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最新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doc
21页完整版)最新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考研整理-超全版)(每章都分为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重要部分考的几率70%,非重要30%))第三章 重要部分1. 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海水中 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 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2. 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3. 氯度(08):1kg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单位是g/kg以符号‰来表示.4. 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5.000‰5. 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S‰=0.030+1.8050Cl‰6. 热容: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7. 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g/K,J/Kg/℃8. 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 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10. 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11. 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12. 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13. 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14. 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15. 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16. 海水状态方程: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17. 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上都统称为海冰。
18. 极锋(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形成极锋19. 大洋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13):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而递减,在递减率(或温度梯度)最大处的一定厚度的水层称为“温跃层”大洋中低纬度和中纬度的海域,大约在200米和1000米水层之间的温跃层,由于它不随季节而变,故称之为“永久性温跃层”或“主温跃层”20. 上均匀层“上混合层”:暖水区的表面,由于受动力及热力因素的作用,引起强烈的湍流混合,从而在其上部形成一个温度铅直梯度很小,几近均匀的水层,常称为上均匀层或上混合层.21. 季节性跃层:在混合层下界,特别是夏季,由于表层增温,可形成很强的跃层,称为季节性跃层.冬季,由于表层降温,对流过程发展,混合层向下发展,导致季节性跃层消失22. 密跃层: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中纬度海域,与温度上均匀层相应的一层内,密度基本是均匀的向下,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对应的密度铅直梯度也很大,称为密跃层23. 水团(08):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24. 水型:指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
25. 水系: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水系的划分只考虑一种性质相近即可26. 海洋混合(13):在海洋中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海水不断的发生混合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过程就是海水的各种特性逐件趋向均匀的过程.第三章 非重要部分1. 水分子缔合: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现象 成为水分子的缔合2. 反常膨胀:在4°C以上时,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在4°C以下时却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即所谓的反常膨胀.3. 压缩系数:单位体积的海水,当压力增加1Pa时,其体积的负增量称为压缩系数海水的压缩系数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等温压缩: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绝热压缩:海水微团在被压缩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压缩4. 绝热温度梯度:海水绝热温度变化随压力的变化率称为绝热温度梯度位温:海洋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密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位密 6.热传导: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由于海水分子或海水块体的交换,会使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就是热传导。
7涡动热传导/湍流热传导:海水的热传导是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而引起,则称为涡动热传导或者湍流热传导8. 切应力:当相邻两层海水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水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在两层海水之间便有动量传递,从而产生切应力9. 海冰的盐度:海冰的盐度是指其融化后海水的盐度,一般为3~7左右.10. 南极底层水:在南极大陆架上海水的大量冻结,使冰下海水具有增盐、低温而具高密的特性,它沿陆架向下滑沉可至底层,形成所谓南极底层水11. 海面有效回辐射:海面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回辐射之差12. 辐射平衡:平均而言,全球的太阳辐射QS比海面有效回辐射Qb大,故QS—Qb>0,这部分热盈余称为辐射平衡13. 大洋次表层水:在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海水只涉及不大的深度,其下便是由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下沉后向赤道方向拓展的高盐水,它分布在表层之下,故称为大洋次表层水,具有大洋铅直方向上最高的盐度.大洋(低盐)中层水:在高盐次表层水以下,是由南北半球中高纬度表层下沉的低盐水层,故称大洋中层水.14. 层流:层流是一种十分规则的流动,在两层流体之间只能通过分子的随机运动进行特性交换15. 湍流运动:湍流运动是在平均运动的基础上,又叠加上了一种以流体微团的形式作紊乱的、毫无秩序的随机运动。
第四章 重要部分1、海水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08):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 mg/kg的成分.属于此类阳离子:Na 、Ka 、Ca 、Mg 和Sr 五种,阴离子有Cl 、SO4 、Br 、HCO3 (CO3 )离子、氟离子五种,还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称为主要成分2、保守元素(12):成分在海水中含量较大,各成分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和总盐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所以称为保守元素3、非保守元素:浓度受生物活动影响较大,性质不稳定,属于保守元素4、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08):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指N、P、Si,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5、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含量很低,浓度小于0.05微摩尔每千克,但又不属于营养元素者.6、元素在海水中逗留时间(07、08):元素以固定速率向海洋输送,如果要把全部海水中该元素置换出来的平均时间 T=海水中某元素的含量/该元素每年进入海洋的量=1/k k是输出速率常数7、缓冲容量:海水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这种缓冲能力主要是受二氧化碳系统控制的,缓冲能力可以用数值表示,称为缓冲容量,定义为使PH值变化一个单位所需加入的酸或碱的量。
8、总碱度(09):海水中氢离子的接受体的净浓度总和称为碱度或总碱度.9、碳酸盐碱度(09):碳酸盐碱度是HCO3 和CO3 对碱度的贡献,海水中碳酸氢盐和两倍碳酸根离子摩尔浓度的总和即为海水的碳酸盐碱度 单位是mol/dm2 用CA表示10、总溶解无机碳(12):海水中各种碳无机形态浓度之和称为总二氧化碳或总溶解无机碳.11、游离的CO2、(11):在海洋二氧化碳体系中,CO2+H2CO3的含量很低,常把CO2+H2CO3称为游离的CO212、保守气体:海水中不参加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气体,叫做保守气体如惰性气体和氮气等保守气体在海水中的分布仅受海水物理过程的影响.13、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水体产生有机碳的量14、生化需氧量BOD(11):在需氧条件下水体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所消耗氧气的量.BOD5指在20度下培养5天,称为5日生化需氧量.15、5日生化需氧量(BOD5):在需氧条件下,20摄氏度,培养五天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消耗氧气的量16、化学耗氧量COD(13):向水体中加入一定的氧化剂,氧化后把消耗氧化剂的量换算为氧的毫克数CO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机物含量。
17、表观耗氧量 AOU(15) 假设海表面水体与大气处于平衡,水体的含氧量达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等的分解,溶解氧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两者差称为AOU18、海水中碳酸钙的的饱和深度(15):在海水中,CO32-饱和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实测的海水中CO32—浓度垂直分布曲线将与CO32-饱和浓度的垂直分布曲线产生交点,该交点对应的深度即称为饱和深度19、碳酸钙的表观溶度积:当达到热力学平衡的时候,碳酸钙的溶解速率等于沉淀速率,海水中各离子组分的含量将保持恒定.通常用碳酸钙的表观溶度积(K*SP)来表示碳酸钙的沉淀与溶解平衡:K*SP=[Ca2+]sat . [CO32-]sat 其中[Ca2+]sat 和 [CO32—]sat 分别表示碳酸钙在海水中达到饱和时的Ca2+ 和CO32-的浓度 20、营养盐再生“再矿化”:有机物氧化分解最终将氮、磷、碳等主要营养盐重新返回海水之中,称为营养盐再生或再矿化.21、营养盐(08)(生源要素):海水中N、P、Si等元素组成的某种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微量营养盐、生源要素。
22、痕量营养元素:海水中Fe、Mn、Cu、Zn、Mo、Co、B等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很低,但也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称为痕量营养元素23、水体临界深度:是指水体中单位体积24小时内藻类的总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的水层深度,即净生产量等于零的深度24、生物固氮作用(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分子态氮(N2)在海洋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NH3,NH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25、氮的同化(Ammonia assimilation):NH4+或NH3被生物体吸收合成有机氮 化合物,构成生物体一部分的过程;27.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在某些微生物类群的作用下,NH3或NH4+氧化 为NO3-或NO2-的过程; 28. 硝酸盐的还原作用(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被生物摄取的NO3—被还原 为生物体内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29. 氨化(Ammoniafication):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NH3或NH4+ 的过程;30. 反硝化(Denitrification):NO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 化合物(N2或N2O)的过程。
31. 活性硅酸盐(12 16):通常把可通过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