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胧诗介绍.ppt
48页朦胧诗 朦胧诗简介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 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 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 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 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 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 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 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 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 ,“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定义】 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 的冷落和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 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 神 【朦胧诗派】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 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 、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 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 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 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特点】 1,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 诗歌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 ,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 有尊严的人 2,在艺术上,追求意象化 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 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 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并用象 征,暗示,通感等 “朦胧诗”的发源 “朦胧诗”的出世 “朦胧诗”的争论 【“朦胧诗”的崛起阶段】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文革” 期间 1978年12月北岛与芒克创办《今 天》1979年《诗刊》先后刊出 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 树》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 始得到社会的承认 1979年到1984间围绕“朦胧诗” 发生了一场广泛的争论,其意义 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 【崛起阶段】 北岛 北岛是“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 作品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风凝重,眼光犀利 他的诗中充满着许多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 力和洞察力北岛还擅长以纯然的意象来呈现丰 厚、细腻的思绪80年代末以后,他的诗风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缺乏前期的震撼力,但在语 言运作上,趋于对“汉语性”的深入追求 【朦胧诗代表人物一】 北岛 • 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 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 诗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 1979年在《诗刊》发表《 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 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在七八十年代之交, 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 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 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 人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 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 所调整有关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 (1986)等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 诗集奖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 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北岛 回答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冰川纪过去了, •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 好望角发现了, •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 为了在审判之前, •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 告诉你吧,世界 • 我--不--相--信! •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 者, •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 名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 心中, •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 峰顶 •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舒婷 舒婷是79年至80年代初最负盛名的诗人假 如说,北岛的魅力在于他通过诗歌展现了人的思 辨性,那么,舒婷的魅力在于她通过诗歌展现了 人的情感性她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 世界,充满着温情与包容她的语言较单纯简洁 ,喜用排比、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 【朦胧诗代表人物二】 舒婷 •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 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 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 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 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 等等。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 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 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 烟》、《 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 》、《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神女峰 •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 当人们四散而去, • 谁 , • 还站在船尾 •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 云 • 江涛 • 高一声 • 低一声 • 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 •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 但是,心 • 真能变成石头吗 •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 沿着江岸 •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 正煽动新的背叛 •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致橡树 • 我如果爱你—— •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我如果爱你——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 曲; • 也不止像泉源, •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 也不止像险峰, •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 的威仪 • 甚至日光 • 甚至春雨 • 不,这些都还不够!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 木棉, •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 一起。
• 根,紧握在地下, • 叶,相触在云里 • 每一阵风过, • 我们都互相致意, • 但没有人, • 听懂我们的言语 •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 像刀,像剑, • 也像戟, •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 像沉重的叹息, • 又像英勇的火炬,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 、霹雳; •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 、虹霓, • 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身相依, •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 坚贞就在这里: • 爱——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顾城 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 也许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 这种幻想与北岛的思辨、舒婷的情感一起,为 “文革”后的中国读者呈现了人性的形质与风 姿但总的来说,顾城无论在早期还是后期, 都蕴涵着强烈的“远离尘世”的倾向 【朦胧诗代表人物三】 童话诗人:顾城 • 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 革”中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 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 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 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 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 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 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 、绘画等作品 顾城旧居墙上的画作 所谓诗歌的文化价值,就是诗歌在一种 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它的功能和它所特具 的历史——社会的意义对于诗歌来说, 这种文化价值就在于使读者去观察自己的 命运,去思考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诗人 用自己的笔宣告自己对世界和个人的认识 与理解并为读者所思考,其中也包含了对 社会的评价 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人的自由愿望都成为幻影今天我们回过头去反观“ 文革”十年甚至这之前的几十年的文化发展,可以发现 ,人的价值被蔑视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普 通百姓的自我意识的匮乏;二是政治领导集团的集权化 统治从前一个方面看,中国人普遍生活要求过低,其 生活本身也十分艰难中国有一句老话“人穷志短”, 所谓“志”其实就是一个社会人的自我尊严感从总体 来看,中国人的奴性意识都比较强 【1】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的原因: 经过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浩劫,人们开始感到自 己被欺骗和嘲弄了。
为什么历史的道路是如此难以预 料?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由当时思想界和文化界的 大批敏锐的知识分子提出并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回答: 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这一段历史 ——公刘《沉思》 【2】“朦胧诗”对历史本质的探寻一: 历史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疑问;那么,民族未来的道 路又应该如何走呢?对历史又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时代课 题沉重地压在中国知识分子、也包括诗人的身上,促使他 们去探索历史的本质正是这样,朦胧诗人们才共同选择 这一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之点,作为他们冥冥求索的出发点 他们追索历史的本质 在北岛的世界里,对历史的怀疑与忧虑始终占有最重 要的位置在他最著名的《回答》中,这种意向表达得最 为清楚: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朦胧诗”对历史本质的探寻二: 【3】“朦胧诗”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由来: 在朦胧诗人们看来 “ 做一个人” 和 “恢复生 活的本来面目” 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反省自己,其实 也就是反省国家、民族、时代的足迹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朦胧诗” 对“五四”时期 启蒙救世传统的坚硬回声 “朦胧诗” 再次高举了 在延安时期、建国时期被搁置了的 “人” 的旗帜, 深入个体意义上的 “人” 。
人的尊严、价值、心灵 关怀和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和时代意识,也再 次得到了 “合法 ” 的关注和表达 北岛认为,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 世界”,即真诚、自由、正义和人性的世界江河也认 为,“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渴望塑造在陈旧的 诗歌话语传统前,《今天》认识到一种“形式的危机” 正在威胁诗歌,“建立自己的世界”的使命也促使朦胧 诗人寻找新的诗歌表现方式北岛说:“许多陈旧的表 现手段已经不够用了,隐喻、象征、改变视角的透视关 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 【4】“朦胧诗”自足世界追求的特点: 【“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朦胧诗人们的这些作品表明他们是高度关注现代社 会的人他们力求表达对人的价值的独特理解他们 在痛苦地思考着像“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 、“人与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 命题 跨过了“文革”这样的黑暗岁月,人们重新获得 了觉醒,就立即会发现我们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的 缺陷,理所当然地要求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诗 歌就在用语言实践着这个任务,让人们重新发现自己 的个性,重新学会自由地进行思考 现代派诗歌 •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 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 又承接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 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 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 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 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 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 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 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 派诗歌代表” 戴望舒 • 戴望舒(1905.3.5~195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