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2014年高中语文《兼爱》课件_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28页一、兼 爱,《墨子》选读,墨子名言集锦,(一)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一、字音识记 1.相篡(cuàn) 2.牂羊(zānɡ) 3.胁息(xié) 4.不惮(dàn) 5.黧黑(lí) 6.期年(jī) 二、通假字 1.苟君说之(通“悦”,理解为高兴、喜欢) 2.教驯其臣(通“训”,理解为教育训练) 3.破碎乱行(通“萃”,理解为聚集) 4.贵必敖贱(通“傲”,理解为轻视) 5.既以非之(通“已”,理解为已经) 6.天下之难物于故也(通“迂”,理解为迂远) 7.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通“辨”,理解为辨别),四、古今异义 1.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让步关系的连词 2.特上弗以为政 古义:按照处理 今义:认为 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破碎乱行 古义:“破”,人群分散;“碎”,通“萃”,聚集 今义:破成碎块 5.人必从而害之 古义:跟随而来 今义:连词,上文为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6.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古义:身边的近臣 今义:方位名词,五、词类活用 1.君臣不惠忠 名词作动词,施惠,尽忠 2.是以仁者非之 意动用法,认为不对,反对 3.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名词作动词,给利益 4.破碎乱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分散,使……混乱 5.越王击金而退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六、文言句式 1.此则天下之害也 判断句 2.特上弗以为政 省略句 3.何以易之 宾语前置句 4.此何难之有 宾语前置句,启迪智慧,1.墨子主张的“兼爱”与儒家有关“仁”的思想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墨家和儒家的主张都有关爱他人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两家有相同之处。
但两家所主张的爱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爱有差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意思是说爱他的父母应该超过爱他的同族,爱他的同族超过爱他同族以外的人墨家所主张的爱是“爱无差等”,是普遍的,不分等级亲疏远近的爱2.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见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一节)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明确: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自爱自利的褊狭,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褊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3.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
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4.文章在逻辑推理、论证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首先摆事实,列举存在的种种祸害,然后指出产生这些祸害的原因是“以不相爱生也”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最后,对统治者所说的兼相爱是迂阔难做的事,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指出,只是“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文章逻辑推理严密,结构极富层次感5.如何评价文章在论述过程之中的“繁笔”? 明确:墨子为了把道理讲的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文章看似啰嗦,其实这是墨子文笔的特点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清光绪年间的钱振锽《名山小言》中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精准的归纳主旨,选文主要阐述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解析:B项中,“冠”,应读ɡuān;C项中,“有”应读yòu;“敖”读ào;D项中,“要”通“腰”,读yāo。
答案:A,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B.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D.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解析:A项,第一个“以”通“已”;B项,“驯”通“训”;C项,“辩”通“辨”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改变 C.胁息然后带 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 反对,解析:C项中的“带”应为名词作动词,系好腰带 答案:C,,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 ②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③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④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的(原则)方法;②……的原因;③自己的;④他的。
答案:D,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家之与家之相篡 改动 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举起,发动 C.何以易之 改变 D.是以仁者誉之 称赞,解析:A项中的“篡”意为“争夺” 答案:A,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强必执弱”中“执”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手执红旗向前冲 B.他执掌着学校里的大印 C.他是执法犯法 D.办完事后,请把回执带回来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控制”;A项,拿着;C项,执行;D项,凭单 答案:B,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2)既以非之,何以易之?,译文:人与人不相爱就一定会互相伤害译文:既然已经反对不相爱,那么,用什么方法改变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