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习惯培养教育论文-精选模板.doc
5页幼儿习惯培养教育论文 幼儿习惯培养教育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学前教育,有很多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幼儿的可塑性强,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只要合理地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家长及老师应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关键词]:幼儿园良好习惯培养孩子培养习惯老师家长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至6岁是人一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现在许多现代教育理念都认为,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比学知识要重要的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一个人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可以说,良好的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良好的习惯有很多,比如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这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养成幼儿良好习惯应遵循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 这一致性说的是,跟孩子各方面有关的重要人员要保持一致性原则在家里,家庭各成员对孩子要求要一致,在幼儿园,教师之间要求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要求也要一致各方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现在有很多家庭,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爷爷奶奶则放纵,好习惯是难以养成的像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因为爷爷奶奶的宠爱,从小就养成了不吃饭的习惯,每天只是喝很多很多的牛奶,一个月下来要喝一千多块钱的牛奶现在上幼儿园了,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能吃白米饭了,相信在之后的教育和引导,应该会慢慢养成好习惯,可是周末回家和爷爷奶奶住之后,老师要是给他碗里打菜,就会一直哭,一直哭,不吃饭,就连只有点菜汤也不行,这样要求的不一致性,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增加了很大难度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要求也要一致性有许多家长跟老师反映,幼儿最听老师的话了,老师的话就是“圣旨”,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幼儿在家有什么不好的习惯,都会及时的反映给老师,希望老师帮助进行个别教育。
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效果往往是比较好的在我们班,有一个叫欣欣的小朋友,妈妈说在家里欣欣不能独立用餐,总是要大人喂,其实欣欣在幼儿园进餐的习惯还可以,能自己独立用餐并保持桌面卫生听到幼儿在家的不良表现,老师就可以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欣欣,听妈妈说你在家吃饭可没有在幼儿园棒哦,小朋友在家要和在幼儿园表现一样棒,才是最能干的小朋友,老师才喜欢他……”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要求一致了,从而慢慢转变幼儿的种种不良习惯 还有一方面,班上老师对幼儿的要求也应该一致有时候在幼儿园发现,在园时间长了,小朋友会根据老师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比如进餐的时候,两个老师守餐的结果完全不一样,一个老师在进餐之前就提出要求——保持桌面干净,另一个就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可想而知为什么会同一个班会出现两种结果,就是两位老师对幼儿要求不同,一个老师严格要求,另一个老师则放弃原则,这样的话也很难培养出良好习惯的 只有家庭、幼儿园、教师各方面相互配合,要求一致,培养良好的习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榜样示范的原则 幼儿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这个时候的幼儿也不能正确的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正确,看到什么自己觉得有趣的就进行模仿,所以家长、老师要在幼儿面前起到积极的作用,正面、良好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除了大人的表率作用之外,故事、儿歌、歌曲、影视等作品的艺术形象很强烈的榜样力量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这些榜样对幼儿也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 我们班的幼儿比较活跃,小脑袋瓜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可也正是他们太活跃了,回答问题时的常规也就成了问题有一次数学课《猜猜买了啥》,导入的时候我提问:“小朋友你逛过超市没有?在你超市里买了什么东西呢?”问题已抛出,小朋友就开始积极的举手,一边举手一边嘴巴在说,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就赶紧用语言来引导:“我只请小手举得好,嘴巴不说话的小朋友来说这样说了之后,情况暂时是好了,都能把小嘴巴闭上,小手举好可是在后面的环节,一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再用语言来引导效果就不是那么好了,看着他们积极的讨论,想到我昨天准备的操作材料用不上了,心里一急,把桌子重重的一拍:“安静顿时教室鸦雀无声,小朋友都吓了一跳,用惊讶的表情看着我看着他们受吓的样子,自己心里又愧疚了,我不该这样做,这个时候的孩子不正是这样子吗?爱讲话不正是孩子的天性吗?虽然这节活动后面是顺利完成了,可是下班之后我在想:这该怎么办?如果任流他们自己在下面讲,那知识就学不到了,如果用今天的办法也不能从根源制止。
果不其然,第二天上课回答问题的常规依旧,没什么大的改变之后为了这个事情,我跟很多老师交流,也查阅了很多的书籍慢慢的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模仿能力较强,而且到大班了,他们对上小学很向往,对小学的哥哥姐姐也充满了敬佩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我从上下载了一些小学生上课时视频,利用下午的时间放给他们看,在放之前我就说:“小朋友都已经上大班了,再也不是小班的弟弟妹妹了,明年你们就要上小学了,不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准备好上小学了没有?如果准备好了,那你知道小学的哥哥姐姐他们上课时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学的哥哥姐姐是怎么上课的小朋友看着哥哥姐姐坐的端端正正,小手举得笔直笔直,真的好敬佩,看完之后小朋友真坐姿不自觉的也坐好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不禁窃喜,赶紧组织小朋友谈话:“你觉得你做好准备上小学了吗?上课的时候哥哥姐姐是怎么回答问题的?而你们现在上课时怎样的呢?”从这个时候小朋友就开始举手发言,而且小嘴巴是闭上的,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3、实践性原则 有了正确的认知和体验,小朋友的良好习惯还要在实践活动中反复强化像刚刚上面的例子,我们班的小朋友有了榜样的示范,我知道是不够的,还得在实践中强化。
在组织小朋友发完言之后我故意说:“现在小朋友说的很好,做的也很好,只是不知道小朋友在下次上课会不会做到,如果有个别小朋友没有坚持,他举手的时候又说话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小朋友就为难了,开始认真的思考,有个小朋友举手说:“老师我们以后上课回答问题都要安静的举手,要是有人他没有做到,我们所有的小朋友都提醒他,而且老师可以给他在星星榜上画上‘地雷’之后也有很多小朋友发言,汇总起来就成了一个关于上课回答问题的班规,因为是小朋友自己讨论出来的“班规”,在之后的课堂中小朋友很遵守规则,有一次上课,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举手就在说了,所有的小朋友眼睛看着他,有的还做“嘘”的动作提醒他这样在实践中反复的训练,才能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现在我们班回答问题时的常规要好很多 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良好的训练,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幼儿多提供练习机会,切勿“等你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剥夺孩子练习的机会,小朋友只有在反复训练中才能习惯成自然一个很简单的经历,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不会自己扎裤子,上完厕所之后老师都要帮小朋友扎裤子,但是这么多的小朋友老师一个一个来扎的话,一费时间,二老师也很辛苦所以老师要坚持对小朋友进行自理强化的训练,几个月后,小朋友都能自己扎好裤子了,而且能做自己相应的事情。
爸爸妈妈对孩子能如此自理都感到惊讶,赞叹老师教育得法,其实最根本的是老师能坚持让小朋友自己亲身实践,不包办代替 4、坚持性的原则 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持,不能想来就提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教师和家长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定下来的规矩就要求孩子遵守,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孩子的良好习惯才能养成就说我们班举手回答问题的常规,一个学期要翻来覆去的讲很多遍,也有个别小朋友做不到,这也不能去怪小朋友,这个时候的幼儿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不一致这就要求老师要坚持,能遵守规则的就在星星榜上画星星,不能的就画地雷,一个星期做一次小结,这样良好的习惯才能慢慢养成 如果不能坚持,记得就执行,不记得就任之放流的话,有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仍旧会出现,将教师辛勤的工作成果付之东流,好的习惯被破坏后再培养就困难了像我看到有的班级在中班的时候,老师给小朋友制定了睡觉前要将衣物叠整齐的制度,这个班的老师也执行的比较好,每天晚上都会检查孩子的衣物是否叠整齐,小朋友的这个好习惯也慢慢养成可是到了大班换了一位老师,这个老师没这方面的要求,刚开始有个别小朋友偷懒没叠衣物,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不叠了,像这样好的习惯被破坏后,再培养就真的困难了! 二、培养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现在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大人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但我们还是要相对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1、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虽然可塑性很强,但他们的良好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为幼儿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各班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规定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就是让孩子个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上课的时候是坐在座位上,而不是到处游荡,有的小朋友在家没有养成坐好的习惯,来幼儿园就得慢慢养成;进餐时要自己独立用餐,并保持桌面卫生;就寝时要自己独立脱衣服,整理衣物,并安静入睡等等常规有了系列化的常规教育,幼儿的良好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2、掌握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的脾气性格各不相同,习惯爱好也相差甚远,如果对每个幼儿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取得的效果就不会那么理想在掌握了每个幼儿的长处和不足后,老师就可以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性格做出有差别的教育方式(或表扬,或批评),做到因材施教如性格怯懦的幼儿,老师会主要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有的幼儿个性比较霸道,老师就会以培养宽容、与人分享的个性为主;有的幼儿比较喜欢贪占他人物品,老师就得以培养幼儿诚实品质为主;有的幼儿逆反个性较强,老师就可以采取综合训练方式,矫正他不良个性等等。
3、与家庭形成合力,与家长密切配合 有人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络像我们学校建立了家校,家长可以在页上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精彩表现;也有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还有家园手册,以书面形式每周每月,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学校的校报,这也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在此我想提醒每一个父母和老师,一定要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