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doc
4页名句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深秋的傍晚,西下的夕阳映红了晚霞,一只孤鹜正向南方飞去;遥远的天际,清澈的秋水接近天边,相互交融为美丽的一线这幅来自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景图,宁静中蕴含生机,动态中流露安谧,将自然的和谐勾画得如在眼前 清代诗人尚?有诗云:“自到江湖来,外人咨不休倘非子安序,此阁成荒陬!”因为王勃,使一座阁楼千年不朽,也因为一座阁楼,让不得志的文人发了一回对命运的感慨不知是滕王阁成就了王勃,还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阁,总之,得之于生命血墨而成的《滕王阁序》 ,写出了气象万千、如梦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写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达和雄浑豪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永远灿烂!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灿烂应从多个角度去涵泳体味: 1.色彩对比鲜明, 画面呈现立体 近景落霞是绚丽的、多重的,孤鹜是清淡的、单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鹜是自下而上的,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对照,相映成趣背景远景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地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 2.点线面结合,极富层次性 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3.视野开阔,意境雄浑 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 “落霞” ,视角由上而下, “孤鹜” ,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广阔的天空、 “落霞” “孤鹜”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广袤而又深远的画面,意境雄浑,表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气度 4.动静搭配,以动衬静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上句写动,霞、鹜“齐飞” ;下句写静,水、天“一色” ,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对举,画面鲜活和谐,美不胜收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王勃虽然年轻,但颇有才气,然而怀才不遇,辗转漂泊,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与“落霞”齐飞的那只“孤鹜” ,与其说是一只孤鹜,不如说是王勃自身的写照,孤鹜寄寓了王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而从“落霞”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那种人生感慨 “落霞” “孤鹜” 齐飞也蕴含着天地间生机的涌动鲜活、广袤而又深远的画面也写出了王勃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登楼作赋,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浓,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极八方,思接千里,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绪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
如果王勃没有怡然明净的心灵,又如何写出这天然和谐的景色呢? 绚丽壮阔的深秋江天图中既寄寓着作者怀才不遇,辗转漂泊的孤独感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感慨,又寄寓着作者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以及登高望远的愉悦欢畅、乐观旷达的意蕴情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引人遐思,充满想象 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 “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哪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 ,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渺渺,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7.炼字炼词,使用精工 通过“换字”比较的方法,领会其字词使用的精工例如将此句中“落霞”换成“晚霞” ,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很明显, “落”具有飞动之感,写出了霞的气势再看,有人说“孤鹜”为什么不是“群鹜”呢?“群鹜”意境有什么不同?我们读《滕王阁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应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个高潮,登临形胜,躬逢盛饯,自然心境愉悦,激情满怀。
然而王勃毕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千里眺望之时,自然驰骋想象, “望长安于日下” ,于是想到了“关山难越” “无路请缨” ,难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绪急转直下, “兴尽悲来” ,直至“穷且益坚” ,慰勉自己所以,着一“孤”字是切合作者这种心境的,流露出了王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并表现了自我悲伤的情怀 8.对仗工整,堪称一绝 不仅上下句对仗工整,而且句内亦含对仗 “落霞”对“孤鹜” , “秋水”对“长天” ,都是偏正结构除了句法的对偶,音韵上也平仄相对,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 ,下句为“平仄平平平仄仄” ,音律铿锵,抑扬顿挫,富于乐感,极具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