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服注与杜注比较研究.doc
9页贾、服注与杜注比较研究小编白酒编辑 httD:〃 谢谢一、问题的提出清代研究《左传》的学者,大都对杜预注极为不满,焦循在《春秋左传补疏》自序中, 斥杜预为“司马氏之私人,杜恕之不肖子,而我孔子作《春秋》之盗贼”,沈钦韩在《春秋左 氏传补注》序里,认为历史上《左传》有四厄,其中第二厄就是杜预为《左传》作集解:“(柱 预)起纨绮之家,习篡杀之俗,无王肃之才学,而慕其凿空,乃绝智决防以肆其猖獗之说, 是其于《左氏》,如蟹之败漆,蝇之污白,其义理没于鸣沙礁石中,而杜预之妖焰为鸡为狗, 且蓬蓬于垣次矣”;在几乎完全否定杜注的同时,清人却极力推崇汉儒古注,尤其是贾逵、 服虔《左传》注,刘文淇在致沈钦韩书中说:“《左氏》之义,为杜征南剥蚀己久覆 勘杜注,真觉披瘠横生,其稍可观览者,皆是贾、服旧说在他们看来,《左传》非贾、服 注不足以阐述其精义这种尊汉儒古训以驳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顾炎武的《左传杜解补正》;其后惠栋《左 传补注》继之,并开始辑佚旧说以指出杜注来源,这一工作,后来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的完成,杜注《左传》,采用前人旧说往往不加标明,洪氏此书,则 对杜注加以分析,逐条指出杜注的来源,这种穷根溯源的作法,目的仍在于破杜立汉,在训 诂方面洪氏则多以贾逵、服虔注为主,“欲复汉儒说经之旧”;沈饮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也 力主贾、服注而斥杜注;丁晏的《左传杜解集正》,则初步总结了清代学者攻击杜预的成绩。
在清人看来,只要辑佚出贾、服旧注,使其重见天日,杜注的荒谬之处就会不驳自现,所以 清人破杜立汉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全面辑佚恢复《左传》贾、服汉儒旧注,这样的著作有严 蔚《春秋内传古注辑存》三卷,还有沈豫《春秋左传服注存》二卷(续、补逸各一卷);并 以全面恢复贾、服汉儒旧注的形式,建立与柱、孔不同的新注新疏,李贻德的《春秋左氏传 贾服注辑述》和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为其代表作实际上,《左传》贾、服注和杜注的对立,一直可以上溯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即杜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完成后不久《北史•儒林传》序云: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 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虔,《尚书》《周易》则郑康成东汉时服虔《春秋左传》注即已“大行于河北”,西晋时杜预注《左传》,在南朝宋、北魏 前期的山东、河北一带,开始为士人所传习,其后“河外儒生,具服膺杜氏”,可见,北学《左 传》以服虔注为主,南学《左传》以杜预注为主,服注和杜注以南北学的形式对立起来东 晋、南齐时,杜、服注《春秋左传》彼此抗衡,并立于国学为博士《梁书•儒林传》载: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人也先在北仕为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归国。
灵恩先 习《左传》服解,不为江东所行及改说杜义,每文句常申服以难杜,遂著《左氏条义》以 明之时有助教虞僧诞又精杜学,因作《申杜难服》,以答灵恩,世并行焉尽管崔灵恩习《左传》服解,在北仕为太常博士,但到南朝以后还要“改说杜义”,可见当 时南学乃柱注《左传》一统天下;而对那些申贾、服义难驳杜注的《左传》学者,南学中的 杜学维护者则大加批驳,维护杜注,《南史.儒林传》载:自梁代诸儒相传为《左氏》者,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驳枉预,凡一百八十条c (王) 元规引证通析,无复疑滞在北朝也是一样的情况《魏书•贾思同传》:思同之侍讲也,国子博士江西卫冀隆为服氏之学,上书难《杜氏春秋》六十三事思 同复驳冀隆乖错者十一条互相是非,枳成十卷诏下国学集诸儒考之,事未竟而思同卒 卒后,魏郡姚文安、乐陵秦道静复述思同意冀隆亦寻物故,浮阳刘休和又持冀隆说至今 未能裁正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齐《北史•儒林传上》:姚文安难服虔《左传解》七十七条,名曰《驳妾》李)崇祖申明服氏,名曰《释谬》 李崇祖之父李业兴师于徐遵明,徐氏专攻《左传》服义,“河北诸儒能通《春秋》者,并 服子虔所注,亦出于徐生之门”,李崇祖即继承父业申服驳杜;徐遵明的另一个弟子乐逊, 也坚守师法,在西魏教授诸子,“通贾、服说,发杜氏违随着隋唐在政治上的统一,经学在唐代被定于一尊,《左传》贾、服注与杜注的对立, 随着南北学的统一而消失。
在政府认可颁布的《五经正义》中,杜预《左传》注得到了正统 的独尊地位,而贾、服注则被冷落以致亡佚然而问题并没有随着贾、服注的消亡而消亡,八百多年后,清人又再一次扛起了申贾、 服驳杜注的大旗它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贾、服注和杜注到底有何异同?两次攻杜浪潮的 原因是什么?二、贾、服注与杜注之比较贾逵有关《左传》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春秋 左氏解诂》三十卷、《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一卷,《后汉书•贾逵传》说他还著有《左氏条 例》二十一篇服虔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春秋左 氏膏肓释・》十卷,此外还有梁代尚存隋唐己亡的《春秋左氏传音》三卷在今存《左传》贾、服注佚文中,服虔注的数量多于贾逵注,尽管《隋书•经籍志》 著录有孙毓撰《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五卷,但由于服注和贾注多有相同,所以唐代孔 颖达等撰《左传正义》在征引时常常将二人并举,每用“贾、服曰”来括引贾、服说可见, 《正义》已将《左传》贾、服注视为训诂上有相同特点的同一类型,这一看法,清人也没有 提出异议从后人所辑贾、服注的情况来看,由于有较多数量的注都笼统地系于“贾、服曰” 等类似表达语之下,我们也已很难在今存贾、服注文中把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
那么,贾、服注与杜注到底有哪些异同? 一一逐年排列比较现存《左传》贾、服注和 杜注,经过统计可以列出下表:《左传》贾、服注与杜注异同统计表鲁公相同条数相异条数隐公2216桓公2911庄公218闵公195僖公80文公5021宣公3816成公2511襄公8840昭公10276定公246哀公6621十二公总计564254本表所据贾、服注佚文,只采自《左传》传文注而不采《春秋》经文注,从隐公到襄 公五年,采自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以下简称刘文淇《疏证》)、重泽俊郎《左传 贾服注据逸》和李贻德《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以下简称李贻德《辑述》),襄公五年以 后采自重泽俊郎《左传贾服注据逸》和李贻德《辑述》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整部《左传》中,贾、服注和杜注相同有564条,相异254条, 相同条数是相异条数的两倍多;从单独某个鲁公看,甚至从某个鲁公的某一年看(作者曾做 过每个鲁公每一年贾、服注与杜注异同条数的详细统计表,在此文中略去),情况也大致如 此,即贾、服注与杜注相同者多于相异者杜注和贾、服注相同的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杜注和贾、服注在措辞和意义上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很多,如:隐公五年:“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
服曰:“诸侯称同姓大夫,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杜注:“诸侯称同姓大夫,长曰伯父,少曰叔父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公祭钟巫,斋于社圃,馆于■氏服曰:“馆,舍也;■氏,鲁大夫杜注:“馆,舍也;■氏,鲁大夫桓公二年:“师服曰:异哉,君子之名子也服曰:“师服,晋大夫杜注:“师服,晋大夫同年:“士有隶子弟服曰:“士卑,自以子弟为仆隶杜注:“士卑,自以子弟为仆隶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于夷姜,生急子"服云:“上淫曰"杜注:“上淫曰・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享公服曰:“为公设享燕之礼杜注:“为公设享燕之礼庄公二十年:“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贾云:“遍舞,皆舞六代之乐杜注:“皆舞六代之乐庄公二十二年:“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贾云:“羁,寄;旅,客也杜注:“羁,寄;旅,客也宣公三年:“铸鼎象物"贾云:“象所图物,著之于鼎杜注:“象所图物,著之于鼎二)杜注和贾、服注在意义上完全相同,但在措辞上略有小异如:桓公六年:“以德命为义”服云:“谓若太王度德,命文王曰昌,命武王曰发杜注:“若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庄公八年:“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服云:“公见彘,从者见彭生,鬼改形为豕杜注:“公见大豕而从者见彭生,皆妖鬼。
昭公四年:“飨大夫以落之”服云:“衅以■豚以落之"杜注:“以.猪血衅钟曰落定公十年:“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服云:“牺、象,飨礼牺尊、象尊也嘉乐,钟鼓之乐也杜注:“牺、象,酒器,牺尊、象尊也嘉乐,钟磬也这种在措辞上的小异,往往是杜注取用贾、服说,而稍变其辞,这在下面儿个例子中尤其明显:隐公三年:“郑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服云:“得臣,齐世子名,居东宫"杜注:“得臣,齐太子也太子不敢居上位,故常处东宫桓公元年:“是以清庙茅屋"贾云:“肃然清静,谓之清庙杜注:“清庙,肃然清静之称桓公九年:“享曹太子,初献,乐奏而叹服云:“初献酒杜注:“始献酒有时甚至只变一二字:襄公二十九年:“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族乎!’ ” 服云:“言晋国之祚将集于三家杜注:“言晋国之政将集于三家昭公十二年:“昔我皇祖父昆吾,旧许是宅服云:“陆终氏六子,长曰昆吾,少曰季连季连,楚之祖,故谓昆吾为伯父也 昆吾曾居许地,故曰旧许是宅也杜注:“陆终氏生六子,长曰昆吾,少曰季连季连,楚之祖,故谓昆吾为伯父 也昆吾常居许地,故曰旧许是宅三)杜注同于贾、服说,但枉注常常简明总括言之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如:桓公二年:“宋殓公立,十年十一战。
贾云:“一战,伐郑,围其东门;二战,取其禾;三战,取郝田;四战,制、郑伐宋, 入其郛;五战,伐郑,围长葛;六战,郑以王命伐宋;七战,鲁败宋师于莞;八战,宋、卫 入郑;九战,伐戴;十战,郑入宋;十一战,郑伯以虢师大败宋服说基本与贾说同,只是补记年分而巳杜注:“荡公以隐公四年立,十一战皆在隐公世桓公六年:“不以畜牲”服云:“马牛羊豕犬鸡六畜杜注:“畜牲,六畜庄公二十年:“虢公请器,王予之爵服云:“爵,饮酒器,玉爵也一升曰爵爵,人之所贵者杜注:“爵,饮酒器庄公三十二年:“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 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服云:“虞舜祖考来格,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杜注:“亦有神异襄公二十五年:“公拊楹而歌"服云:“公以为姜氏不知己在外,故歌以命之杜注:“歌以命姜同年:,,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服云:“谓公义为社稷死亡也,如是者臣亦随之而死"杜注:“谓以公义死亡昭公三年:“谗鼎之铭曰”服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铸九鼎于 甘谗之地,故曰谗鼎杜注:“谗,鼎名也昭公六年:“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服云:“仪,善也。
刑,法也善用法者,文王也言文王善用其法,故能为万 国所信也杜注:“言文王作法为天下所信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贾曰:“《三坟》,三皇之书坟,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