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区别.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756561
  • 上传时间:2018-08-2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5.8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稻田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差异及防治策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均属同翅目飞虱科,均为迁飞性害虫 在稻田中常混合发生,我国对两种飞虱的监测调查方法相同,防治工作中所选择的药剂种类、施药技术大致相当,习惯上统称为稻飞虱然而,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是两种不同种的昆虫两者在为害特点、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抗性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分清两种生物的差异性,对防治药剂的适当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为害特点上的差别:白背飞虱,学名Sogota furcifera Horvath以成虫和若虫群栖稻株叶鞘下部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穗期受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穗变褐色;秕谷多等为害状褐飞虱,学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损失很大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为害位臵相对较高即白背飞虱喜欢在叶鞘下部为害,而褐飞虱在稻株茎基部为害二、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发生规律上的差别:白背飞虱初次虫源由南方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 一年发生4~1l 代不等。

      成虫具趋光性, 趋嫩性, 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为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褐飞虱在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到北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 ,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发生时间要早白背飞虱在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发生较严重,而褐飞虱在抽穗扬花期发生较严重三、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适宜温度上的差别:白背稻虱相对褐飞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在 30 ℃高温或15 ℃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 —90 %为适宜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 %以上, 气温 20 —30 ℃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 —28 ℃最为适宜温度 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尤以高温干旱影响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 秋暖和,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越冬区域上的差别:白背飞虱耐寒力较褐飞虱强,越冬地区范围稍广。

      海南岛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为终年繁殖区褐飞虱终年繁殖区:北纬19 ℃以南的 海南 省南部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 ℃之间,又以北纬12 ℃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五、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抗性发展上的差别:抗药性方面褐飞虱明显高于白背飞虱,白背飞虱目前在我国尚未发现有明显的抗药性 褐飞虱在我国相对抗药性较高,特别是对吡虫啉类药剂较为敏感六、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药剂使用上的差别:(一)白背飞虱的防治药剂:序号有效成分剂 型制剂用药量备 注110% 烯啶虫胺水剂40 -50ml/亩抽穗 后 期避 免 使用2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10ml/亩避免连续使用445% 吡虫啉微乳剂10 -15ml/亩避免连续使用5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 -30g/ 亩540% 氯噻啉水分散粒剂10 -20g/ 亩650% 混灭威乳油30 -40ml/亩780% 敌敌畏乳油100-150ml/亩825% 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 -90g/ 亩920% 异丙威 +5%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 -60g/ 亩102% 吡虫啉 +18% 丁硫克百威乳油80 -100ml/亩(二)褐飞虱的防治药剂:序号有效成分剂 型制剂用药量备 注184% 马拉硫磷乳油80 -100ml/亩严重时避免单独使用250% 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 -15g/ 亩348% 毒死蜱乳油80 -120ml/亩425%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0 -50g/ 亩严重时避免单独使用528% 毒死蜱 +2%乙虫腈悬浮剂120 -150ml/亩(三)白背飞虱与褐飞虱防治药剂:序号有效成分剂 型制剂用药量备 注140% 噻虫啉悬浮剂10 -15ml/亩238% 异丙威 +12%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0 -60g/ 亩褐飞虱严重时加大剂量或混配吡蚜酮。

      360% 吡蚜酮 +20% 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6 -10g/ 亩田间白背飞虱多时需要增加用量或混配其他药剂428% 毒死蜱 +14% 噻虫嗪乳油80 -100ml /亩七、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施药技术上的差别:防治两种稻飞虱均宜在下午5 点以后打药,田间保持有3-5cm 的水层防治白背飞虱喷药时喷头向上,从稻株茎基部向上喷药但在防治褐飞虱时喷头向下,伸入稻株叶鞘部位向茎基部喷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