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109130
  • 上传时间:2017-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4.84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梁衡散文》读后感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 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 ,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 ”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 ”2008 年“六一节” ,北京 101 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好像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 ”师问:“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生答:“知道!” “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 “不知道!”师晕了„„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 ,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应是一样的道理至于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夏感》吧。

      作者视角独特,另辟蹊径,赞美夏天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肥,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醉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阅如!即使有人写写 ,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干燥炎热的风”,“ 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 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 —一种作为艺术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 “手倦抛书午梦长 ”(蔡榷》—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份金的夏季 ”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夏感》中写到“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其实, “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 ,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梁衡:我的阅读经历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经常有人问我,你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我就面有窘色,一时答不上来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这些都强烈地针对现实,不容虚构情节、回避问题,否则写出的文章就没有人看所以,从作家角度来说我的阅读是一种另类阅读,是“撒大网、采花蜜”式的阅读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人人经历过的最普遍的阅读方式,只不过可能我更认真些并且与写作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对学生、记者、公务员和业余写作爱好者可能更合适一些,我就都曾有过这些身份下面是我阅读和写作的简要经历一、关于诗歌的阅读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注意对孩子专门的选读和,差一点的也会教一些俚语儿歌。

      这是一种审美启蒙,情感培养和音乐训练我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除了语文课本里有限的几首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课外阅读最早的读本是《千家诗》 ,后来有各种普及读本《唐诗 100 首》、 《宋诗 100 首》及《唐诗选 》 、 《唐诗三百首》 ,还有以作家分类的选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学时正是“文革”前中国社会相对稳定,重视文化传承的时期,国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古典文化普及读物由最好的文史专家主持编写,价格却十分低廉,如吴唅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 ,几角钱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 ,几分钱一张不要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书、单页,文化含金量却很高,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给青少年“滴灌”着传统文化,培养着文化基因这是我到了后来才回头感知到的说到阅读,我是吃着普及读物的奶水长大的和一般小孩子一样,我最先接触的古典诗人是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中总有一些奇绝的句子和意境(意境这个词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觉得很兴奋,就像读小说读到了武侠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并不懂这是浪漫,只觉得美后来读到白居易《卖炭翁》 、 《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又觉得这个好,是在歌唱中讲故事,也不懂这是叙述的美,现实主义风格总之是在蒙胧中接受美的训练,就像现在幼儿学钢琴,学跳舞后来读元曲,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不说人,不说事,只说景,推出 9 个镜头,就制造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就是王国维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要想后来能够领悟,就要预先播下一些种子,这就是小时候的阅读一说古诗词,人们可能就想到深奥难懂其实古人的好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 ,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因为诗的功能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上争风流的倒是今人学诗、作赋,食古不化,以僻为荣,不美反涩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韵的美后两个都是审美训练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要用到的。

      我们常说,文章美得像诗一样,就是指文章的意境和韵味在所有文字写作中,只有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美感的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濡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地涌流出来现在一般人家节衣缩食给孩子买钢琴,倒不如备一本精选的古诗词因为成人后,一万个孩子也不一定出一个钢琴家,倒是有一千个要写文案,一百个会当作家,而且在成人前每个人都得先当学生,人人都要写作文诗歌阅读对我后来写散文帮助很大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心情无法用具像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借他山之石,以造成一种意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所谓模糊比准确更准确,绘画比摄影更真实建国 60 周年时我发表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是顺着毛泽东自己曾五次提出要骑马走江河的思路,假设他在“文革”前的 1965 年到全国去考察(当时中央已列入计划) ,沿途对一些人事的重新认识是对毛泽东后期错误的反思,是对 “文革”教训的沉痛思考和历史的复盘通篇表现一种反思、悔恨、无奈的惋惜之情有许多地方一言难尽,只有借诗意笔法设想毛泽东在三线与被贬到这里的见面:“未想,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庐山翻脸,北京一别,今日却相会在金沙江畔,在这个 30 年前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少话真不知从何说起。

      明月夜,青灯旁,白头搔更短,往事情却长 ”这里借了有苏东坡词《江城子》与杜甫诗《春望》的意境而写毛再登庐山想起 1959 庐山会议批彭的失误,写道 “现在人去楼空,唯余这些石头房子,门窗紧闭,苔痕满墙,好一种历史的空茫……他沉思片刻口中轻轻吟道:安得依天转斗柄,挽回银河洗旧怨二十年来是与非,重来笔底化新篇在诗意的写景后又代主人拟了一首诗毛本来就是诗人,其胸怀非诗难以表达《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邓小平“文革”中被贬到江西强制劳动 “他每天循环往复地走在这条远离京城的小路上,来时二十分钟,去时还是二十分钟,秋风乍起,衰草连天,田园将芜 ”这里借秋景来营造一个意境,抒写他忧郁的心情都是古诗里的句子回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百年明镜季羡老》中有这样一段:“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是他的学生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他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他有一文专记此事于是,北大这处荷花水景就叫“季荷” 但 2003 年,就是中国大地“非典”流行那一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 301 医院,开始治疗一段时间还回家去住一两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为家了‘留得枯荷听雨声’ ,季荷再也没见到它的主人。

      ”花胜花枯,前后不同的诗意有时文章到了结尾处情绪激昂无以言表,只好用诗了,如《梁思成落户大同》一文的结尾:“我手抚这似古而新的城墙垛口,远眺古城内外,在心中哦吟着这样的句子:大同之城,世界大同哲人之爱,无复西东古城巍巍,朔风阵阵先生安矣!在天之魂 ”这种效果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非诗不能表达我在中学时开始读新诗,断断续续订阅《诗刊》直到工作后多少年新诗给我的影响主要不是审美,而是激情,虽然我后来几乎不写诗,但这种激情一直贯穿到我的散文写作、新闻采写和其他工作中我们这一代人的诗人偶像是贺敬之、郭小川他们的诗我都抄过、背过 《回延安》 、 《雷锋之歌》 、 《向困难进军》 、 《祝酒歌》等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响彻在各种场合他们的诗挟裹着时代的风雷有万钧之力,是那个时代的进行曲,能让人血液沸腾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艺术,而是号角如郭小川的诗句“我要号召你们,凭着一个普通战士的良心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 ”毛泽东说: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 《致青年公民》我都看了,诗并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年……他竟敢说‘我号召!’我暗自好笑,我毛泽东也没有写过‘我号召!’ ”那是一个特定的年代,现在做不到了。

      现在思想多元化,诗歌当不了号角,不能再起动员作用,它又回归到审美,但是小众的孱弱的美那时还出版过一本《朗诵诗选》 ,精选名家诗作,还有《革命烈士诗抄》都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还保存有几本当年抄诗的笔记本,里面有许多抄自书报刊的无名好诗1968 年 12 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先要在农村劳动一年村里没有什么书可读,塞外的数九寒冬四个大学生挤在一盘火炕上念诗,互相回忆过去读过的好诗从北京带去的《朗诵诗选》帮我们度过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