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分析.doc
6页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 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之分 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患者资料, 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者资料疗程均为6周结果:两组患者 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56% (40/41)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 效5例,总有效率87.80% (36/41 )0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 缩性胃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原因不明 的慢性胃炎,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30%本 病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化生、 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 疾病(状态)之一,约占胃镜受检病例的14.2%左右,CAG伴重度肠上皮 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变率约2・0%〜13・8%。
一般认为,胃黏膜发生癌肿 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多步骤癌变过程,发生模式是1988年Correa提出 的:“止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 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冒癌(肠型)”,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 广泛重视和研究因此,积极防治CAG对预防其癌变,减少胃癌发病率有 着重要意义冃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不 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肯定, 不仅可以逆转腺体的萎缩,其至可使不完全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逆转 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 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之分 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为采用中西药结合疗法的患者资料, 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者资料,并加以整理,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男28例,女13 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37. 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8. 2年; 对照组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25〜59岁, 平均年龄36. 5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1年两组患者均经纤维 胃镜或病理确认,符合卫生部“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分类”的标准, 并且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处理,差异无 显著性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经一般常规治疗,分别给予两种抗生素联合胶 体钮清除幽门螺杆菌,即三联疗法:枸椽酸钮钾(得乐)+耗氨节青霉素 邙可莫西林)+甲硝哮(灭滴灵),具体用量为:枸椽酸钮钾O.lg/次,轻 氨节青霉素0・5g/次,甲硝0. 2g/次,每天4次,分饭前和睡前服用, 连服14d,患者如对青霉索过敏,可将阿莫西林换成克拉霉索0. 25~0. 5g/次,每天2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20mg,每天2次),控制H+ 分泌量,降低胃粘膜损伤;选用硫糖铝、尿索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加强胃粘膜营养;胃肠动力药,控制胆法返流等;以及解痉止痛、止吐、 助消化、抗焦虑、改善贫血等其他对症处理观察组:在使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同时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采用辨 证论治,内服健脾和胃中药汤剂基本方药:党参15g,黄茂30g,枳壳 15g,木香6g,陈皮15g,半夏10g,白术15g,白芍15g,甘草10g,元 胡10g,吴茱萸5g,黄连6g,浙贝10g,白及15g,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的 不同而加药:胃胀痛者:加丹参15g,川楝子6g;胃出血者:加炒蒲黄10g, 茜草15g;泛酸者:加佛手10g,海!1!剽!肖15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 15go用法:每日1齐IJ,水煎,早晩分服。
2结果2.1疗效标准 釆用卫生部“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分类”的治 疗标准:①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缓解, 胃镜检查好转2/3以上;③有效:症状减轻,或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范围 缩小1/2以上;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或胃镜检査无变化总 有效二治愈+显效+有效2.2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2 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6% (40/41)o对照 组治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 80%(36/41 ) 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o3. 1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的发病原 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 感染引起慢性胃炎的证据如下: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可检 出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分布与胃内炎症分布一致,根除幽门螺 杆菌可使胃内炎症消除,从志愿者和动物模型中可复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 起的慢性胃炎②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部分患者 可发生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即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研究显示: 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粘膜萎缩,肠化牛即胃癌有着密切的 关系。
③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粘膜萎缩为主, 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例如壁细胞抗体,有些患者伴有恶性贫血,可 以查到贫血因子抗体,④其他因索:例如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 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减弱冒粘膜的屏障功能,酗酒、服用非笛 体抗炎药、接触金属、放射、缺铁性贫血、生物因素、体质因素等均可损 伤胃粘膜而引起慢性炎症3.2在祖国医学中,并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而根据其临床表现, 可将其归为“胃燒痛”、“胃痞”、“呕吐”等范畴凡外受寒邪、饮食不节 (洁)、情志不畅或劳倦太过,均可伤及胃气使失和降而发病,病虽在胃, 却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①脾与胃相为表里,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 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两脏燥湿相济,方能完成饮食的传 化;若脾虚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②肝与胃是 木土乘克的关系,《内经》云:“木郁之发……民病胃皖当心而痛”如因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亦可导致胃的功能失调胃 失和降,气机失调,出现腹胀疼痛,暧气,恶心呕吐;气机阻滞,郁而化 火又可伤津耗液,胃阴不足,胃失湍养;久病致瘀而出现虚实夹杂,病情 缠绵难愈。
3.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根据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 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 准试行方案》,一般可将慢性胃炎分为5个证型,即脾胃虚弱型(含虚寒)、 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冒络瘀血型但是,临床中各地 医家根据实践对此又有不同的认识鲁家法等[1]将本病分为三型:脾胃 虚寒型、气阴两虚型、肝胃不和型蒋熙等[2]认为本病也分三型:气阴 两虚、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瘀阻胃络型,中阳不振、湿浊内阻型潘 汀[引认为本病分为三型:胃阴虚型、胃阳虚型、胃阴阳两虚型王常松 [4]将本病分为六型:肝胃不和型,脾虚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 型,气血两虚型,胃络瘀血型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具有增强黏膜屏障, 改善黏膜下微循环,阻止胆汁反流,抗Hp感染等综合作用,还可促使萎 缩腺体及肠化、非典型增生的逆转,而且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小,疗效持久 所以,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值得临床 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鲁家法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40例•湖北中医杂志,1997, 19(4): 29[2]蒋熙•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体会•山东中医杂志,1999, 18 (2):70-71[3] 潘汀•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8例•浙江预防医学,2001,(13): 63-64[4] 王常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30 (4): 335-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