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土壤全n有效n测定.ppt

97页
  • 卖家[上传人]:tia****nde
  • 文档编号:116619939
  • 上传时间:2019-11-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32MB
  • / 9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土壤全氮的测定 本章要点: 1、了解土壤中氮素的存在形态及含量 2、熟悉开氏法测定全氮的两大步骤 3、掌握开氏法测定土壤全氮的原理 4、熟悉开氏反应及其特点 5、掌握蒸馏法测定氨的原理及条件 土壤全氮的测定 存在形态及含量 1、形态: 有机态N:占90%以上,如蛋白质、氨基酸、 氨基糖、腐殖质等 无机态N:占1-5%,主要有NH4-N、NO3-N、 NO2-N(少量) 2、含量: (1)我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N含量不高,切变幅 很大,其范围大约在0.03-0.5%其中: 东北黑土 0.15 - 0.5% 华北地区 0.05 - 0.08% 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 0.03 - 0.1% 有机质含量很低的砂土  0.03% 一般自然土壤明显高于耕作土壤 (2)华北地区土壤全N的分级指标大致是: 土壤全N水平 低 中 高 土壤全N %  0.05 0.05-0.08  0.08 测定方法评述 一、干烧法: (杜马法、杜氏法) 1831年,瑞典人杜马(Dumas)创立的干烧法 基本原理:样品在CO2气流中燃烧(600C),以 Cu+CuO作催化剂,使所有的N都转变成N2,气 流通过碱液(浓KOH、NaOH)除去CO2后,测 定N2的体积,计算样品全N含量。

      Cu+CuO NaOH除去CO2 土 + CO2 N2 N2 ,600C 经典的杜马法结果准确,回收率高,但仪器装置及 操作复杂、费时,在土壤N素分析中很少采用 二、 湿烧法: (开氏法) 1883年,丹麦人开道尔(J.Kjeldahl)创立 由于仪器设备简单易得,操作也简便,准确度较高, 因此为一般实验室所采用 目前已有多种半自动及自动定N仪 开氏法测定土壤全N(半微量法) 一 、原理: 含N有机物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浓H2SO4高温共煮, 使有机N转化成NH4-N((NH4)2SO4),然后在碱 性溶液中蒸馏出NH3,用H3BO3吸收,再用标准酸 溶液直接滴定H3BO3吸收的NH3,根据酸的用量来 计算N含量 测定步骤: 催化剂+浓H2SO4 OH- H3BO3 有机N NH4+ NH3 NH4+ + H2BO3- (+无机N)   H+ H3BO3 | 样品的消煮 | 消煮液中NH4+的定量(蒸馏) | 二、测定条件: (一)样品的消煮: 1、开氏反应及其特点: 开氏反应:样品用浓H2SO4高温消煮时,各种含N 有机化合物经过复杂的高温分解而转化为NH4-N 的反应。

      开氏法:凡是用开氏反应消煮的定N方法都叫开氏 法,不论采用何种加速剂、仪器及如何定量 在开氏反应中,有机C被浓H2SO4氧化成CO2而 逸失,即: C + 2 H2SO4(浓)= CO2 + SO2 + 2 H2O 对N而言: 有机N + H2SO4(浓) NH4+  开氏反应的特点: (1) 浓H2SO4是中强氧化剂,单靠它不能很快完 成各类含N有机物的开氏反应,因此需要加入加 速剂,以缩短消煮时间 (2) 开氏反应的氧化还原电位范围较窄,既须把 有机C氧化成CO2,又须防止把NH4+氧化成NO3-, 因此使用氧化剂要特别注意 (3) 高温消煮能促进有机质分解,但温度过高则 会引起NH4+盐热分解,所以温度不能超过410C 2、消煮时的反应条件: (1) 加速剂: I、增温剂:K2SO4或无水Na2SO4 作用:提高消煮溶液的沸点,加速高温分解过程 消煮温度要求控制在360-410C,一般用加盐量 的多少来控制消煮液温度的高低,按每毫升浓 H2SO4中含0.3-0.8g盐 II、催化剂: Hg、HgO、CuSO4、Se等,其中以Hg、Se催化 效率较高,而Cu次之,但使用安全,不易引起 N素损失。

      现多采用Cu-Se混合使用 Hg的催化效率虽高,但有毒,而且Hg在测定过程 中与NH4+生成配合物,在以后加碱蒸馏时也不能 释放出来,使测值偏低 HgO + (NH4)2SO4 = Hg SO4 + H2O 因此,必须在蒸馏前再加还原剂(如Na2S2O3或 Na2S)处理,使Hg出来 Hg SO4+Na2S2O3+H2O = HgS+Na2SO4+(NH4)2SO4 这就造成操作上的复杂化,所以现在一般不用Hg 作催化剂 NH3 NH3 NH3 NH3 Se的催化效率也高,也有毒,但如掌握不好,用量 过多,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均易导致N素损失 4NH4+ + 3SeO32- + 2H+ = 2N2 + 3Se + 9H2O 如果用量不多或与Cu按比例混合使用,也可达到较 好效果 Se能使有机C很快氧化成CO2,但不能加速有机N NH4-N,虽然能使消煮液很快变清亮,但有机N并未 转化完全,所以后煮时间较长 催化过程: Se + 2 H2SO4  H2SeO3 + 2 SO2 + H2O H2SeO3  SeO2 + H2O SeO2 + C  Se + CO2 CuSO4催化效率不如前两者,但毒性小,使用完全, 不易引起N素损失。

      催化过程为: 4CuSO4+3C+2H2SO42Cu2SO4+4SO2+3CO2+2H2O Cu2SO4+2H2SO42CuSO4+SO2+2H2O 即:当土壤有机质分解完毕,C被完全氧化后,消煮 液呈现清澈的兰绿色,冷却后为无色(CuSO4·5H2O 脱水),因此CuSO4不仅起催化作用,也起指示作用 现在普遍采用Cu-Se与盐按比例配成的加速剂,它 既起到缩短消煮时间,又能防止N素损失的作用 加速剂的比例为: 组成 K2SO4(或无水Na2SO4) :CuSO4·5H2O :Se粉 重量比 100 : 10 : 1 按比例混合,研细后使用 III、氧化剂: 有HClO4、KMnO4、K2Cr2O7、H2O2等,其中以 HClO4较好,但氧还电位太高,作用很激烈,加 入量稍多,极易使N素损失,使结果偏低 K2Cr2O7、KMnO4在消煮时易暴溅,控制不好也 易引起N素损失H2O2较安全,但也要控制量(作 植株分析用) 总之,使用上述氧化剂都必须特别小心 在H2SO4-HClO4消煮中,如果对测定的要求不太 高时,可在同一试液中测N、P,但要求精度高时 不宜作N、P联合测定。

      因为二者矛盾在于:为了完全回收P,HClO4用量 应多些;而为了完全回收N,则要求HClO4用量少 些,所以联合测定时只好折中处理,使回收率达到 95%即可 (2)H2SO4用量: 加入浓H2SO4的量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类型、含量以 及加盐量的多少等因素 一般是0.5-1.5g(含N约1mg时)加5ml浓H2SO4 加酸的同时要做空白测定,以消除试剂误差 (3)加热温度与时间: 加热温度在360-410C,才能使土壤有机N化合物 分解完全,也不引起N的损失 对温度的控制:自动控温器或消煮管中H2SO4蒸汽 冷凝回流的高度 加热时间:控制适当的加热时间可以保证土样中的 有机N全部转化为NH4-N,又不致因时间过长而引 起N素损失 据全N标准化研究指出:(对半微量开氏法的要求) 当消煮液和土粒全部变为灰白并略带绿色后,再消 煮一小时,这1hr叫后煮,其作用是促使土壤中复 杂的有机N化合物分解完全,全部转化为NH4-N 后煮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加速剂 的种类和用量 根据研究结果看,在360-410C消煮80-90min,即 可得到稳定的测值 3、消煮方式: 铝块消煮器、远红外消煮器、封管消煮器…… 4、注意: (1)在开氏反应中,有少量含杂环N、N-N键、 N-O键等有机化合物(如偶N硝基、肼、腙…)不 能完全分解,但它们在土壤中含量很少,所以开氏 N中不包括在内。

      (2)开氏反应也不包括全部NO3-N、NO2-N 因为NO3-N在消煮过程中不会完全还原为NH4+,而 且易挥发,一般土壤中含量不超过全N量的1%,所 以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某些土壤NO3-N含量较多或对全N量要求准确度 较高时,则需采用改进法,如水杨酸法,即先用水杨 酸和浓H2SO4处理土样,NO3-N与水杨酸反应,生成 硝基化合物,然后再用Na2S2O3或Zn粉把硝基化合物 还原为氨基酸,又经H2SO4消煮,转化成NH4+或者 用KMnO4-Fe粉法把NO3-N变成NH4+ (3)晶格固定态NH4+,即NH4+被固定在矿物晶格 中,一般不能被水、盐溶液所提取,因此也不包括 在开氏N中 若要包括在内,则需用HF-H2SO4处理 (二)消煮液中NH4+的测定: 1、原理: 一般用加碱蒸馏的方法从消煮液中分离出NH4+, 用滴定法(或电位滴定法)测NH4+,也有用扩 散法、比色法、氨电极法 蒸馏法: 消煮液加碱(NaOH)碱化,使NH4+NH3,逸 出的NH3可用: (1)标准酸吸收,再用标准碱滴定多余的酸,根 据净用酸量计算NH4+的量现在用的很少) (2)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用H3BO3溶液吸收NH3, 然后用标准酸滴定吸收的NH3。

      NH4+ + OH- = NH3 + H2O NH3 + H3BO3 = NH4+ + H2BO3- H+ + H2BO3- = H3BO3 蒸馏装置图 H3BO3中加入混合指示剂溴甲酚绿-甲基红,指示 剂的变色范围pH4.2-4.9,酸性时红色,碱性时兰 绿色 用H3BO3吸收前,把此混合液调到pH4.5,为紫红 色(此时正好是滴定终点) 紫红色的H3BO3液收集蒸馏出的NH3后,pH升到8.6, 为兰绿色,再用标准酸滴定溶液至紫红色(pH4.5), 此时消耗的酸量即为NH3的量 2、测定NH4+的条件: (1)H3BO3的用量: H3BO3是一元弱酸,在溶液中呈弱酸性,pKa=9.2, 吸收NH3后溶液的pH是8.6,即H3BO3(加指示剂 调节pH后的)吸收NH3后pH由4.5上升到8.6,溶液 已呈碱性,不能再吸收NH3了 1% H3BO3 约等于0.16 mol/L 1ml 1% H3BO3吸收的NH3量: 0.16  20%  14 = 0.45 mg N 1ml 2% H3BO3吸收的NH3量: 0.16  20%  14  2 = 0.90 mg N 在半微量开氏法蒸馏中,一般是1 mg N,用5ml 2% H3BO3吸收NH3足够了。

      与用酸吸收比较,用H3BO3吸收NH3有以下几个优点: A、仅用一种标准酸溶液即可测出NH3含量,准确度高; B、H3BO3用量不必准确,只要足够即可,而标准酸的 用量要求准确; C、蒸馏时不怕倒吸,如倒吸可再加H3BO3,然后继续 蒸馏; D、H3BO3液中加入指示剂,可检查接受瓶是否干净、 蒸馏瓶中的碱是否足够 (2)NaOH的用量: 以保证NH4+全部蒸出为原则,主要是根据加入浓 H2SO4的量来计算的 浓H2SO4加入5mL,40%NaOH用量: 36mol/L(1/2H2SO4)  5ml = 10mol/L(NaOH)  V V = 18mL 实验中一般加20mL 10mol/LNaOH 如何判断加碱量是否合适,可以根据加碱后的几种 现象来判断: 溶液变混浊,有蓝色絮状沉淀(Cu(OH)2生成); 溶液变为棕褐色混浊,Cu(OH)2CuO; 接收瓶中H3BO3液由紫红色蓝色 以上说明加碱适量 *加碱后,蒸馏开始,蒸馏瓶内溶液为蓝色,不变混 浊,也不变棕褐色(因为生成[Cu(OH)4]2-不沉淀出 来),此时要看接收瓶内溶液的变化,若变蓝,说 明碱够,若不变蓝,则可能是加碱不足或其它原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