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提纲.docx
7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梳理(期中复习)第一章 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已观测到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由太阳(恒星)、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3、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读图能说出地球的位置)4、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1)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2)内部: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5、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①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②自身体积和质量不大不小6、太空探索的意义有: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天圆地方(直觉) (2)太阳和月球(推测)(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 (4)地球卫星影像(确证)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4、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二、地球仪1、地球绕着固定的轴转动,称之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北极(N)、南极(S)2、经线与纬线经 线纬 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长度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直至极点形状半圆圆,除极点外度数从本初子午线0°到180°从赤道(0°)到90°N(S)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判断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特殊线本初子午线(0º);180º;20ºW和160º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º);南、北回归线(23.5ºS、N);南、北极圈(66.5ºS、N);30° N(S);60° N(S)3、半球判断南北半球判定方法: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或看字母,N为北半球,S为南北球)东西半球判定方法: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0的都在东半球,200―1600之间的看字母,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赤道0º低纬度中纬度中纬度高纬度高纬度60ºN30ºN30ºS60ºS90ºN90ºS4、几个重要的分界北寒带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赤道(0°)北温带热 带南温带南寒带 低、中、高纬 五带的分布180º0º180º160ºE20ºW东半球西半球西经东经赤道北半球南半球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5、利用经纬网定位、定方向1.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判断两点的方向如右图①(20°N,20°W),④在③的东南方向②( , )③( , )④( , )①点在②点的 方向;①在③的 方向;②在③的 方向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地球运动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地理意义)侧视图北极点俯视图南极点俯视图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N顺时针S一天(约24小时)(1)昼夜更替(2)时间的差异记忆口诀:“北逆南顺”2. 地球的公转地球运动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约 365天)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四季的变化③五带的划分(依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地球公转示意图3.昼夜更替产生条件:①太阳光照;②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③地球不停地绕轴自转更替周期:一天,约24小时4.时差①定义: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差异②原因:地球自转和经度差异5.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如下图,图中节气以北半球为例)①直射点:指地球表面被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成90°角)。
地表能被直射的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②规律:a.移动方向:夏至日~冬至日,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次年的夏至日,直射点向北移动 b.直射点的位置:春分日~秋分日,在北半球;秋分日~次年的春分日在南半球c.回归线上一年有且仅有一次直射机会;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一年有2次直射机会6.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夏半年(3.21—9.23)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半年(9.23—3.21)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春分日与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昼夜各12小时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l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点北北长,点南南长);太阳直射点往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7.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8.物体影长变化规律①影子一天中的变化:当地正午时影子最短(原因:地球自转)②影子一年中的变化:物体与直射点的距离越近,影子越短(近短远长),即当地夏季时影子较短(原因:地球公转)第二章 地图第一节 地图的阅读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A:方向:1、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极地判断方向:离极点远近判断南北B:比例尺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 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转换)3、表示形式:a、数字式 如1:100 000或1/100 000(单位是cm) b、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c、线段式 0 1 2 3 4千米4、大小比较:比例尺是分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C:图例和注记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地图上表示山高、海深等的文字说明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3.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同,单位是米;等高距全图一致;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2)根据等高线形状识别山地地形部位: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二、分层设色地形图1.陆地表面的基本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水域、黄褐色表示山地高原、白色表示冰川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程度共同点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内部地表起伏小高原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在500米以上山峰耸立,山坡陡峭地表崎岖不平丘陵200-500米相对高度较小,坡度较和缓盆地不限四周高,中间低第三节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一、选择适用的地图1、地图的种类:导游图、交通图、地形图、世界政区图、遥感影像图、电子地图2、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①查找或了解某个地方(国家、省)----政区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②外出旅游,查询乘车路线-----交通图(如:车载导航——交通图——电子地图);③导游图-----景区游览寻找景点;④地形图-----野外考察等3、 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比例尺表示范围的大或小表示内容的详或略大小详细小大简略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小范围——选大比例尺的地图;大范围——选小比例尺的地图二、数字地图的应用:定位、路线规划和导航、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重难点:熟记海陆分布图)一、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①海陆分布不均匀②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半球③无论怎么划分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陆地面积二、七大洲1.基本概念大陆: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如亚欧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美洲大陆和南极大陆岛屿:面积较小且被水域包围的陆地,如海南岛,格陵兰岛(世界最大岛屿)半岛: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如山东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半岛)大洲: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如七大洲记忆口诀(面积从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2.七大洲特点:①南极洲跨经度最多,亚洲跨纬度最多 ②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欧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极洲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3. 大州分界线:(对照下面海陆分布图)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口诀:“乌乌里大黑土”)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霍尔木兹海峡—地中海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三、四大洋(1) 基本概念海:海洋的边缘部分,如南海、东海、渤海、黄海、地中海等洋:远离大陆的广阔水域,海洋的主体部分,如太平洋等海峡:沟通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如台湾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等(2) 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水深最深,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大西洋:面积第2,状如同字母“S” ;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 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多、水温最低的大洋。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1、世界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地形类型地形区名称大致位置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洲中南部阿尔卑斯山脉欧洲南部落基山脉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南美洲西部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东部青藏高原亚州中南部、我国西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