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策略研究.doc
9页准穴定针法”——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策略研究【内容摘要】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指导方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数学练习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数学练习指导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知识结构、学习需要、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从找准“穴位”、有效“定针”等两个方面进行“准穴定针法”的练习指导的策略研究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反思能力关键词】 准穴定针法 小学数学 练习指导 策略 一、研究起缘 高效的数学课堂一直是我们追寻的目标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有效指导,是追求高效数学课堂的一个方面然而,数学练习指导中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练习指导低效甚至无效以下是笔者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指导进行“把脉问诊”,总结出主要存在的几个症状: 症状一:教师练习指导预设不足,学生一错再错 在平时的讲解练习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赶时间,想把练习都讲完,因此讲解时只是把方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很多孩子会依样画葫芦抄下老师的标准答案,可是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其题意这样的练习指导目的不清晰,练习的指导仅仅是简单重复而已。
指导后的结果是:这次错了,下次还是错 症状二:教师练习指导分析较浅,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在练习指导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对学生的存在困惑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就进行了练习指导结果学生听完之后,能按照老师的订正了,实际上就是记下了老师的正确答案而已 症状三:教师练习指导方法单一,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很宽泛,很多知识并不是来自课堂,就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多样化的在练习指导中,我们的老师对习题的设计意图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不深入,指导解题方法比较单一,对习题的拓展不够,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不够 二、研究方法的由来 《黄帝内经》指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是人的神经在身体表面的印记,也是身上疾病的体现,还是对症治病的重要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数学知识的穴位不也正是如此么,找准数学知识的认知生长点,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就需要在这样的建构中完成的;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就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的认知起点;自然就可以找到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只要找准“穴位”,有效“定针”,很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学习明显更为有效可见只要找准学生认知存在的盲点、空白点,了解学生需要,有的放矢,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因而受它启发,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这些思考: 1. 找到学生知识的盲点,找准“穴位”,真正体现学习人人所需要的数学 2. 准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找准知识增长点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把好脉”,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做好过渡 3. 挖掘教材或者习题的关键点,指导时能切中要害,为学生学习数学“下好针”,学习才更高效 三、研究策略 笔者在数学课堂练习指导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找准穴位”和“有效下针”两个角度来整理: 策略一:找准“穴位”,把握“症结” 在练习指导中要先善于找到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盲点、困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发展点,有利于练习的有效指导以下主要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1. 找准教材知识结构的“穴位” 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比较系统每个学段有各自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对学生的指导目标也更明确如:关于第一学段统计教学,教材在编排上就是一个循序上进,任务各有所不同内容学习目标第一册《我们的校园》统计校园里各种活动项目的人数,认识象形统计图,并结合统计图解决问题第二册《统计》认识统计表和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经历分类整理和随机整理两种整理数学的过程,利用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三册《统计》用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来统计数据,并利用统计图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第四册《统计》用一格表示5的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生活中的数据,认识较复杂对比式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或者统计表解答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第五册《可能性》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初步感受,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第六册《统计》学习了用折线表示一个基数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利用统计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对教材的编排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把握每节课的教学指导的重点、难点,那么教学中就不会出现简单重复学习的现状,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 找准学生已有经验的“穴位” 走进一些课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是为了完成辛苦备的教案,只好让把学生看成什么都不懂的原因就是老师课前预设的学习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吻合 【案例片段】在一次教研课时,有位老师上的是表内乘法(二)的第一课时《7的乘法口诀》老师先让学生复习了2~6的口诀然后出示课件图:○ ○ ○ ○ ○ ○ ○ 让学生说说这里有几个?能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说出了1个7,可以表示:1×7=7 口诀:一七得七○ ○ ○ ○ ○ ○ ○ 接着又出示一组,这个时候共有几个?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得到了2个7,可以表示:2×7=14 口诀:二七十四…… 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7的乘法口诀。
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单一,学生反映出来不愿意参与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却还是墨守成规,非得让学生从第一步开始,一步一步走,显然这样的课堂学习的指导是低效的不妨我们课前可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关于7的乘法口诀的知识?(2)有多少学生已经知道这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3)鉴于这些基础老师该教一些什么?怎么教? 可见,在学习指导中,老师如果能找准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这个“穴位”,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下针”,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学习的效率 3. 找准学生认知水平的“穴位” 【案例1】:(如右图)教过低段的老师都会发现,这道题每次都有很多孩子做错而且还是一错再错 错误:下半场2队得几分? 45-43=2(分)看到这样的错误,我们都会认为是孩子审题不认真,粗心,所以先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第一次指导: 引导孩子仔细看图,找到上半场的2队得分是( )分,下半场结束时2队得分是( )分然后再来求下半场的得分 发现学生硬邦邦的被教会了:67-43=24(分) 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在专项知识测查特意放进了这道练习,数字都没改,结果还是有很多人错。
45-43=2(分) 第二次指导: 除了上次的引导学生仔细看题、读题之外,补充了一个问题: 下半场1队得几分? 了解了其他班级的学生情况,也是这样,而且有老师说,这道题以前她教的时候也发现这样的错误为什么每年都有学生这样的错,而且每个班都是这样的问题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应该不是几个学生上课不听,粗心读题的问题,应该是我没有找到孩子解决这道题的“穴位”,而在那里“下针”,这样的“针”自然没什么效果 为了“对穴下针”,我对本题知识点进行了剖析,并真正衡量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道题的知识点有这样几个: ①数学知识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交换场地②生活经验的知识点:篮球比赛的规则作为一场篮球比赛,都分为上半场比赛、中场休息、下半场比赛;而且中间要进行交换场地,那么两边的计分也得随着场地变化,顺序也得进行变化于是我结合题目给孩子讲了关于篮球比赛的一些规则,并进行了模拟,让学生对这些规则有一个比较熟悉的了解再来做这道题的时候,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审题了讲评之后在单元测试中,这道题就没有人再弄错了 可见数学习题的指导,关键要找到孩子知识水平的“穴位”,再扎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找准学生思维碰撞的“穴位” 在一次课中,有位老师上了《口算乘法》,这位老师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针对学生易错的题,特别设计了几组对比练习 如: 140×5= 15×6= 160×4= 15×40= 16×5= 140×6= 我们经常认为,数学计算是练出来的,认为学生的运算错误是由于练得不够多造成的但这种题海战术不能深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多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自己探索两道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才能真正让学生懂得融会贯通,而不是生搬硬套 如: 15×6=( )表示:个位相乘5×6=30,十位上的1和6相乘就是6个10,所以是90. 16×5=( )表示:个位相乘6×5=30 和15×6的个位相乘一样 十位上的1和5相乘只有5个10,比15×6少了1个10,所以是80 因为5×6=6×5,而两者相差的是10×6和10×5,所以相差一个10 这样的对比练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正确率,也使新授知识变得更易于掌握 策略二:“下针”稳、准、精,治疗“症结”在练习指导中要进行教学剖析、弄清问题、才能改善教学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稳”——要问因,下有用的针案例一: 如上图中:在教了正方形面积以后,如右图的错误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不理解题意,因为这里是桌布,不是直接求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数学思维比较弱的孩子不善于转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学生审题不清,把求的问题面积和周长概念混淆了,这是审题习惯的问题,不是不会做针对第一种问题,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理解;针对第二种老师重在学生审题方法的指导,如图圈出关键字“边长、周长、面积”在练习指导中老师要善于分析出原因,找到学生学习的“穴位”,下有用的针 2.“准”——要找准,下有效的针 如:在等差数列的和,学生都会做的,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求出项数这一直是历年来这种练习指导中的难点可以把它和这种题型一起进行思考:1、4、7、10、……( )这列数中,901这个数排在第几个?其实求的就是项数项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也比较抽象但是对于植树问题里棵树、段数、每段的距离等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可以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费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求项数和植树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练习指导如下图: 像这样老师在教学中要找准学生的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找准学生的学习“穴位”下针才有效 3. “精”——要深入,下高效的针 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没有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的,但指导不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指导也是低效的练习的指导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文化的渗透,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都需要有效指导 如: 在教学了三角形分类后,可以在指导学生画三角形的练习中进行感悟和提高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三角形,下面要组织1分钟画直角三角形比赛 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①:规规矩矩的一条边一条边,一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画这是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方法 生②:三角尺上印下来,显然也比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