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毛衰的衰不宜读cuī.pdf
5页鬓鬓毛毛衰衰的的衰衰不不宜宜读读 c cu uī ī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鬓毛衰”的“衰”不宜读 cuī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两首着名的《回乡偶书》诗,其第一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绝,即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来”押韵但这三个字,用现代普通话念起来,似乎并不完全相谐回”读 huí,“衰”读 shuāi,“来”读 lái,要说押韵,只有同属开韵(ɑi)的“衰”“来”可以算得上,属于微韵(ui)的“回”是不能与之相押的研究唐诗吟诵的人,为了解决今音不同韵的矛盾,特地把“衰”字原来的读音shuāi 改为 cuī(催)许多唐诗选本、音碟和小学的语文教师都对此加以采纳,仿佛已成定论鬓毛衰”的“衰”(shuāi )改读 cuī,有没有史料作依据呢没有改读以后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矛盾呢也没有那为什么它的改读会被许多业内的人士接受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首先谈“衰”字的读音衰”是个多音字,古代共有四读,其中 suō、suī 两读,因与本文的讨论无关,这里略而不谈。
其余两读一直延续至今,是“衰”字的主要音项:一个读cuī,用以表示“古代丧服”“差别”等意义;一个读 shuāi ,用以表示“衰微”“衰老”“疏落”等意义这两个音、义,无论古今都截然有别,不能混淆互换鬓毛衰”的“衰”是指人的鬓发稀疏脱落,意义明确而没有歧解,只能读 shuāi ,不能读cuī论定了“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以后,就可以明白,改读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足取的试想一个过去从未读过《回乡偶书》的人,当听到音碟中在吟诵“鬓毛 cuī”时,他会知道这个 cuī 音是什么意思吗?猜测“催”“摧”二字是可能的,但绝不会想到那个“衰”字上去这种改读的结果,直接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即使是曾经看过贺诗原文的人,恐怕也会对“鬓毛 cuī”的读法感到相当别扭再说改读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问题首韵的“回”(huí)与末韵的“来”(lái ) ,今音分属两个不同的韵部这是全诗无法同用的关键夹在当中的“衰”原读 shuāi ,虽与前面的“回”字不谐,但与后面的“来”字还是押韵的;改读cuī 音以后,与“回”是合辙了,但与“来”却拉开了距离这种顾前不顾后的做法,并没有收到协同全诗韵读的效果就好比《庄子》中“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的故事,改不改都一样。
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呢当然,古人写诗时为了押韵,往往会选用一些异读音入韵,今人吟诵时需要认真辨识,以免读错,但这只限于同义异读例如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双句的末字“深”“心”“金”“簪”押韵其中的“簪”字表示“用簪子插住发髻”,古有 zān 、zēn 两读现代词典已将zān 定为正音,而将 zēn 注作旧读或又读杜甫为了押韵,特地以 zēn 音入韵我们吟诵时如果按正音 zān 去读,就会感到不和谐,必须临文改读为 zēn ,才能合韵但其条件是:zān 、zēn 二音必须属于同一个意义这与“衰”字的两个意义和读音混淆改读,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唐诗的押韵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即以唐代的古韵(中古韵)而言,也不是一个统一的音系以首都长安为代表的关中音(唐代的普通话读音)与全国各地的方言音就存在许多差别关中音押韵的诗,以某些方言去读未必和谐合辙,同样道理,用方言入韵的诗,也不一定符合官方韵书的规定这种情况现代也有,例如:北京话“熟”“头”同韵,上海人绝对不会用来押韵;而上海话“环”“来”同韵,北京人也肯定不予认可。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中的三个入韵字,根据《广韵》的分韵,“回”属灰韵,“来”属咍韵,唐代可以同用,但“衰”属脂韵,就不能与灰、咍两韵的字通押时代稍后于贺知章的大诗人杜甫,用韵十分严格,在他留存至今的 1400 多首诗中,脂韵的字是绝对不与灰、咍两韵的字相押的然而,贺知章却把“回”“衰”“来”三字拿来押韵了据我推测,他可能用的是家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的方言韵对照现在该地的方音,“回”“衰”“来”三字的韵母十分接近,读来相当和谐如果这一推测不无道理,那“衰”字再去按官方韵书改读就更没有必要了最后,我的看法是:“鬓毛衰”的“衰”还是据义定音,读作shuāi 为好回”(huí)、“衰”(shuāi)、“来”(lái )三字,虽然读短音时似乎不太相谐,但由于它们的尾音都是i,读时拖长一些,归到 i 音上,还是比较和谐的而且“衰”字不改读,使人听起来文从字顺,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