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哮病病案.doc
7页第三节 哮病 定义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流行与发病 哮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宿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释义 哮——呼吸时喉间发出的喘鸣音因哮必兼喘,故又称哮喘 以特征 呷嗽——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绳》) 为 名 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寿世保元喘门》) 齁鼻合——均指气喘时鼻息气粗声高而言,为古病名,指哮喘发作时痰 鸣,喉间如拽锯声 以病因 寒哮、冷哮、热哮、风痰哮、食哮、鱼腥哮 为 名 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 以病理性质命名——实哮、久哮 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范围 中医——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属于痰饮证的“伏饮”证 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心源性哮喘; 其他肺部过敏性疾病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邪侵袭 ①风寒、风热→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夙根 ” ②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动物毛屑→肺失宣发→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2.饮食不当 ①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②嗜食酸咸、甘肥、甜腻→积痰生热 {→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夙根 ③进食海羶鱼虾蟹等发物→脾失健运 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醋哮”、“糖哮”。
3.体虚病后 素质不强——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肺气亏虚→气不布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旺→蒸液为痰→痰热胶结 神经因素:支气管粘膜下迷走神经感受器的易感性增高,常由呼吸道感染和寒冷空气或精神因素等的刺激所致,故多属内源性哮喘 病机 ①发病——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哮病的病因,又是每次发病的诱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 ②基本病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 ③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痰的产生,由于肺失宣发,或肺不主气,气不布津;脾虚不能运输水精;肾虚不能蒸化水液(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凝聚为痰,伏藏于肺→宿根(诱因)→哮病 宿根——过去即有旧的病根以哮病而言,伏痰为其主因故一般认为为本病之宿根 病理因素除痰外,还有气、火、风、瘀等 ④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发作期——主病在肺——邪实为主 缓解期——肺肾脾,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联——正虚为主 ⑤病机转化——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热痰、寒包热哮之分 因寒邪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热痰——热哮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素体肺肾不足——虚哮 寒热相互转化——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从实转虚——病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三阴三阳}由实转虚-肺脾肾虚候 热痰耗灼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由于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生病愈发愈重 肺虚不能主气→肃降无权气不化津→痰浊内蕴肺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 脾虚失于健运→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肺气升降失常 肾虚摄纳失常→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火炎灼津为痰→上干于肺→肺气出纳失常 ⑥病情严重时——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大发作时——肺不能朝脉→血脉运行不畅→命火不能上济于心,或痰饮凌心痰 浊蒙蔽心窍→心气心阳受累→喘脱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2.发作突然,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约数小时至数分钟后缓解 3.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二、相关检查 1.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2.胸部X线或CT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呈过度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性浸润阴影 3.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重证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PaCO2上升,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三、病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粗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 关系——都有呼吸急促、困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辩虚实 发作时——邪实:当分寒、热、寒包热、风寒、虚哮; 未发时——正虚为主: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之所属 日久不愈,虚实错杂——辨主次 二、治则治法 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先,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意,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症状分析——①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壅塞气道,肺失升降;②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 肺气闭郁,不得宣畅;③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 痰从寒化为饮;④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阴盛于内,阳气 不得宣达⑤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⑥天 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⑦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降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长于降逆平哮,治痰饮咳喘,“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表证不著者或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作用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 加减——①痰壅喘逆不得卧-合三子养亲汤、皂荚 ②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加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 ③咽干口燥,痰涎稠粘,咯吐困难-加服祛痰灵 ④沉寒痼冷,顽痰不化(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 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紫金丹(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 变证 气虚痰盛——发作频繁,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风哮——风寒袭肺,触发伏痰,诱发哮喘。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嗽不已,咯痰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带青,或见头痛,畏寒,身热,苔 薄 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苏陈九宝汤(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苏叶、杏仁、薄 荷——解表平喘;细辛、半夏、陈皮、生姜—— 温肺化痰;甘草——调和药物) 2.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于肺 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不恶寒——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痰热内盛之征 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1)定喘汤 本方清肺泻热,化痰平喘用于喘哮气逆,胸膈烦闷, 咯痰黄稠者 (2)越婢加半夏汤 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喘哮遇感而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浮大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黄芩、桑白皮——清泻肺热 杏仁、半夏、冬花、苏子——化痰降逆 白果——收敛肺气而平喘,防麻黄过于发散 甘草——调和药物 加减—— ① 痰稠胶粘-加知母、栝楼仁、胆南星、浙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热痰; ②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以泻肺清热平喘; ③便秘—加大黄、芒硝 ④内热偏盛—加石膏、银花、鱼腥草; 3.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表寒之象 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里热较甚 胸膈烦闷、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热郁蒸痰,气机不畅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1)小青龙加石膏汤: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 喘咳烦躁者 (2) 厚朴麻黄汤: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 寒不著者 药物——麻黄—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石膏—清泄郁热 二味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厚朴、杏仁—止咳平喘 生姜、半夏—化痰降逆 甘草、大枣—调和药物 加减——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加苏子、葶苈子、射干 痰稠黄胶粘-加黄芩、前胡、栝蒌皮 4.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风痰阻肺,冲击声门,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风痰壅盛 喘急胸满,或胸部憋塞,但坐不得卧—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无热象 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速发作—风邪外袭,官窍不利 舌苔厚浊,脉滑实—风痰壅盛之象 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 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常用药——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 莱菔子—行气化痰 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 茯苓—健皮脾化痰 僵蚕—祛风化痰 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角泻肺涤痰;或控涎丹 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 临证备要——风邪致病者,为痰伏于肺,外感风邪诱发,具有起病快,病情多变等“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治当祛风解痉:麻黄、苏叶、防风、 苍耳草及虫类药物:僵蚕、蝉衣、地龙、露蜂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