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材分析课件 北师大版.ppt
35页新世纪(版)历史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7~9年级)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背景及其基本特点,背 景,1.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2.适应世界教科书发展潮流的需要 3.改变传统教科书不足的需要基本特点,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初中历史教科书体系 2.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4.注重吸收历史学术界前沿的最新成果 5.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6.构建了历史教材的系列化工程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主要特点(1),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分布在二册书中 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性基本上相一致 ,组成为七个单元 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主要特点(2),第一册分为四个单元,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本册全书共25课,其中,21课为常规课,4课为学习与探究课七年级上册各单元的介绍,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单元的特点,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距今约4000多年前 。
特点:本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1),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 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把黄帝作为人文始祖?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学习与探究课,第一单元的教法建议,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二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1),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2),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3),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为什么只讲“分封制”? “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 有关孔子与百家争鸣,第二单元的教法建议,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第三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21年—220年。
特点: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系列统一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统治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科技高度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当时世界文明最为辉煌的国家之一 第三单元的重点和难点(1),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重点是秦王扫六合及其意义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是废分封立郡县第三单元的重点和难点(2),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是重点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 第三单元的重点和难点(3),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第18课“昌盛的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九章算术》,司马迁与《史记》都是重点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是一堂探究课第三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对于“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的说明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特点 统一的意义 国家统一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统一国家与中外交流关系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第三单元的教法建议,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四单元的特点,时段:220-589年。
特点:本单元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这是战乱迭起、国家分立、民族汇聚趋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但它又为南方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艺术展现提供了条件,也为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1),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是重点,曹操统一北方是难点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重点,而发展的原因是难点第四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重点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以及“书圣”王羲之、顾恺之和绘画、石窟艺术都是重点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是一堂探究课第四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如何理解政权“分立”及其作用 ? 如何理解民族汇聚 ? 如何理解江南经济的发展 ?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四单元的教法建议,联系方式,责任编辑:唐正才(010-62202775) 刘东明(010-62202775) : 010-62208994或62206196 教材发展中心:010-62207692 市场营销部: 010-62208015或6220423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网址: 联系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0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