馆学理论,确定了中国博物馆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探讨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活动:1956 年 5 月第一次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博物馆的“三性二务“ 翻译的文章、专著:《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博物馆陈列的组织与技术》 、 《博物馆的保管与修复》和《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国内出版的著作: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 ( 1957)年3、第三阶段 1976 年之后是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恢复和发展时期 (1) 1979 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在安徽召开,会议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指导性文件,重新解释了“三性“。
2) 1982 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在北京成立.83 年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 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博物馆学会3) 1997 年,博物馆学被正式确定为历史学二级学科4)出版的刊物及著作: 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 、 《中国博物馆通讯》 文化部文物局: 《中国博物馆学概论》 (1985 年) 郑求真:《藏品的保管与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