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相古地理整理过的很全的考试内容.doc
3页2. 试述曲流河(蛇曲河)的微相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1)河道沉积:包括河床沉积和边滩沉积 A.河床沉积:由粗砾岩和底部河床滞留砾岩组成,砾石呈叠瓦状定向排列,最大扁平面倾向河流上游,砾石成分一般较复杂;以粗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中细粒砂岩较少;向上颗粒逐渐变细过渡为边滩沉积呈透镜状产出,底界与下伏地层之间为一个明显的侵蚀面 B.边滩沉积:下部(靠近河心),沉积较粗的颗粒(以砂粒为主);上部离河心较远,沉积较细物质成分成熟度较低(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粒度变化范围很大,可以由分选不好的砂、粉砂和泥等混合而成层理非常发育,主要以大中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在较细的沉积物中也常出现各种中型交错层理在垂向上,一般自下而上由大型交错层理逐渐变为小型交错层理 (2)河漫滩沉积 沉积的岩石有泥岩、粉砂岩以及薄层泥质灰岩层理一般不发育,有时见水平层理在气候干燥地区,可见泥裂构造和钙质及铁质结核在潮湿条件下,植物生长茂盛,进一步可发展成沼泽,形成大量有机物质堆积,甚至出现泥岩或煤层 (3)堤岸沉积包括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 A. 天然堤沉积物质比边滩细,主要是粉砂岩和泥岩,二者常呈薄互层,其中粉砂岩层一般厚几十厘米,泥岩层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
B. 决口扇是是一种舌状沙体,呈透镜状,厚度不大,从十几厘米到几米,由细砂和部分粉砂级物质组成此外尚见各种小型交错层理,常见冲刷构造以及植物或其它生物化石 (4)牛轭湖沉积平面上牛轭形,沉积物小范围分布主要是洪水期带来的细粒物质,如粉砂和泥质等3. 简述进积型无障壁砂质海岸沉积序列特征一个完整进积型无障壁砂质海岸沉积序列,自下而上包括过渡带、临滨、前滨、后滨和海岸沙丘 (1)过渡带沉积 为泥质粉砂到细砂沉积,生物扰动强烈,潜穴发育,致使原生层理遭受破坏生物扰动很强烈时,可形成均匀层理 (2)临滨沉积 临滨沉积物主要由细砂组成,以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和大型楔状交错层理为特征生物扰动程度自上而下逐渐加强 (3)前滨沉积 沉积物的粒度较临滨沉积为粗,主要为中细粒砂岩,以冲洗交错层理的普遍发育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见波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发育不对称的浪成波痕、菱形波痕、削顶波痕、双脊波痕以及细流痕等 (4)后滨沉积 以水平层理为主,局部见小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沉积物主要由细砂组成,有时亦可见到介壳夹层 (5)海岸沙丘沉积 沉积物主要由分选好和圆球度高的中、细粒砂组成。
发育特征的风成交错层理有时因植物根系破坏而显示块状层理,常见植物根痕 1. 阐述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的特征和各自的形成条件 水平层理是细粒沉积物的层理类型,由彼此平行的纹层组成,纹层呈水平状,厚度1-2mm,纹层可因粒度变化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或颜色差别而显示出来,是低能或静水环境的标志之一分布环境主要为湖泊、河滩、潮坪、泻湖、浅海、半深海、浊流等 平行层理是由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由中粗砂岩、砾岩组成的层理,一般认为是在水流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粗,伴生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形成环境主要为河流、海滩、浊流等环境 1. 论述曲流河沉积的垂向沉积相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河床沉积(河道滞留沉积):由粗砾岩和底部河床滞留砾岩组成可发育平行层理 边滩沉积:是河床侧向迁移作用的产物在边滩下部(靠近河心),沉积较粗的颗粒(以砂粒为主);上部离河心较远,沉积较细物质层理主要以大中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在较细的沉积物中出现各种中型交错层理一般自下而上由大型交错层理逐渐变为小型交错层理 河漫滩沉积:主要是泥岩、粉砂岩以及薄层泥质灰岩。
层理一般不发育或水平层理在气候干燥地区,可见泥裂、钙质结核;在潮湿条件下,可发育沼泽,形成泥炭或煤层 A.以陆源碎屑岩为主从下到上依次为砾岩、砂岩和泥岩岩性变化频繁,极不稳定,上部偶见薄层泥质灰岩 B.沉积构造向上变小,交错层理类型由大型变到小型,向上逐渐出现波状交错层理和爬升波状层理,夹有水平层理,发育泥裂、雨痕等 C.有泥炭和煤,常见植物化石和植物根,少量淡水软体动物,如腹足类和双壳类等辫状河沉积模式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层序,反映了能量逐渐减弱的沉积过程心滩沉积包括:(F)顶部薄的垂向加积沉积的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和泥岩互层;(E)大型水道冲刷充填交错层理砂岩:(D)小型板状交错层理砂岩; (C)板状交错层理粗砂岩 (B)槽状交错层理粗砂岩;(A)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底部为河床滞留沉积,以粗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与下伏呈侵蚀冲刷接触 3. 简述河控三角洲的沉积序列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 A.分支流河道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
下部为中—细粒砂,含泥砾、植物干茎等;上部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 天然堤沉积: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C. 决口扇沉积:单向水流的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 沼泽沉积: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 分支间湾沉积:泥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和细砂岩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 (2)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可分为:分支流河口沙坝、远沙坝、前缘席状沙、水下分支流河道和水下堤等 A. 分支流河口沙坝沉积:河流带来的泥砂在河口处沉积而成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分选较好,质较纯净楔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水流波痕和浪成波痕等 B. 远沙坝沉积:远沙坝位于河口沙坝前较远的部位沉积物较河口沙坝细,主要由粉砂和少量粘土组成水平层理为主,亦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波状—透镜状复合层理 C. 前缘席状砂沉积:由河口沙坝经海水冲刷作用使之再行分布于其侧翼而形成的薄而面积大的砂层。
这种砂层分选好,质较纯净,可成为极好的储集层常见平行层理和水流线理 (3)前三角洲 三角洲体系中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地区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主要为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 2. 简述进积型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及其主要特征 进积型河控三角洲的形成是不断地从陆地向海盆方向推进,形成总体向上变粗(的反旋回)沉积序列: 主体是:三角洲平原的较粗粒分支流河道沉积和细粒的沼泽沉积;三角洲前缘沙和粉沙沉积;前三角洲泥现自下而上描述如下: 第6层: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炭质泥岩或煤层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含大量植根和植屑化石,属沼泽沉积 第5层: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含炭化植茎和泥砾,为分支流河道沉积 第4层: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透镜状层理,含半咸水生物化石和介壳碎屑,属分支间湾沉积 第3层:由较纯净的砂岩和粉砂岩组成楔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浪成波痕、水流波痕含丰富的生物碎屑,属分流河口沙坝沉积 第2层:泥岩、粉砂岩、极细砂岩互层水平层理、波状交错层理、潜穴、生物扰动构造含植屑和炭屑,为远沙坝沉积 第1层:暗色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
生物扰动构造,含化石少,属前三角洲沉积其下伏地层为正常浅海的大陆架泥岩沉积,含较多海生生物化石,并具有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3. 简述无障壁陆源碎屑海岸(滨海)环境的亚环境划分及其特征 (1)海岸砂丘:指海平面之上的海滩砂经风的改造作用而形成的沙丘带,位于特大风暴潮以上,基本是风成作用 沉积物(成分、结构):成分单一,主要由石英组成,缺乏泥级物质和生物化石石英砂分选极好,以细到中砂为主石英砂表面常发育因颗粒撞击而形成的碟形坑,表面多呈毛玻璃状 海岸砂丘是海滩砂经风的改造而成,所以分选好,圆度高,中粒砂数量增加,重矿物相对集中 沉积构造:风成砂丘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砂丘内部常有大量弯曲的侵蚀面沙丘之间常有植被生长,植物腐烂后可形成泥碳层和根系层的透镜状夹层 (2)后滨:海岸沙丘带下界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特大风暴和异常高潮时才能被水淹没,受到波浪和弱水流的作用 沉积物:主要是砂,常有生物介壳,有时可以由风暴浪带来大量介壳堆积形成介壳层在浅的洼地中可发育纹层泥和藻席由于蒸发作用,可发育盐壳沉积物中常发育动物潜穴和足迹,但一般不易保存下来主要发育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常发育有海滩砂脊和海沼砂岭。
(3)前滨: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是海滩下部逐渐向海倾斜的平缓斜坡地带前滨带的发育与海岸地形和潮汐作用有关前滨带以波浪的冲洗作用为特征,沉积物主要是纯净的中、粗石英砂,有时有丰富的生物碎片,重矿物可局部富集沉积物分选和磨圆极好平行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海滩沉积中常见的四种交错层理常发育对称或不对称浪成波浪、逆行砂丘和暴露构造生物化石贫乏,多见生物碎片生物潜穴和扰动构造发育,一般为垂直潜穴和U形潜穴 (4)临滨:平均低潮线与正常浪基面之间,总是在水下主要是砂质沉积与前滨相比,也存在一个或多个与海岸线平行的不对称沿岸砂坝上部以大型楔状或板状交错层理为主,下部为以水平层理为主沉积颗粒变细,生物扰动程度增强向下逐渐过渡为过渡带的细粒沉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