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共13页).doc
13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讲 平面图及板配筋1.1 制图要求1.1.1 平面图设计要求图面整洁、布图合理1.1.2 图层层次清晰,应便于后期梁、板、竖向构件设计时参照和使用1.1.3 字体、线宽、标高、填充等均按公司统一要求1.1.4 应保证绘图的精度,按实际尺寸绘图,不得人为修改标注尺寸1.2板厚、降板及梁高1.2.1 常用板厚一般按如下取值:(《混凝土规范》2010版9.1.2条,板的跨厚比: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L≤3.9m,h=100; 3.9<L≤4.2m,h=110; 4.2<L≤4.5m,h=120;4.5<L≤4.8m,h=130; 4.8<L≤5.1m,h=140;大跨异形板可适当加厚,连接板厚度不小于120,客厅板最小120,转角窗处板厚1501.2.2 降板应根据建筑要求确定,一般工程如下:结构标高:H=FL(建筑)-0.050 阳台,主卫,厨房:H-0.050 厨房阳台:H-0.10 次卫:H-0.3001.2.3外围梁高需与建筑协商确定,一般工程如下:(含阳台)一般为:550、500(-0.050)、450(-0.100)1.3平面图设计制图1.3.1要画好平面首先应读懂建筑条件图,且平面、立面、剖面、大样都应对照着看。
1.3.2原则上节点大样图单独成图1.3.3梁定位时,最好以梁位置不变的一方进行定位1.3.4注意飘窗结构尺寸的大小,一般比窗边宽100~150mm1.3.5如根据结构需要设置的连接板或连接薄弱部位的板,板厚一般取150mm,配筋ΦR8@150,或根据具体工程另外规定1.3.6对称部位可用对称符号表示1.3.7结构板面高差处,应复核主梁能否兜住次梁1.3.8降板的位置应准确表示出来,宜画出沉板线,包括梁是否跟着降1.3.9剖切号、索引的方向应和大样对应1.3.10梁(板)定位尺寸、梁截面标高、板厚、标高应设置单独的图层,以便构件设计时引用1.3.11虚、实线应表示清楚,上翻梁和降板边线的实线应是围合的1.3.12 竖向构件均按公司统一要求填充、后置、淡显;竖向构件变截面时,应按不同标高设置不同的填充图块1.3.13板跨不宜太小,能不布梁尽量不布,要充分发挥楼板作用和钢筋强度但在板配筋计算中要按等效荷载法考虑这部分荷载平面图中,板厚及非常规降板板面标高须在平面图中单独标出;1.3.14 转角飘窗楼板厚度取150mm进行加强,配筋双层双向;楼板内设暗梁;配筋为814,箍筋6@150;其余情况转角飘窗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处理;1.3.15地下室顶板平面图及主楼一层平面图中,降抬板标高均应在图中单独标注;且应在原位标出标高,标高可采用相对标高或实际标高,以方便为准;1.3.16 LZ、QZ填充不淡显,配筋由平面表示,GZ、LZ、QZ定位尺寸及大样均在起始层表示。
1.3.17 注意结构标高比建施标高低50mm,但构件及大样标高(不加抹灰层),同建施标高1.3.18 注意非结构构件的计算配筋,(女儿墙GZ、大样、构架等)1.3.19 画坡屋面时,应注明坡屋面的起始标高,必要时应辅助以大样说明1.3.20 梁比隔墙厚时,梁偏位按以下原则,(甲方特别要求除外)保证排位在前的房间齐平:客厅>主卧>次卧>辅助房间;过道、辅助房间>厨房、卫生间;往厨卫偏时注意降标高(H-0.050)1.4平面图与其它专业配合1.4.1有地下室时,与建筑及水专业协商确定底层降板标高及区域;无地下室时,与水专业协商基础顶标高,注意立管处基础标高1.4.2注意核心筒的剪力墙上是否有送风口,出屋面处风井连风机也需开洞1.4.3出屋面楼梯间应注意核对顶部梁是否碰头,注意应考虑门槛高度1.4.4穿梁的洞需在模板图上表示,并与设备专业协商穿梁的位置和标高是否合适1.5板配筋图设计1.5.1板配筋计算由板图设计人员进行,应根据模板的板厚及标高,确定合适的支座条件1.5.2板计算时,外围边跨支座按简支计算,应确保边界的计算模式与实配方式一致1.5.3中间支座两侧板面高差≤100mm时,支座两侧按固端平衡配筋(包括长度及配筋值);中间支座两侧板面高差>100mm时,按简支支座计算和配筋。
1.5.4板配筋按弹性算法;跨度较大的板(L ≥4.2米时)板下部筋适当加大,并验算挠度;异形板宜作有限元补充验算1.5.5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净跨1.5.6跨度为2m以下的板,支座负筋可以拉通设置1.5.7对地下室顶板、屋顶板配筋为双层双向X@150或X@200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钢筋间距与满布钢筋间距宜为整数倍1.5.8板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时,支座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11.5.9板配筋间距可以采用任意间距,不宜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1.5.10楼板钢筋,除有计算配筋值外,下部钢筋在平面图中不画出,仅表示支座钢筋任一方向下部有计算配筋的板,两个方向均须同时画出;大跨异形板下部钢筋无论有无计算,均需画出1.5.11钢筋宜用手绘,且长度宜取50的倍1.5.12对称或相同部位可只表示一部分配筋,其余部分用对称符号或板号表示1.5.13大跨板应注意验算裂缝和挠度1.5.14悬挑板问题:跨度较大的悬挑板,所在边梁和内跨板相应考虑挑板传来的弯矩作用;内跨板厚宜接近悬挑板厚;挑板钢筋伸入内跨板内长度不小于悬挑板长度;悬挑板配筋放大1.2倍,相应边梁应考虑扭矩影响。
第二讲 梁配筋2.1原则:安全、经济、合理(及便于施工)2.2配筋值满足计算要求(最起码的要求),两个模型交界处应注意是否和实际受力情况相符注意检查吊筋,特别是挑梁处2.3梁的破坏方式:弯(适筋梁延性)—剪(脆性)—扭(脆性)2.4梁受扭筋的配置方法:a.受扭纵筋沿周边均匀配置,梁截面较小时,一般为上、中、下各1/3;b.受扭箍筋最小直径有要求2.5计算模型梁端点绞的问题:点绞支座按1/4底筋配筋,有时对主梁偏于不安全2.6次梁距离主梁支座较近时,对主梁的扭矩较大时,宜采用手工调幅的方法,将次梁的支座筋减小,使扭矩折减,相应加大次梁的底筋,同时主梁宜按未折减的扭矩配筋一般不建议点绞,点绞是应判断对相关构件是否安全其他处理方法:梁加腋,注意塑性铰转移,加密区范围扩大2.7挑板内侧无板相连(如雨篷板、线条挑板等),梁的扭矩较大,应手工复核梁的配筋2.8不要随意放大梁的上部钢筋,对支承构件可能偏于不安全2.9悬挑梁的内跨底筋可能偏于不安全2.10钢筋锚固的要求:锚固不够,配得再多也没有作用,次梁端支座宜采用:小直径、多根数、配一排的方式,支座未配够时加大底筋2.11高差处梁应注意复核计算假定与实际是否一致(次梁与支承主梁的配筋均可能有误)。
2.12梁跨数的合理取法:a.符合实际受力;b.偏于安全2.13需加强的梁—重要的梁:扭梁、挑梁、无板相连的梁、抬柱梁、楼梯间梁、传力复杂的梁2.14半框梁和柱、墙平面内相连的一边按框架梁控制,编号为KL2.15类似部位的类比:a.边梁及挑梁不同层的比较(应有看模板图和建筑图的习惯,荷载输入有可能有误);b.相同楼梯间及楼梯间上、下层配筋的比较2.16框架梁的5个强条:(本措施中一级钢暂按210强度考虑)序号条款规范要求备注1梁端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最大配筋率)考虑受压钢筋:一级0.25,二、三级0.35ρmax= (As-As’)/(bh0)=ξ*fc/fyC30,360钢: 0.99%(1级)1.39%(2,3级)2最小配筋率非抗震,不同抗震等级的支座及跨中人为加大截面后,未核对配筋率3底筋/顶筋一级0.5,二、三级0.3大小跨、半框梁、大悬挑的内跨应特别注意4箍筋间距、直径箍筋间距:min{hb/4,8d,(6d-1),150(100-1,2)};ρ>2.0%,直径增加2mm1.梁高<400时,注意满足hb/4; 2.注意2-4(1)级抗震,KL的纵筋不宜小于14(18)的直径,否则箍筋@100不够. 3.ρ>2.0%检查,大小跨、半框梁、大悬挑的内跨应特别注意,画图前先用用老虎软件检查。
2.17框架梁应与不应的条款:序号条款规范要求备注1梁端钢筋最大配筋率不应大于2.75% (高规)画图前先用用老虎软件检查,大小跨、半框梁、大悬挑的内跨应特别注意2顶面通长筋一、二级14,As/4,三、四级123非加密区配箍率ρsv=Asv/bs一级0.3 ft/fy,二级0.28 ft/fy,三、四级0.26ft/fy,非抗震0.24 ft/fy (V>0.7ftbh0时)一级、二级、三、四级、非抗震分别为C30,210钢时:0.204%、0.191%、0.177%、0.163%300宽梁最小配:8@160,8@170,8@180,8@2004纵筋搭接对箍筋间距要求受拉时:5D,100的小值受压时:10D,200的小值D为搭接纵筋的较小直径,梁贯通筋(按受拉考虑)采用小直径搭接,有时并不省钢筋5梁高对箍筋间距的要求;剪、扭时的ρsvhb≤300,V>0.7ftbh0时:s≤150V>0.7ftbh0时:ρsv=0.24 ft/fy受扭构件时:ρsv=0.28 ft/fy本条是对非抗震考框架梁的要求,抗震时已有更严格的要求次梁也有此要求6有受压纵筋时对箍筋间距的要求S≤min(15d,400),且应满足《混凝土规范》9.2.9第4条要求d受压纵筋的较小直径箍筋直径也有要求,易满足未列出。
7梁的相对受压区高度ξ《混凝土规范》考虑受压钢筋:ξb=0.517(C30,360钢) ρmax=(As-As’)/(bh0) =2.0%无受压翼缘的梁配筋较大时(挑梁及梁的顶部钢筋、或无板相连的梁),应配置一定数量的受压钢筋抗震框架梁在前面已有更严格的要求8顶层端节点处梁负筋配筋率ρ新《混凝土规范》9.3.8条:ρ=0.35*βc*fc/fyC30,360钢时:ρ=1.39%不考虑受压钢筋2.18框架梁宜与不宜的条款:序号条款规范要求备注1中柱内纵筋直径一、二级抗震:1/20柱宽或弦长柱截面不能太小2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200,20d取大值;二、三级250,20d,四级300箍筋肢箍可为奇数3梁端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2.5%;大于2.5%时,配置不小于受拉钢筋一半的受压钢筋4箍筋间距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2.19连梁条款:(与老高规相比,连梁内容变化较大,LL配筋的4个强条,新高规已经取消)序号条款规范要求备注1连梁纵筋根据跨高比确定最小及最大配筋率新高规7.2.4及7.2.5条配筋率大于限值时,按实配钢筋进行强剪弱弯验算2连梁箍筋应符合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构造要求,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6@1503连梁腰筋应设腰筋,可用N表示h>700,配8@200L/h≤2.5时,ρ≥0.3%2.20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