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十九首》比兴手法的运用.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古诗十九首》比兴手法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古诗十九首》比兴手法的运用 :张娟 来源:《博览群书·教导》2022年第03期 比兴是《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对于比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根据这一解释,所谓比,就是比喻,对比;所谓兴,就是诗人写诗时浮想联翩,触景生情,在诗的开头先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所说的正文比兴能通过概括事物的描写,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使抽象的思想感情概括化,形象化因此是历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古诗十九首》很好地吸收继承了这一方法,并且将比兴运用得恰当、自然,如风行水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十九首诗的兴通常和比融合,形成兴而比的特征,共同承受对于诗的作用诗中或感时而兴比,如“琳琳岁暮云,蝼蛄夕鸣悲”,“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上诗都以“冬”入诗,表现的不仅是季节的冬,而且是情感的冬,冬天的萧索,寒冷也像秋那样使人感到落莫,凄凉;或感物而兴比,如“青青陌上柏,磊磊涧中石”“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都是很好的例子。
第一首诗人以柏、石起兴,是把它们作为长存者的象征,反喻人不如物,以致有下文“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其次首,孤竹虽是细弱的植物,但能结根泰山,也就有了坚实的靠山,可以很好的成长而“兔丝” “女萝”那么均为依附植物生长而不能为他物所依附的,这里以兔丝自比,以女萝比丈夫,意思是自己虽已结婚,但新婚远别,依旧是孤独而无依靠这两句以孤竹附泰山起头,反衬了女子新婚与丈夫分别后的孤独与无助 单纯的比喻在《古诗十九首》中较为普遍,从形式上看,有以词为比,或明喻“若飚尘”“如玉”“如朝露”,或暗喻“策高足”;有的以全篇为比,即以神话传闻入诗的《迢迢牵牛星》,诗人在想象中以织女表现了人间思妇的情怀;但对比突出的还是以句为喻,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芒”“思为双飞雁,衔泥巢君屋”这些比喻使诗人内心的深厚感情概括化,便于读者把握和体会 我们知道,比兴是《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诗经》中大量运用了比兴,但《诗经》中用来起兴的景物与下文很少有意义上的联系,兴句仅仅作为发端朱熹曾说“《诗》之兴全无巴鼻”,而十九首那么不同,它不仅兼有暗比,象征的作用。
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诗一开头就为我们开展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河畔草青青,园中柳郁郁,鲜明是一种春光洋溢的景象,而春天又是欢娱的季节,这对空阁落莫的少妇来说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这里春的繁茂更反衬了少妇的落莫和孤独,可见这里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是精细相关,完全融合的再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前八句以“秋夜之景”起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这与下文诗人悲凉惆怅的情感混为有机的整体,达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十九首的用兴就是这样的传神自然,与下文的连接更是过接无痕,天衣无缝 同其他艺术手法、技巧一样,比兴两法也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中比、兴要用得多,用得好,需要对生活有广泛而深刻的体验,譬如古代民歌中的比兴两法就运用得分外别致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