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docx
18页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 摘 要: 社会认同理论原本是社会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人类的群际行为, 其产生不久便被引入社会语言学该理论不仅很好地解释了语言的变异与变化, 以及人类的语言行为, 反过来也较好地推动了社会认同理论本身的发展, 从而弥补了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空白 关键词: 语言;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语言学; Abstract: Social identity theory was originally used by social psychologists to interpret the intergroup behavior, but shortly afterwards, it was used by sociolinguists. This theory did not interpret 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change along with human language behavior very commendably but convers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self, because of which it filled the gap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从其诞生以来都在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诸多成果。
这其中就包括从社会心理学引进社会认同理论, 以解释语言的变异、变化以及人们的语言使用那么, 社会认同理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理论?它何以受到社会语言学青睐的?社会语言学家们是如何运用这一理论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这对于中国的社会语言学者们正确运用这一理论将是必要而有益的 一、社会认同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论及社会认同理论, 就不能不提该理论的奠基人亨利泰弗尔 (Henri Tajfel) 泰弗尔 (1919-1982) , 曾用名赫尔兹默多克 (Hersz Mordche) , 是世界着名社会心理学家, 其最为人熟知的成就便是他关于偏见的认知面、社会认同理论所做的前驱性研究, 而且他也是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协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y) 的建立者之一泰弗尔对心理学的兴趣与其早年经历不无关系, 他生长于波兰, 是一名犹太人, 因为波兰禁止犹太人接受教育, 泰弗尔来到法国学习化学二战爆发后, 他自愿参加了法国军队, 但一年后就被德国人俘虏, 直至二战结束他才被盟军从战俘营中解救出来然而, 出来后的泰弗尔发现他的家人、亲属很多都死于纳粹屠杀。
这场屠杀带给他很大的触动, 并促使他之后从事偏见和群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研究 泰弗尔并不是在学术生涯的开始就想到社会认同概念并建立相应的理论, 而是在关于社会判断 (尤其是偏见) 、群际关系等的研究基础上才提出该理论的在杜伦大学和牛津大学期间, 泰弗尔研究的主要是社会判断的过程他相信类型化 (categorization) (1) 的认知过程对于偏见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个体主义思想无疑是相悖的当时很多心理学家, 如西奥多阿多诺 (Theodor W.Adorno) 1等人就认为, 极端偏见是个性因素, 如权利主义 (authoritarianism) 的产物, 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偏见倾向个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偏执者泰弗尔认为这是错误的, 他亲眼见证过大批德国人———他们并不具有某些特别的个性———曾经支持纳粹主义并极端地歧视犹太人如果没有这些“普通” (ordinary) 德国人的支持, 纳粹当初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 泰弗尔认为, 偏见之源或许就在“普通”的思维中, 而不在“超常” (extraordinary) 的某类个性中 1950年代后期, 泰弗尔做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类型化的作用, 其中最着名的一个实验就是观察人们如何判断线条的长度。
他发现, 分类会直接影响人的判断如果没有分门别类就将长短不一的线条分派给不同的个体, 那么判断的错误就是随机的;如果将较长的那些线条标上A, 较短的标上B, 那判断的错误就遵循一定的模式:被试会明显认为同一类型的线条会比其实际情况更为相似, 不同类型的线条会比其实际情况具有更大的差异, 如B类中最长的线条和A类中最短的线条, 其真实差距并不比这两个线条与同组其他线条之间的大2此类实验让泰弗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各种刺激的类型化产生了某种感觉上的增强效应, 即在类型化所依据的维度上, 同一类型刺激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类型刺激之间的差异性得到了增强3泰弗尔进而将这一结论由实验室推演至整个人类社会他认为, 对线条进行的分类犹如将人类社会分成不同的类型 (如法国人、德国人和英国人) , 对线条的判断犹如对各类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刻板成见4泰弗尔的发现影响深远, 它证实了偏见的根源并不在于某些特殊的个性, 而在于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思维,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偏执者 来到布里斯托大学 (Bristol University) 后, 泰弗尔开始研究群际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着名的最简群体 (minimal groups) 5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 泰弗尔常常根据一些微不足道的、甚至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 如通过抛硬币的方式, 将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参与者彼此不认识, 更没有社会互动, 但即便如此, 被试往往会将更多的绩点 (即钱或其他代表“支持”的东西) 分配给内群成员 (member of ingroup) (即自身所属群体的那些成员) , 他们会尽量将内群利益最大化6在最简群体研究中, 个体依照实验人员提供的社会类型来类型化自己 (即将自己归类) , (对于自己和他人的) 这种类型化过程会增强群际差异, 而差异的增强是以偏好内群 (一般会伴随着对外群
1971年, 澳大利亚人约翰C特勒 (John C Turner) 来到布里斯托大学, 作为泰弗尔的研究助手, 他开始运用这一假设对社会类型化的影响和群际歧视的形式提出系统化的解释, 或者说, 开始展开一系列实际的研究来证实这一假设 社会认同理论一待提出后便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社会认同”概念也被广泛接受并激发出更多的相关研究, 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在“个体与企业组织”关系方面, 学者们运用这一理论积极探索如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为企业提高产量、增加利润提供理论支持如荷拉 (Yoshiko Herrera) 等人的研究发现, 对他人没有偏见的人往往更容易对自己的企业保持忠诚10;塞拉尼亚 (Viviane Seyranian) 则认为, 个体对企业的认同会转化为其对企业领导的认同, 进而有利于构建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11在“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 哈斯拉姆 (S.A Haslam) 等人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对个体健康问题展开研究后发现, 社会认同和压力体验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 认同水平越高, 对压力的应对就越好12在“特殊人群”研究方面, 谈蒂 (Chris Tanti) 等人的研究证明, 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会对青少年的社会认同产生显着的影响13;布鲁诺 (Mark W.Bruner) 等人对于年轻运动员的研究发现, 在这一群体的亲社会或反社会行为中, 社会认同有着非常明显的调节作用14。
除了这些领域, 社会认同理论还被人们应用于经济领域以及我们所要说的语言学领域可以说, 社会认同理论早已跨出心理学范畴, 被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所延用恰如特勒所言:“这一理论令人惊奇, 因为它对于许多问题、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适用性15 当然, 这一理论本身也随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而处于持续而快速的发展之中相较产生之初, 如今的社会认同理论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充实按特勒的说法, 现在的社会认同理论大致有两种:一是最早的群际理论, 它致力于分析群体冲突和社会变迁, 关注个体如何维持或提升内群相对于外群的积极特异性, 以便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二是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类型化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共享的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自我感知、行为具有去个人化的作用这两种理论虽互有侧重, 但亦互有关联并具有共同的基本假设:个体以他们的社会群体资格来定义自身, 依群体而界定的自我感知会对社会行为产生独特的心理影响16 二、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社会认同”及其相关概念 要了解“社会认同”这一概念, 就得先了解什么是“认同”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 该词源于拉丁文idem, 意即“同样的”, 直到16世纪才进入英文。
在哲学与逻辑学中, identity被译为“同一性”, 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 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17但在心理学中, 该词则被译为“认同”, 指的是个体潜意识地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18国内有时也将identity译作“身份”, 但这时只能当名词使用, 而“认同”既可用作名词, 也可用作动词19这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 其为人所熟知还得归功于埃里克洪堡特埃里克森 (Erik Homburger Erikson) 20, 他在阐释他的心理发展阶段模型时引进了“认同危机” (identity crisis) 这一术语20世纪6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将其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诸多领域不过, “认同”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着不同的含义, 迄今并无统一的定义2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 (Herbert C.Kelmen) 在描述态度变化的过程时, 认为“认同”是个体因为想要同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系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而接受其影响时所产生的行为22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 认为, 认同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时而产生的一种反应, 它源于个体希望自己成为影响施加者一样的人23。
法国政治学院教授阿尔弗雷德格罗塞 (Alfred Grosser) 则认为“认同”是我属性的总和, 而“属性”就是“个体属于一个群体 (种族、国家、阶级、政党……) 的事实”24简而言之, 就是个体对于“我是谁?”“我属于哪个 (些群体) ?”这类问题的扪心自问认同”在我国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由我国学者主导编写的《社会心理学词典》25《心理学大词典》26《简明心理百科全书》27等工具书中, 关于“认同”的解释也各有不同不过, 有学者在对国内外诸多“认同”定义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 虽然有如此多的“认同”定义, 但这一概念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内核: (1) 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 (2) 认同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的; (3) 认同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28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 认同既有个体主义层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