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物质世界微观本质的深入思考第一稿.doc
78页关于物质世界微观本质的深入思考(第一稿,草稿)安徽宿州 孟庆勇内容摘要:本文将继续对基础物理学中的未解问题深入思考,从物质的内在本质、根本原因上去思考,寻找解决物理学基本问题的方法,逐一破解遇到的物理学难题,不断丰富和完善《核场统一论》理论体系本文继续深入思考探索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主要探究了如下方面的问题:一、关于物质粒子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深入探索(p2)——氢原子与中子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哪个先落地哪个后落地(p2),电荷粒子的带电量与电荷粒子所处物质环境的物质结构方式和运动状态有关(p4),中子质量与氢原子质量孰大孰小(p5),电性粒子的荷质比随速度变化的问题(p5);二、基本电性粒子无电性的理论根据和理论分析(p7);三、对国内几个著名物理实验的理论分析(p8);四、关于力的本质问题以及力与运动的先后关系问题(p12);五、不同基元粒子之间的冷致引力(万有引力)如何产生?如何形成旋转的物质体系?(p14)六、多角度认识力与运动产生的先后问题(p15);七、关于力、运动与能量的关系问题(p20);八、关于宇宙起源的数理哲学思考(p21);九、力的本质与基元粒子的刚性碰撞和弹性碰撞以及平行宇宙的问题(p22);十、对基元粒子完全刚性碰撞问题的初步思考(p23);十一、关于原子核爆炸能量与刚性体的碰撞问题(p24)——两个刚性球完全刚性碰撞过程的初步分析(p26),刚性粒子碰撞之后产生运动趋势力和运动趋势力势能的问题(p29),同质量同速度的两个刚性粒子发生对心碰撞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p30),非同质非同速的两个刚性粒子发生对心碰撞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p35),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p38);十二、关于完全刚性体碰撞问题的再思考(p39);十三、原子核和原子是怎样形成的?中子是怎样形成的?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p40);十四、关于原子核跃迁、原子的能级跃迁和原子的壳层结构问题(p41);十五、为什么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的大小是有限的?每个壳层的电子数是一定的?(p43);十六、为什么由刚性基元粒子组成的宏观物体却表现出弹性碰撞的特性?(p46);十七、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光谱有什么关系?(p46);十八、为什么电子在原子核外能形成稳定的壳层结构?为什么每个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p47);十九、关于力与运动的初始起源和产生的先后关系问题再思考(p48);二十、关于原子核裂变聚变及核能量的成因分析(p50)——原子核爆炸的三大能量来源,为什么氢弹比原子弹具有更高的能量,原子核爆炸为什么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核是怎样形成的?原子核内为什么能形成超高速基本粒子?(p52)地球整体上呈现正电性、宇宙物质系统整体上呈现电中性的初步探讨(p53),原子核爆炸遵从的能量方程(p54);二十一、原子核电场压力公式的运用问题(p54)——电荷的自场压力公式F自场=2k·的简单推导方法(p54),电荷球形电场转换为平行电场的相互作用问题(p55),地球引力场或其它星体引力场对地球表面或其它星体表面的作用力(p56),距离星体中心任意高度距离处的引力场对地球的作用力(对地球的压力)或压强(p57);二十二、关于中性物体和带电自由粒子的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问题(p59)——关于质子裸核与电子裸核受到地球引力场作用产生自由落体加速度的问题(p60),关于质子裸核与电子裸核受到地球引力场作用产生的压力和压强问题(p61),关于质子半径和电子半径的理论推导及计算方法问题(p62—69),关于质子裸核、电子裸核、电场子的物质密度问题(p66),关于引力场中自由落体加速度与引力场强度的关系问题(p69);二十三、当前基础物理学的前沿问题(p69)——关于质子和电子的电荷电量形成原理(p69),电荷电量形成的新理论面临的新问题(p72),关于完全刚性体的碰撞问题(p75)。
本文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基元粒子的完全刚性碰撞问题和质子电子的电荷电量形成原理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新理论的确立将会带来基础物理学的一场巨大变革,应当是当前基础物理学的前沿问题关键词:核场统一论,自由落体运动,荷质比,基本电性粒子的无电性,万有引力,冷致引力,平行宇宙,完全刚性碰撞,完全刚性碰撞的能量传递转移公式,原子核爆炸能量,运动趋势力,运动趋势力势能,能级跃迁,壳层结构,原子光谱明线光谱,原子核电场压力公式,自由落体加速度,质子半径,电子半径,基元粒子的物质密度,电荷电量形成原理一、关于物质粒子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深入探索不同的物质粒子或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称重会有什么不同表现?不同的物质粒子或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哪个先落地?哪个后落地?在牛顿力学中,万有引力与宏观中性物体的质量直接相关,与物体所带的电荷电量无关,但按照核场统一论,万有引力的本质是电场力,是两个中性物体电性引力与电性斥力差值的剩余效应,两个中性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实质上是两个中性物体场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只与两个物体场有关,物体场与物体内部基本电荷粒子的带电量直接相关,而与物体本身的质量大小无直接关系。
例如,电子与质子的质量相差很大,但两种粒子携带的电量相等,所以质子与质子之间的电场作用力与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电场作用力是相等的,地球上空相同位置相同高度的质子和电子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也是相等的,因而电子和质子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不等的,万有引力与物质粒子的电量直接相关,而与物质粒子的质量无直接关系,质子不因质量大于电子万有引力就大,电子不因质量小于质子万有引力就小根据传统的牛顿力学理论和核场论这一新物理理论分别计算不同物质粒子的重力加速度将会有所不同,不同的物质粒子由于自身场的结构形态不同在地球万有引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将会产生不同的重力加速度,由此也证明了物体的重量与物体所带的电荷(荷电量)直接相关,而与质量无直接关系参考资料:《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和测定》,孟庆勇 著,2006-6-142006年10月发布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一)氢原子与中子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哪个先落地哪个后落地?(2010.6.13至2017-3-9)电子、质子、氢原子、中子的质量和电荷量比较:1个电子的静止质量为:me=(9.109534±0.000047)×10-31kg 带有1个基本电荷量1个质子的静止质量为:mp=(1.6726485±0.0000086)×0-27kg 带有1个基本电荷量1个氢原子的静止质量为:mH=1.6736×10-27kg 带有2个基本电荷量1个中子的静止质量为:mn=(1.6749543±0.0000086)×10-27kg 带有2个基本电荷量mn >mH>mp >memn ≒mH由于中子与氢原子都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含有相同的基本粒子裸核,而中子和氢原子的质量都是决定于它们的裸核质量,聚集于裸核上面的电场子的质量差异忽略不计,所以中子与氢原子的质量基本相同。
按照传统电荷电量理论,电子和质子都是一个基本电荷量,粒子裸核之外吸附包围着的电场子(粒子外场)数量相同,但电子和质子的内核质量不等,内核体积也不等氢原子和中子都是2个基本电荷量,两种粒子的裸核之外吸附包围着的电场子(粒子外场)数量质量差异忽略不计,两种粒子的内核质量相等,内核体积也相等虽然中子和氢原子都是带有2个基本电荷,质量基本相等,但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却不相等按照中子由质子与电子构成的理论,中子是质子和电子的较为紧密的结合体,氢原子是质子和电子的较为疏松的结合体质子与电子紧紧聚集一起抱成团构成中子使得质子与电子相互作用的距离更近,质子与电子结合而成的中性粒子团的体积变得更小,两个电性粒子的圆形电场形态产生更大程度的引力作用形成扁率更大的椭球形态,削弱了质子和电子的本来电量,中子里面的质子电量和电子电量比氢原子里面的质子电量和电子电量变得更小,在与地球引力场相互作用的方向上所显现出来的电量更小,与地球场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和重力加速度也更小而氢原子中的质子和电子结构比较松散,其中的质子和电子在与地球场相互作用的方向上显现的电量相对较大,产生的万有引力和重力加速度也较大。
所以,理论结果是,氢原子先落地,中子后落地可见,核场粒子团的组织结构越疏松离散,与地球引力场的引力作用越大;核场粒子团的组织结构越紧密聚集,与地球引力场的引力作用越小因此,疏松离散结构形态的物质粒子团要比紧密聚集结构形态的物质粒子团表现出更大的重力加速度,呈现出物质密度越小而自由落体加速度越大的规律参见《核场统一论》第一部分第一编,《运动电荷的电场形态分析》、《强相互作用原理》、《万有引力的起源》等文中关于基本粒子场结构形态的分析)按照物体的核场构成理论和电荷电量形成新理论,一般的基本粒子都是由粒子裸核和粒子外场两部分构成,例如质子或电子,单个独立的自由裸核能够从电场子海洋中吸取最多数量的电场子,携带最多的电荷量,基元粒子带的电量与其质量成正比,由于质子裸核的质量体积大于电子裸核的质量体积,所以质子裸核能够从周围空间吸附更多的电场子,质子电量大于电子电量,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也较大,再根据F=G=mg,所以质子与电子在地面上空相同位置处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能够同时落地。
同理,单独的自由质子比质子电子相结合的氢原子下落快,氢原子比中子下落得快但如果按照传统的电荷电量理论,正电荷质子电量等于负电荷电子电量,它们处于地面上空相同位置处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作用相等,质量不等,就应当产生不同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电子比质子先落地同理,氢原子比质子下落得快,氢原子比中子下落得快,质子的落体运动快于中子如果按照传统的牛顿力学理论分析,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来分析,对于地面上同一高度处的物体,其质量越大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或重力作用越大,地面上同一高度处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用关系式G=mg表示,但其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中子质量比氢原子质量大,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也大,但两者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相等,也与伽利略自由落体的同时性规律完全一致,中子与氢原子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完全相同、同时落地按照物体的核场构成理论,也可以理论推导出,单位质量的轻元素的核比重元素的核带有的电场子的数量多,吸引核外电子的能力强,整个原子从周围空间吸取电场子的数量也多,轻元素物质或者元素的核比重元素的物质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