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4635870
  • 上传时间:2017-08-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从教二十余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平时更多的是上常态课,也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 “重知轻能,重教轻学,重讲轻导 ”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累,身边有不少学生、家长,甚至有些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缺几天没关系,语文课听不听差不多,把课本上的几个字词记住,把课文读熟就可以考及格分了听完这些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是呀!语文教学的即时效应并不明显,它不像数学,学科知识一环扣一环,有立竿见影之效,语文知识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有乐趣,有收获,上与不上不一样?如何在有限的 40 分钟课堂里取得更好的效果呢?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不难看出:只有“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教学过程角度谈谈几点策略:一、预设,有效教学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有了预设,课堂教学就会有章有序,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就可以避免盲目和杂乱。

      预设时主要从文本和学情两方面着手:1、文本预设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预先与文本对话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他将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师生间的有效对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什么决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让我明白,教师课前与文本交流的方法及目的因此,课前,教师不仅要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摩,细细咀嚼,悟出文本的文味、情味、人文味;也要以教师的身份去读,去发现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资源;还要以学生的角度去读,以孩童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会有哪些问题” ,只有潜心“钻进去” ,才能轻松地“走出来” ,才能为课堂有效对话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情预设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 “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也就是“以学定教” 我们要准确把握学情,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教材观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变化过程,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他们个性迥异,聪明好奇,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全面考虑本班学生学习的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学生的潜在状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吃透学情,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能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 二、课堂,落实实效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儿来,要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课堂要体现语文价值,要把扎实的语言文字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定位在“语言实践”上我们要立足语文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1、朗读——读书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必须通过诵读感知文本内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可或缺很难想象,小学语文课堂上没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那该是多么的枯燥无味!可以说,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读书声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名家佳篇童话、散文、故事、寓言、诗歌占绝大多数,这些课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读”的训练,以读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性情,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如:我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描写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处理这段文字时,我以读代讲,把课堂还给学生: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画面感,学生也就自然地如身临其境,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在这样的诵读过程中,学生不但积累了语言,还丰富了情感让该哭的文字有泪光中情感的轰鸣和灵魂的战栗,让该笑的文字在我们口中绽开明净的笑容 ”我想,这应该是朗读所要达到的境界朗读落到实处,课堂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2、涵泳语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课文是承载着感情的文字,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倾听到作者的心声,借作者情感的纽带,推动阅读情感的波澜,从而“情动辞发” 涵泳是直抵作者情感彼岸的纽带涵泳时,把本无生命的文字符号变得有声有色,可触可感,令人为之动容如: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背已经驼了,穿一件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一个对海鸥如此大方的老人,原本应该是生活宽裕的,怎么会如此“寒碜”?这句话中用了三个“褪色” ,我引导学生去触摸“褪色”的背后:从“褪色”中可以看出老人的节约与拮据,虽然对自己不舍,却对海鸥十分舍得;从“褪色”中可以看出时间之长;十多年了,老人每天都要为海鸥送餐——这真是一位视海鸥为儿女,关爱生命的伟大的老人!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大谈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却忽略了具体的字、词、句,其实,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无不寓于词句之中,我们只有潜心涵泳,才能真正地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3、多媒体辅助,提高课堂效果语文教学中,文章不管描述得多么生动,故事情节多么地感人,却总是存在着不够直观、形象的缺陷,学生学起来总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如果在学生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手段使信息表现为文字、图象、声音和影像的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就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们农村学校也基本上配置了“班班通“设备在教学中,我也经常使用,深感它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它的恰当使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课件分别再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重点词句的定格画面,为学生创设了情境,使学生立刻产生了阅读与探究的兴趣,他们表现活跃,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生成……然后,我再次回放四季图片,设计了一个作业: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小兴安岭呢?同学们争当“小导游” ,他们入情入境的解说,丰富的想象令我至今难忘,其间,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落到了实处,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有效反思作延伸《礼记·学记》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苏)雷姆林斯基也说过:“学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 ”可见,自我反思是生成教育智慧和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每节课后,我们都要冷静思考:这样教学产生的效果如何?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有多少知识可以用于生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妥当,问题的设置是否有价值?对课堂中学生的评价是否中肯……静思之后,重新调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写课后反思,要及时写,坚持写,要为改进而反思,最重要的是,教学反思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真真正正的教学行为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提高上,才会有它现实的意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