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论文文献-浅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doc
3页浅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浅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 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茎腐病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 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 扩展病茎地上部第一、二节间有纵向扩展的褐色不规则病斑,剖茎 检查,其内部组织腐解,维管束游离呈丝状,茎秆变软易倒特别是 雨后猛晴时,萎薦和青枯更为明显一、该病分为真菌性和细菌性1. 真菌型茎腐病症状: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 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 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 萎薦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 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 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 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 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 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 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瘪,脱粒困难。
2. 细菌型茎腐病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鞘上出现 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 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 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 黄褐色腐臭菌液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 液,如有,则为细菌性茎腐病;否则,为青枯型茎腐病许昌地区南 部发生的顶部腐烂发臭进而坏死的玉米病害为典型的细菌性茎腐病二、 发病规律该病为典型土传病害,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土壤中存活越 冬,成为来年主要浸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或昆虫进 行传播,发生多次再浸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越多,发 病越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洼地发病 较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 轻;沙质地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较弱的发病较重自植 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一般认为初雨暴晴、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 伤口吋发病严重,平均温度30C左右,相对湿度70%即可发病;平均 温度34C,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三、 综合防治措施1 •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实惠的防治措施,如选用郑单 958、屯玉808等抗病玉米品种。
2 •清洁田园苗期发生细菌性侵染,应及时将发病植株去除深埋;玉米收获后,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和落叶,集中进行处理,可大幅减少病原菌的积 累,减少侵染来源秋耕时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3. 轮作换茬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玉米,可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发 病会逐年加重如果和大豆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实施轮作,可显著减轻 病害的发生4. 种了包衣处理优质种子包衣剂中既含有杀菌剂、杀虫剂也含有微量元素,既能 抵抗病原菌侵染,乂能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病能力5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做好中耕、培土、除草工作,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合理配比 施肥,促进苗齐苗壮;低洼地应注意排水,最好进行高畦栽培,以降 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6.药剂防治用30%甲霜恶霉灵30毫升加20%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兑水15千 克,进行灌根,7〜10天灌1次,连灌2~3次病情严重时,在根部灌约的同时,地上部分进行喷雾,每7天用 药1次,喷雾时,每15千克水可加入38%恶霜卩密铜菌酯50毫升+40 毫升金贝或沃丰素笏最新【精品】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