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数乘法(二)》案例分析——【北师大五下数学精品】.pdf
5页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1 分数乘法(二) 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 25 页“分数乘法(二) ” 课前思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分为三个学习内容,分别是分数乘法(一) (二) (三) 其中“分数乘法(一)主要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表示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同时学习分数与整 数相乘的运算方法; “分数乘法(二)主要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 数乘法(三) ”主要学习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方法 对于“分数乘法(二) ”的学习内容,比较几个版本的教科书,发现北师大版教科书是将其作为一个独 立课时的学习内容, 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在传统教科书中, 由于强调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 将 “1 4 4”与“41 4”截然地分开,让学生生硬地记忆前者表示“4 个 1 4是多少” ,后者表示“4 的 1 4是多少” 这样 固然可以让学生记住分数与整数相乘的两种意义, 然而却割裂了数学内在的联系通过笔者的观察,现在仍 然有不少的教师没能理解这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因而,这个学习内容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一个数乘分 数可以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应用题的“理论支撑” ,只有意 义能理解,问题才会解决!意义理解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基础与关键。
综上,笔者认为北师大版教科书 这个学习内容的安排是极有意义的 “分数乘法 (二) ” 的主要教学内容就一句话, 即 “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怎样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这一意义呢?是告知?是迁移?抑或还有其他的途径与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常说“数学是讲道理的” ,这句朴素的话语简明而深刻地道出了数学的本质 那么,道理是什么?怎么讲道理?这是教学本课不可回避的问题 思考:道理是什么 “道理”是什么呢?一个数乘分数为什么可以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呢? 教科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得到 6 块饼干的1 2,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2 方法二: 其实,除了上面两种方法,还有第三种方法: 方法三:将 6 块饼干平均分成 2 份,取其中的 1 份 “方法一”与“方法二”得到的结果都是 3 块饼干,同时由“方法二”可见:6 的1 2相当于 6 个 1 2!正 因为“6 的1 2相当于 6 个 1 2” ,所以“6 的 1 2便可以像 6 个 1 2那样,用 6 1 2 计算” 而“方法三”与 61 2的计算过程同理。
在计算 6 1 2的过程中,先“6 与 2 约分” ,约分的过程与“将 6 块饼干平均分成 2 份”等价,而后用约分所得的 3 乘 1, “3 乘 1”与“取其中的 1 份”等价由于 61 2的 计算过程体现了取“6 的1 2的过程,因而求 6 的 1 2”可以用 6 1 2计算 课堂写真 怎么讲道理 那么如何讲道理呢?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单纯的“告知”显然是有点“不讲道理的”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会选择“迁移”的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是组织学生完成“4 的 5 倍是多少”“4 的 2 倍是多少” “4 的1 4是多少”这三个简单的试题,而后引导学生发现“4 1 4”可以表示“4 的 1 4是多少” 教学不费吹 灰之力便完成了! 然而,这样的教学讲道理了吗?类比推理看上去俨然是一种讲道理,不过,细想之下,充其量只能是形 成一种假设与猜想而已 为了讲清算式意义背后的“道理”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经“猜想探究验证”的 学习过程,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形成猜想 一上课,教师依次出示下题,组织学生抢答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3 6 的 5 倍是多少? 生 1:65。
6 的 2 倍是多少? 生 2:62 6 的 是多少? 生 3:61 2 师:同学们,求“6 的1 2是多少”能用“6 1 2”计算吗?我们先想一想 6 的 1 2是多少? 生 4:6 的1 2是 3 师:为什么是 3,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 5:因为求 6 的1 2,就是把 6 平均分成 2 份,再取其中的 1 份,所以是 3 师:好的,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61 2”的结果是不是 3? (学生计算完发现结果是 3 ) 师:仔细看看刚才的计算过程,想想为什么结果就恰好是 3 呢? 生 6:我发现我们先把 6 和 2 约分,其实就等于把 6 平均分成 2 份,再取其中的 1 份,所以能等于 3 师:了不起的发现啊,同学们,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个同学的发现 师:看来求“6 的1 2是多少”能用乘法计算!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用乘法 计算呢? (大部分学生摇头表示不能 ) 师:是啊,一个例子是不足以形成一个结论的 2操作探究 师:我们再来找找其他的例子,比如求 3 张纸的1 4是多少,怎么计算呢? 生 7:我可以列出算式是 31 4。
师:确定吗?(部分学生露出犹豫的表情)这样吧,同学们,拿出老师事先给大家准备的 3 张纸来,折 一折它的1 4,看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操作,发现有两种折法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4 方法一: 方法二: 师:仔细看图,现在能确定 3 张纸的1 4可以用 3 1 4来计算吗? 生 8:我认为可以,因为折 3 的 时,折出来的结果刚好就是 3 个1 4 师:同学们,在折纸中,我们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 3 的1 4相当于 3 个 1 4因此,求 3 的 1 4也可以用乘法 计算结合刚才求“6 的1 2是多少”能用乘法计算!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用乘 法计算呢? 生 9:我认为还是不能这么下结论,要再举出几个例子来 (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认可这位学生的想法 ) 3寻找例证 师:同学们可以用老师提供的纸再折一折,找找其他的例子,看一看,是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 乘法计算” (学生折纸,教师巡视,然后组织全班汇报 ) 生 10:我折 4 张纸的1 2,就是 4 个 1 2可以用乘法计算 生 11:我折 3 张纸的1 8,就是 3 个 1 8,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4归纳结论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吗? 生 12:可以了,我们小组找了好久也没找出来不用乘法算的 师:了不起,还尝试用反例来说明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5 生 13: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课后解读 道理是讲出来的吗 “数学是讲道理的”这句话虽然简单, 却深刻地道出了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严密性 让学生明白数学知 识背后的逻辑正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最为重要的手段,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 以然,这样的数学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分数乘法(二) ”一课的教学,正是基于 这样的思考,努力道明算法背后的道理,让学生真正理解算式的意义,而不是记忆算式的意义 再次观察课堂,不难发现,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讲道理”的过程 并非由教师去表达和阐述“算式的意义” ,而是引导学生经历“猜测形成猜想操作解释猜想举例验证猜 想归纳总结结论”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学生探究与领悟“道理”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 知识但凡经由如是 “追求领悟、 追求内化” 的过程, 学生便能真正理解与掌握。
本课例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