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专题名词解释和大题.doc
6页名词解释王莽托古改制:王莽篡夺政权后,为了摆脱汉朝遗留下来的困境,立志改革,而改革一切的理论根据就是一部儒家经典《周礼》王莽有意效法孔子,学习周公其改革内容是恢复井田制,实行土地国有化;按照《周礼》记载的井田模式,把全国的土地重新平均分配,人均不得超过一百亩;按照《周礼》,实行西周的“官商”政策,由专职官员代表国家对工商业和物价进行控制,主要的经济部门与物资由国家专营、专卖;还有改革币制等王莽妄图按照儒家经学建立一个“大同”世界,但倒行逆施的结果,反而使社会面临崩溃的边缘,最后改革失败告终王与马共天下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皇室力量不如东晋门阀士族,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司马睿建立东晋,主要依赖了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之后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在门阀政治当道的背景下,东晋只有皇室司马氏与王氏共治天下,平衡和秩序才得以维持,于是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并被皇室与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模式"王与马,共天下"实际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事变,又称正始之变魏明帝曹睿于景初三年逝世,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
后曹爽开始专权,排斥司马懿,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运作,权倾朝野,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则被架空正始十年正月,少帝曹芳拜谒明帝之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率兵发动政变高平陵事变缘由曹爽与司马懿争夺魏国的大权,最终司马懿夺得魏国大权,曹爽等人被诛灭三族,司马懿取代曹爽操控傀儡魏帝曹芳,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宋代主户与客户;中唐实行的“两税法”使“主户”与“客户”的记载正式见诸国家户籍宋代主户与客户的区分不再像唐朝那样依据籍贯来区分,主户是土著户,客户是外来户,而是以有无“常产”即有无田地、房产等作为主要的依据,籍贯下降为次要因素宋朝的所谓主户,是“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是占有土地交纳赋税的人在乡村中,客户是指无地而租种土地耕种的佃户胡蓝之狱;是指明初朱元璋为排除潜在威胁,强化皇权,借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制造发动的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斗争,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极端化表现朱元璋抓住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两家被处死,然后株连蔓延,宋濂等三万人因牵连胡案而死,一公十三侯二伯等11万人因蓝玉党案而死这是明初政治史上惨烈恐怖的一页郑和郑和是云南昆明人,生于明朝,是元朝政治家、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赛典赤的六世孙。
郑和本姓马,来源于穆罕默德的译音明朝攻入云南,郑和被俘,送入朱棣府中当太监,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改姓郑郑和七次下西洋,主要是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并出色地完成了外交活动他的第一次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八十七年,航线长、航程远,船舶规模大,航海技术精良,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举世无双的辉煌最后一次航行归国途中,郑和病逝在船上并依据伊斯兰教仪式举行海葬郑和成为南洋群岛华人移民心中的保护神,祭祀他的庙宇是“三宝公庙”改土归流明朝中期以后开始实行的管辖边疆地区的制度元明以来,西南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对当地实行世袭统治,这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明朝中期后,把土司改为流官,即中央政府定期委派官员管理当地清朝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大张旗鼓进行改土归流,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控制到雍正九年,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行政机构府、州、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设立了镇、协、营、汛等军事机构,派兵驻扎还从事社会改革,取代落后的陈规陋习,开辟交通要道,输入先进经济文化改土归流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南边疆有重要意义。
藩镇割据:(P123 这个真的好难总结,大家先看看书):本质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与发展平定安史之乱后,参加平叛的藩镇拥兵自重,有意保存安史旧部,中央无力收回兵权,只好接受安史部将名义上的归降,授予节度使名号,让他们分统安史原先的辖区中央集权被削弱,幽州、成德、魏博三镇节度使形成“河朔三镇”,割据中原地区节度使在其辖区统揽军权、政权、财权,与中央处于若即若离状态在军事动乱不断的态势下,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甚至能任免下属文武官员,而且由已死的节度使儿子继任而非由朝廷委派人选,军队成了节度使权力的最大保障,飞扬跋扈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直至唐朝的灭亡庆历新政(136):庆历三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欧阳修等人为谏官,责成他们以“兴致太平”为目的进行改革范仲淹从整顿官僚机构,完备官僚制度入手进行广泛政治改革仁宗采纳后颁行全国,开始了庆历新政:①罢免保守的宰相吕夷简及不称职的地方官僚②责令各县查究偷逃税收状况③改革论资排辈的“磨勘法”④停止两府(政府、枢府)、两省(门下、尚书)官僚的子弟获得“馆职”的陋习,限制官僚子弟不通过科举即可为官的“恩荫”、“任子”特权⑤改革科举考试旧制,改为注重策论与经义等。
但由于改革触及了官僚的既定利益,保守派诬蔑范仲淹等人为朋党,意在结党营私,最终宋仁宗屈服于保守派压力,将范仲淹等改革派官员相继罢官,持续一年多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牛李党争(126)“牛李”指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因政治秩序的丧失,致使官僚队伍内部的朋党之争,即党争两党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从穆宗朝开始,经敬宗朝、文宗朝、武宗朝,到宣宗朝,持续达四十年之久两党交替掌权,文宗时代两党参差并用;武宗时代李党全盛;宣宗时代牛党全盛一党掌权,不问对方有无人才一律全盘排斥;不问对方政策是否可取,一律更张完全是门户之见,意气用事大题:1、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作用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逐渐解除诸侯国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为了提高皇帝的威权,双管齐下一方面削弱丞相的职权,扩大太尉的职权,把太尉改为大司马,又加上大将军的称号,这就分割了丞相的军权另一方面建立宫廷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3、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创建刺史制度刺史有监察权,地位不高,以小官来监察大官,既防止检查区成为变相的一级行政区,又收到中央管理之效。
军事上:为了加强中央军权,改变军队分散于全国各地而首都内外没有重兵的状况,设立中央常备军,是历代王朝“内种外轻”(中中央轻地方)兵制的开创财政上:1、为了加强中央财权,任命理财家桑弘羊主管财政,进行改革首先是盐铁官营,打击操纵盐铁经营的地方豪强势力;其次是“平准均输”,调解供需,控制市场,打击了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又加强中央财政基础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击匈奴,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对外交流和商业贸易,增加中央实力文化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设立 “五经博士”,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国立大学),推行儒术,从以思想的大一统来保持政治的大一统,采用“儒表法里”的治国方略2、北魏六镇起义与孝文帝改革的关系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拓跋鲜卑建国时,其所依靠的军队是以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战勇猛迁都洛阳后,部落兵发生分化,迁入河南者为羽林、虎贲,勋贵与士族同列;相反世守边陲六镇者则由“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镇军民的普遍不满。
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武装起事北魏改革:冯太后改革1、 颁布官吏俸禄制度2、 颁布均田令,对荒地、无主地以及所有权不确定的土地,由政府按照劳动力加以分配3、 实行三长制 在地方基层建立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代替原先的宗主督护制4、 实行租调制 与均田制配套的措施,均田制的实施致力于调整土地关系 ,但根本出发点是便于政府向农户征收划一的租调,作为中央集权体制的财政基础孝文帝改革 重点是改革鲜卑旧俗,实行全面汉化1、 迁都洛阳2、 改革鲜卑旧俗,推行全面汉化政策①恢复孔子“素王”地位,尊孔祭孔活动的规格逐渐升级,笼络大批汉族士人②实行礼治,改革鲜卑旧俗语言改革“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把鲜卑复音的姓氏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③鲜卑的门阀化 鲜卑八姓与汉族四姓门第相当,迅速门阀化④促使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割江而治的南朝不再是正统的代表,恰恰是北魏统治下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3、王安石变法两个阶段,其基本内容是: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吸收庆历新政的经验教训,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他从经济改革入手首先成立一个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推出的新法有:1、均输法——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经济利益——就近与低价2、青苗法——旨在限制民间高利贷,由政府发放低息借贷熙宁三年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变法进入高潮,先后推出新法:1、 免疫法——使徭役货币化,应当承担徭役的人家缴纳”免疫钱“来代替徭役,有产业而不承担徭役的人家缴纳“助疫钱”。
2、 市易法——在首都与几十个大城市设立市场管理机构——市易务,物价低廉时加价收购,物价高昂是减价出售3、 方田均税法——为了遏制富户隐瞒土地面积、逃避赋税的现象,大规模丈量耕地面积,根据土地肥瘠确定不同税则,增加政府税收王安石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事务,在便民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这就是新法“富国”的意义,此外,陆续退出了带有“强兵”的意义的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新法的推行确实收到了实效,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变法过于理想化或者超前化或者具体措施失当,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最后变法也以失败告终4、宋代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1、 传统农业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提高,耕作技术和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稻麦二熟制的形成‘集约化经营也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商品经济向农村的渗透,农村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茶叶、蔬菜、花卉、果树2、 商业革命的出现与发展汴京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街市”,酒楼、茶坊、瓦子连成一片;政府取消对于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商户众多,各类商品贸易兴旺,如米、盐、茶等,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开封城凭借便利的水上交通,成为各地商品集散地;在货币领域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出现“会子”。
经济重心南移后,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格局形成手工业迅猛发展,苏州、杭州等设置织锦院,瓷器业也出现同样趋势,瓷器产品远销国内外;泉州、广州、明州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学技术:1、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的突破2、 在天文学方面:1086—1094年间,苏颂与韩公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这座天文钟出现在11世纪末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的杰作:一天24小时的误差小于100秒3、 在数学方面:北宋中叶的贾宪提出了“开方作法本源”也就是指数为正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世称“贾宪三角形”;贾宪还提出了“增乘开方法”,南宋秦九韵在《数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