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杨继平、王兴超(山西大学)——道德认同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脱离的中介作用.ppt

22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603954926
  • 上传时间:2025-05-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31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道德认同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杨继平 王兴超,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mail,:,,框架,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呈现,参考文献,问题的提出,根据中国调查网上的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41.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发生校园暴力事件,而且频繁见诸于媒体的校园暴力事件,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攻击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道德推脱的界定,班杜拉,(1986),认为:当用于阻止不道德行为发生的道德自我控制机制通过八个相关的认知机制失效时,个体将产生不道德决策或行为,而这八个相关机制就被称为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这八个推脱机制分别是: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忽视或扭曲结果、非人性化、责,备归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班杜拉还认为,道德推脱可以解释为什么正常人做出了攻击行为而没有明显的内疚和自责根据道德推脱理论,大多数人都建立了个人道德行为标准,这些标准起着自我调节作用,可以引导良好的行为和制止不良行为,而与这些标准相抵触的行为会导致个体的内疚和自责。

      但道德推脱可以使道德自我调节功能有选择地激活和失效当个体违反其内部道德标准时可以通过道德推脱使道德自我调节功能失效,进而摆脱内疚和自责,因此,具有高道德推脱的个体更有可能做出攻击行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已有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理论推导班杜拉等人研究发现,道德推脱会对儿童的攻击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Caprara,等人以及,Hyde,等人的追踪研究的结果也显示,道德推脱会对个体两年后的罪错行为、暴力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道德认同与道德推脱的关系,同时根据道德推脱理论,个体在产生攻击行为之前要经过一个道德推脱的过程,这一推脱过程使得个体在道德上认同自己的攻击行为,使其即使攻击了他人也不会有明显,的内疚和自责但道德认同作为个体的一种道德认知图式,会使得个体的行为与其内在的道德标准高度一致,(Aquino&Reed,2002),因此,道德认同通常会阻止个体道德推脱的发生,(Aquino et al.,2007),,并对道德推脱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Detert,et al.,2008;,杨继平,王兴超等,2010),。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道德认同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认同还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的实证研究证实,道德认同与个体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Aquino&Reed,2002),,而且与移情,(,Detert,et al.,2008),、捐赠等其它形式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地正相关,(Hardy,2006;Pratt,Hunsberger,Pancer,&,Alisat,2003;Sage,Kavussanu,&,Duda,2006),道德认同还与个体的说谎行为,(Aquino,Freeman,Reed,Felps,&Lim,2009),、学术欺骗行为,(Reynolds&,Ceranic,2007),和攻击行为,(,Barriga,Morrison,Liau,&Gibbs,2001),有显著的负相关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此,外,,Detert,等人,(2008),的研究还发现,道德认同会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进而阻止大学生的不道德决策杨继平等人,(2010),的研究也发现,道德认同会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进而对大学生的学术欺骗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明确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在道德认同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作用。

      研究方法,被试,样本一:随机抽取,20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男生,60,人,女生,131,人;城镇,94,人,农村,97,人;文科,133,人,理科,58,人;大一,35,人,大二,36,人,大三,61,人,大四,59,人样本二:随机抽取,48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440,份,有效率为,91.67%,男生,222,人,女生,218,人;城镇,216,人,农村,224,人;文科,161,人,理科,241,人,工科,38,;大一,83,人,大二,178,人,大三,94,人,大四,85,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道德推脱问卷:,采用,Caprara,等人,(2009),编制的道德推脱问卷采用回译策略,确保翻译后的量表忠实于原量表用样本一进行项目分析,,各条目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接下来,在样本二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指数为,2=780.21、df=456、NFI=0.85、NNFI=0.93、CFI=0.93、IFI=0.93、RMSEA=0.062,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研究方法,研究工具,道德认同问卷:,采用,Aquino,和,Reed(2002),编制的道德认同问卷。

      问卷共,12,个条目,分为内在化和符号化两个维度,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攻击行为问卷:,采用,Buss,和,Perry(1992),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共,29,个条目,包括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子维度,.,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九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0,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所有数据在,SPSS11.5,和,LiserL8.70,上进行录入及相关的处理和分析结果呈现,研,究结果,根据先前的理论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技术,探讨道德认同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如图,1),敌 意,道德认同,道德推脱,0.74*,-0.34*,图,1,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模型,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 怒,0.60*,0.55*,0.51*,-0.15*,-0.05,-0.08,-0.01,注:*,p,0.05,,*,p,0.01,,*,p,0.001,结果呈现,研究结果,从图,1,可知,道德推脱对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和敌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74,、,0.60,、,0.55,、,0.51,;此外,道德认同对道德推脱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34,,道德认同还对敌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道德认同并未对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愤怒,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结果呈现,研究结果,这也就是说,道德推脱在道德认同与身体攻击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其效应值为,-0.25,;道德推脱在道德认同与语言攻击之间也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其效应值为,-0.20,;道德推脱在道德认同与愤怒之间也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其效应值为,-0.19,而道德推脱在道德认同与敌意之间为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0.17,,但这一中介效应值可以占到总效应值,(-0.32),的,53.13%,结果呈现,研究结论,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道德认同对道德推脱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和敌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道德推脱在道德认同与身体攻击、道德认同与语言攻击、道德认同与愤怒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道德推脱在道德认同与敌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参考文献,王兴超,杨继平,.(2010).,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2),177179.,杨继平,王兴超,高玲,.(2010).,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心理科学进展,18(4),671678.,杨继平,王兴超,陆丽君,张力维,.(2010).,道德推脱与大学生学术欺骗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6(4),374380.,Aquino,K.,Freeman,D.,Reed,A.,Felps,W.,&Lim,V.(2009).Testing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moral behavior: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situations and moral identity centr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7(1),123141.,Aquino,K.,&Reed,A.(2002).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3(6),14231440.,Aquino,K.,Reed,A.,Thau,S.,&Freeman,D.(2007).A grotesque and dark beauty:How moral identity and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fluenc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to wa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3(3),385392.,Bandura,A.(1990).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In W.Reich(ed.),Origins of terrorism:Psychologies,ideologies,states of min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1191.,Bandura,A.,Barbaranelli,C.,Caprara,G.V.,&,Pastorelli,C.(1996a).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1(2),364374.,参考文献,Bandura,A.,Barbaranelli,C.,Caprara,G.V.,&,Pastorelli,C.(1996b).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Child Development,67(3),12061222.,Bandura,A.(1999).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uation of inhumanitie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3(3),193209.,Barriga,A.Q.,Morrison,E.M.,Liau,A.K.,&Gibbs,J.C.(2001).Moral cognition:Explain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antisocial behavior.Merrill-Palmer Quarterly,47(4),532562.,Barsky,A.J.,Islam,G.,&,Zyphur,M.J.(2006).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on unethical work behavior.,Ibmec,Working Paper,wpe14.Retrieved July 3,2009,from http:/,www.ibmecsp.edu.br/pesquisa/download.php?recid,=3071,Buss,A.H.,&Perry,M.(199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