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忆读书阅读理解练习语文版.doc
17页第一单元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忆 读 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决定咬了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理解“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的九个字共分为三个小分句,这三个小分句能否颠倒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夏天的一个吉日,叔父离家外出一周行前他对我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好好编一期周报天哪!我实在不想干这类事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报纸的编辑,最近被情人抛弃一天晚上,一位朋友在这个可怜人的床上,发现一张便条,上面写道,他再也不能忍受这种生活,只有去跳贝尔河自杀这位朋友急忙跑去,看见希金斯正涉水返回岸边他决定不投河了一连几天,镇里人对这事议论纷纷,而希金斯却未觉察到我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便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关于这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用折刀刻在木制活字版的下方——其中有一幅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涉水过河,一手提灯笼,一手拿一根手杖,试探水的深度我认为这事非常滑稽可笑, 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由于我对这种做法感到满意,便到处寻找能够制胜的对象我想,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看到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把这篇文章发表了,标题带有讽刺意味:“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文章………… 这一期《汉尼巴尔周报》大大畅销,因为在这以前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新鲜事儿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午前,希金斯背着双管猎枪来访。
当他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天晚上,他辞去工作,永远离开了这个小镇那位裁缝来时,带着熨斗和剪刀;可是,他也看不起我,当晚动身到南方去了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10.请用“‖”把第一段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11.选文中有两处用了破折号,请说说它们的作用 12.“因为在这以前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新鲜事儿”一句中“这样的新鲜事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13.这一期的《汉尼巴尔周报》大大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14、叔父回来以后,为什么非常生气?后来又为什么变得温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画线句“他也看不起我”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
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violin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
虽然音色不比violin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