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 第十一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插图版.ppt
44页第十一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社会秩序就是指社会运行的协调性 •广义的社会秩序就是指社会有机体或宏观社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其内部各个方面或各个子系统相对平衡、稳定和协调的状态 •狭义的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有序状态,也就是说社 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遵从和维护共同的社会规范,保持相对稳定 的社会关系,进行正常有序的社会活动 •社会张力,就是指社会系统在运行和变迁过程中由于结构失调或 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冲动力 量 •第一节 集体行为的内涵 •第二节 社会运动 •第三节 集体行为的控制第一节 集体行为的内涵•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 • 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 三、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 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研究发展 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现,转轨时期是社会易产生动乱 ,集体行为增多的不稳定时期 • 集体行为由英文 collective behavior 翻译而来, 我国有 的学者也译作“聚合行为”、“集合行为”、“集群行为 ”、“群动”等,基本的含义是指某种无组织、无计划、 一哄而起、临时性、面对面的群众的乌合行为。
• 赖特(Donald Light)与凯勒(Suzanne Keller) • 刘易斯·科塞(Lewis A. Coser) • 戴维·波普诺与尹恩·罗伯逊赖特(Donald Light)与凯勒( Suzanne Keller)• 赖特(Donald Light)与凯勒(Suzanne Keller)认为:“所谓集体行为,系指一大 群人以匿名方式从事不同寻常的活动这 种行为不同于惯常行为,惯常行为是指日 常生活中所进行的遵守原有规范和模式的 行为”赖 特刘易斯·科塞(Lewis A. Coser)• 刘易斯·科塞(Lewis A. Coser)认为:“它是 指聚众者的活动,这些聚众者是由那些通过直接 接触彼此有行为影响的人构成的,不应包括那部 分不进行面对面接触而只是间接地通过电视、电 影、广告等动因彼此影响的人集体行为有两个 明显特征:第一,它是在现场临时凑集起来的一 群人,这群人缺乏持久的结构,没有固定群体的 那种可预料性第二,集体行为看上去常常是奇 特的或反常的”戴维·波普诺与尹恩·罗伯逊• 戴维·波普诺则认为:“集体行为是指那 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 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 行为”。
• 尹恩·罗伯逊认为,“集体行为是指大批 人相对的自发的和无结构的思维、情感和 行为的方式”集体行为的构成要素 • (1)无组织结构,即是自发的、无组织的、 无计划的、不可预料的行为 • (2)无规范或不受规范约束的行为,即违反 常规的、反常奇特的行为 • (3)众多人共同的行为,即受到相互感染、 影响、受到鼓舞的许多人的一致行为 • (4)不能持久,即行为周期较短暂 • 集体行为是指许多人共同发生的,但却是无组 织的、不受规范约束的行为 • 集体行为的主体是准群体,它是一种准群体的 行为方式 集体行为的种类 • 1、按集体行为的性质分 • 2、从集体行为的组织结构的程度来分陇南群体事件基诺族的宗教行为 1、按集体行为的性质分• (1)政治性集体行为• (2)经济性集体行为• (3)社会性集体行为• (4)文化性集体行为• (5)自然性集体行为哪一种 ??• 政治性集体行为——是由于各种原因引发 的最终指向政府的或涉及政治原则的一种 集体行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大字报、造 反、游行、示威、集会、罢课、罢工、动 乱、骚乱、暴乱等其中,动乱指一种非 暴力的、破坏社会秩序和规范、影响范围 较广的极端行为。
骚乱,指暴力的、破坏 性的、但没有明确目标的一种极端行动 暴乱,指使用暴力的、感情极其冲动的一 种极端行动游行美国罢工• 经济性集体行为——是由经济利益受到 损害而引起的一种集体行为主要的形 式有现金挤兑、股票抛售、抢购风潮、 哄抢农资物品、抬会(民间集资)、消极 怠工、罢工、罢市等抛售股票西安龙湖房产的抢购风潮• 社会性集体行为——是由某些社会热点 、重大事件引起的集体行为主要形式 有时尚(fashions)、传闻、谣言(rumor) 、大众恐慌(crowds panics)、迷信活动 等2008秋季时装 发布会二观爷神车招揽 顾客• 文化性集体行为——指由于文化活动没 有组织好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群体性混乱 事件主要的形式有歌迷、舞迷、球迷 哄闹,大型灯会、庙会等无序事件球迷起哄北京庙会• 自然性集体行为 ——指由不可抗拒的 突发性事件或突发性灾难引起的群体 的无序活动如我国常见的由地震、 水灾、火灾、恶性交通事故等引发的 群众性的惊慌中国水灾引起的 恐慌印尼地震引起的 恐慌2、从集体行为的组织结构的程度来分• 第一等级,无组织,最松散,无接触如传闻、 谣言,行为的承担者是大众、公众 • 第二等级,无组织,较松散,有接触。
如自发的 游行、集会、罢工、罢课、骚乱、暴乱等,行为 的承担者主要是群众 • 第三等级,有组织,较紧密,有接触如有组织 的游行、示威、罢工、集会等行为的承担者主 要是正式组织中的成员第三等级在性质上已经 不属于集体行为而是社会运动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 1、无结构性 • 2、感染性 • 3、狂热性 • 4、匿名性 • 5、失范性球迷集体搜乱1、无结构性• 即参与集体行为的人们之间只存在某种松散的联 系,这一行为从开始至结束的全过程,没有明确 的组织、计划、目标和领导 • 表现为: • (1)无组织 • (2)无计划 • (3)无目标 • (4)无领导 万人游行抗议 2、感染性• 即集体行为中的人们采取特殊的互动方式 ,情绪上相互感染,行动上相互模仿,从 而产生一致性的行动 • (1)情绪感染 • (2)行动模仿 山寨艺人集体模仿3、狂热性• 即集体行为中的群众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倾 向,情绪热烈奔放、恣意发泄直至达到失 去理智控制的程度 • (1)冲动性 • (2)极端性 • (3)短暂性 4、匿名性• 即处于集体行为中的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从 而自我控制力和社会约束力显著降低。
• (1)失个性化 • (2)责任分散 • (3)社会助长 • 桂士拔(Louis Kriesberg)认为,在冲突的场合,行动 群众与执法人员对峙时,参与者的满足感来自三方面:会 产生一种同志感(sense of comradeship);会产生一种重 要感(sense of importance);会产生一种能干感(sense of competence) • (4 )原始冲动 5、失范性• 即集体行为中人们往常遵循的规范约束力 降低,以某些临时产生的行为准则取而代 之,以维持集体行为的进行 • (1)日常规范瓦解 • (2)临时规范产生 • (3)强大心理压力 • (4)第一行动者的榜样 三、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 • 1、突发性因素——不可预料的事件 • 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混乱 • 3、政治性因素——政治腐败、政治参与受 阻 • 4、思想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冲突,某些 规范解体 • 5、社会心理因素——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四、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 • 1、环境条件即有助于集体行为发生的特殊的周 围环境与组织结构条件 • 2、社会条件即某种社会压力美国学者斯梅尔 塞认为,“集体行为是人们在不明确的具有威胁 或压抑的局势下努力改变环境的企图”。
• 3、心理条件即普遍情绪的产生 • 4、舆论条件即人群传递信息维系集体行为的纽 带 • 5、控制条件即社会控制的能力 4、舆论条件•传播舆论的途径分两类,一类是大众传播,主要是现代传媒工具 ,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它具有模拟环境和价值导向两大功能 另一种是人际传播,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它是隐蔽性舆 论产生的主要工具,也是维系群众的主要纽带 •人际传播的主要形式有传闻和谣言1)传闻,即有一定事实 根据的传说,所传事实内容的根据相当模糊,也没得到正式组织 的认可,所传内容往往是社会热点问题、众所关心的敏感问题和 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传闻具有神秘性的特点,易唤起人 们的好奇心2)谣言,即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往往与重大 的政治事件相关谣言的传播环节有三个:造谣者,出于制造混 乱,扰乱人心,散布恐慌的目的;传谣者,出于垄断信息,扮演 信息发布人角色的自我满足心理;信谣者,出自渴求信息的心理 需要 •人际传播在下述情况下会大量产生:①社会动荡不安②官方发 布的信息权威性不足③权力组织透明度不高,对重大问题的态 度模糊不清④某些特殊环境下,人们用以宣泄不满能量 集体行为的功能在宏观层次上的表现 • (1)释放社会无序能量。
• (2)引发社会风险 暴动、动乱第二节 社会运动 • 一、社会运动的类型 • 二、社会运动发生的理论 民国时期的社会运 动一、社会运动的类型• 1、社会运动与集体行为的区别• 2、根据不同的观念形态对运动目的的解释分类• 3、斯梅尔塞(Neil Smelser)的分类 1、社会运动与集体行为的区别•社会运动是改变社会制度的规模较大的群众运动 •它与集体行为的区别是: •(1)经历较长的时间,有完整的生命周期; •(2)有完善的组织形式,如领导机构、党派、小型组织等; •(3)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旨在实现社会改革; •(4)有初级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价值观念,为集体行为 或社会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它通常代表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和目标 •(5)动员大量社会资源 集体行为所以能转化为社会运动,是因为 它具有某种合理性因素当它摆脱了过渡性的形态,即结束了集体行 为形态,进入社会运动形态时,它就摒弃了大部分不合理的成份,更 加广泛地吸引与带动人们加入变革的行列 2、根据不同的观念形态对运动 目的的解释分类•(1)改革运动(改良运动)即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基本满意, 但相 信在社会的特殊领域内作一些通常改革是必要的。
•(2)革命运动这是指那些对社会制度深为不满, 并努力按照自己 理想中的蓝图重新组织整个社会的运动 •(3)保守运动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引起社会变革保守运动就是 要防止变革, 或推翻已经实现的变革 •(4)抵抗运动这是反对当前社会中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现象 ,反对政府某些不合理的政策与行为的一种社会运动 •(5)表意运动这些运动重视参加者内心的变革, 其目的是为个人 提供一种思想改造,即感情上的满足、新的个性的塑造、一种新的意 识形态 3、斯梅尔塞(Neil Smelser)的分类• 斯梅尔塞(Neil Smelser)认为,社会运动可以 分成有价值取向目标的和具有规范取向目标的两 类 • 价值取向的运动一般注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如 民主、和平、民族主义等 • 规范取向的运动所注意的焦点比较狭窄,它强调 建立或改革某一特定的社会规范或举措,如妇女 选举权、童工、生育控制等 二、社会运动发生的理论 • 1.心理失衡理论 • 2.压抑理论 • 3.戴维斯(James C. Davies)的“倒J曲线 ”理论 • 4.资源动员理论 1.心理失衡理论• 这主要是早期的一些社会心理学者提出的理论。
他们把社会运动视为非理性的集体行为的一种形 式,认为参加社会运动的人是一些向社会现状挑 战的人,往往是心理不平衡症的患者,社会运动 不过是持续时间较长久的暴民行为而已社会运 动吸引了那些具有某种品格缺陷的人们,成为运 动中的一员使他们产生了一种重要感和有用感, 从而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2.压抑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的被剥夺感是社会运 动的源泉 这种被剥夺感可以是绝对的( 当人们完全缺乏某种社会的酬劳或奖赏时 )或相对的(当人们获得的酬劳少于那些 他们与之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