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许渊冲译作的认知诗学研究.doc
4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许渊冲译作的认知诗学研究=“news_bd”> 一、引言 认知诗学是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门新型文学理论随着认知科学在世界各地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其理论已经渗透到其他领域认知科学与文学批评被学者们结合起来,形成认知诗学,是学术研究领域跨学科结合的突出成就认知诗学不是文学对语言学在分析方法上的简单借鉴,而是力图创建新的文学理论体系,因此它不是局部的装饰或者修缮,而是意义更为深刻、内容更为全面,或许影响更为深远的变革,是对以往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认知诗学侧重于从读者的角度考察语境对作品接受的影响,而不是仅仅从作者角度剖析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即使同样考察读者,认知诗学希望深入心智探讨读者是如何理解文本的 认知诗学强调其交际的功能,着眼于它的认知特性,并且认为文本中那些能够引起情感反应的、认知的诗学暗示或线索是可以探究可以考察的认知诗学认为,情感是文本中意义密度的中心因此,根据认知诗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李白的诗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许渊冲的英译本译文,可以比较两种文本在宏观角度和词语选择角度的异同,进而分析在读者阅读译作与原作时引起的认知异同。
二、图形/背景理论简述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 Rubin 提出,他绘制了著名的人脸———花瓶图来表现图形和背景的动态转换Beardslee 和 Wetheimer 扩展了图形/背景理论将其应用到格式塔心理学中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诗学都从各自角度应用了图形/背景理论,丰富了其理论内涵Stockwell 扩展了文学作品中的突显和图形元素,他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图形不仅是前景化的事物,还包括其他视觉元素,例如颜色等这些元素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因此被称为吸引子( attractor) 吸引子最主要的特点是新奇,在文本中吸引子负责不断变换形式,创造吸引力,抓住读者兴趣图形/背景理论认为图形 - 背景分离原则不仅仅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人们观察和感知客观事物时,总会有一部分物体突显于其他物体之上,能够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这些在知觉上突显的事物就是图形; 而不太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那部分环境就属于背景图形—背景随着认知者的认知视角、注意焦点、识解方式、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认知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叙述者的语用修辞、文体风格的变化也会影响读者对图形—背景的区分。
因此,图形/背景的理论可以理解为突出理论,即重点强调某点以期望读者能获取同样认知或者引起共鸣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其许渊冲译文的认知诗学分析 作为一种词语产品,诗歌取自大脑中若干非词语结构甚至在语言出现以前,有些行为就已经出现了有些演化阶段出现在语言之前,但也容许被叫做诗歌的特殊活动出现由于读者有各自的知识、经验、意向和动机,故而采用不同的类型学知识进行投射,因此对文本意义有不同解释因此,结合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之一的图形/背景理论进行诗歌和其译作分析,可以从读者角度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和译作对原文的反应比较分析,以期判断翻译的语言文字结构安排下文即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许渊冲翻译的英语文本 ( 一) 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宏观角度分析整首诗,背景是李白送别孟浩然事件,凸显出的主题是李白与老友孟浩然之间将要分离彼此不舍的珍贵友情,也就是说图形为李白和孟浩然因此,诗的前半部分是记事———即记录了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过程前后,目的是为了渲染诗歌后半部分描写的珍贵友情。
虽然诗作文本只出现了故人两字,即整首诗中出现的主语只有故人,但整首诗的人物有两个———李白和孟浩然,景物描写是对两个人物离别之时的感情流露的烘托勾勒了一幅诗人目送友人行舟远去之景,随舟之渐行渐远,情感涌现,烘托了诗人江边怅惘的心情从词语的角度分析,四句中共出现四个动词,分别为辞、下、尽和见,只有第四个动词是作者李白发出的动作虽然第三句和第四句都有情感的表达,然而诗人最想表达之情由第四个动词强调表现,正是见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表现出诗人看着小船渐渐消失在远方时心中的感伤之情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前三个动词是第四个动词的背景,第四个动词表达的无奈唯有见的感情突显了整首诗的友人相辞的情感 ( 二) 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许渊冲的译文 SEEING MENG HAO - RAN OFF AT YELLOWCRANE 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从句式角度分析许渊冲的英译文本,是由两个完整的句子组成。
第一句的主语是My friend,也就是孟浩然,第二句的主语是His lessening sail,也与孟浩然相关从英语的句法功能中分析,主句主语的图形性即其凸显性应比从句主语的凸显性强两个主语都与孟浩然有关联,也就是说突出了孟浩然而不是李白本身,这与李白的原诗是有一定差别的但是许渊冲译文的第一句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的代词My,从而强调了令一个关键的人物———我从认知的角度看,第一个出现的人物应该会是读者首先关注的,也就是说许渊冲从人物出场的角度安排我的重要性,即诗文是与我相关的事件,从而与李白诗作原文要凸显的对象———我一致第二句的从句开头又出现了I,即诗人本身,也就是说英译文本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主语都是与我相关,从格式上凸显了我这个图形,而其他即是背景 从动词角度分析,两句话包含的动词数不同第一行只有动词而第二行没有第三行和第四行的动词总数要比第一二行多因此,第三四行更能达意而第四行的两个动词的关系也恰好与李白此诗意图相似: 描写发生的事情一致,同时抒情,情溶于景,情景交融 ( 三) 两首诗的对比 客观物体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其存在的状态和周围的事物可以视作该客观物体的背景,并且参照背景的存在区分该客观物体的特征和特性,以期解释和说明该物体,凸显其某种特征特性,与其背景区分开来。
在语篇中,表达意义的语言项与其背景存在某种关联,给读者语言的传达和非语言的传达;译作也应该反映相同的关联,实现与原文相似的突出和呼应,构建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的同一作用体系,反映相近的意义场所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比较原文与译文的突显效果,以判断不同母语的读者分别阅读原文和译文描述的内容后,其认知结果和认知程度是否一致,以确认译文的准确程度 因为汉语和英语语言的不同,读者阅读李白的诗作与阅读许渊冲的英译本仍有差别但两者都以背景———即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的事件为基础,凸显图形———即诗人的离别感情为重点通过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初步分析,两者的图形———即所凸显的部分一致,也就是说,两首诗的突出重点一致 四、结语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认知经历,它是读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注意焦点以创造并在图形与背景之间做出选择并紧跟图形的过程这种认知行为是有选择性的,它并非是一个毫无洞察力的无意识的行为,它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叙述方式和聚焦的变化随时变化而读者就是在建构故事图形的过程中完成对信息的感知、识别和理解。
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许渊冲的英译文,虽然两种语言的差别导致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存在认知上的差异,但是从读者认知的角度分析,两首诗所突出的重点基本一致,尤其在分析诗歌的强调点和句式结构上,两首诗的图形一致因此,文学的认知研究不仅会改变我们对文学的看法,还会改变我们对人类思维的看法在认知科学框架里研究文学语篇可以揭示人类基本认知能力的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