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经济学ch07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讲义教材.ppt
45页第七章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A、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掌握工业化的多种模式;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B、重点 工业化模式与战略、城市化含义、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与问题 C、难点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D、教学内容,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一、工业化的涵义 1、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1)工业化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 (2)工业化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 狭义的工业化即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判断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很快,工业比重上升很快,工业化进程很快,农业比重很小,工业比重较大,工业化进程很高,实现工业化后服务业发展很快且比重很大(70%以上),进入发达经济,低收入国家农业比重最高,工业化水平最低,工业化指标(以第二产业比重为代表)按收入水平经历倒U型状,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工业化水平最高,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工业化水平更低,甚至比低收入国家还低,部分大国三次产业比重情况,二、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1、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上的自立与发展。
2、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 3、有助于摆脱资本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4、有助于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5、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供各种新兴的消费品,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韩国的工业化,在过去的40年中,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创造了“汉江经济奇迹”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国、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1962年直到1997年,韩国国民总收入由23亿美元增加到4740亿美元,增长205倍; 人均国民总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307美元,增长117倍三、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工业化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即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为,第一产业将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逐步增加2、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方面研究了产业变动的趋势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工业化与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1、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等工业优先发展,并在工业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加速发展,消费品工业发展速度趋缓,但资本品工业尚不足以取代消费品工业居于工业中的优势地位; 第三阶段,以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发展达到平衡为开端,资本品工业逐渐取代消费品工业而占据优势地位2、从理论上讲,这种演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1)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因 (2)要素禀赋的原因 (3)国际比较优势上的原因 (4)产业关联效应上的原因 (5)工业化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资本品工业必须加速发展3、工业化程度的衡量指标,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相对变化的统计分析 霍夫曼比例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 其分析结论是: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率分别为51;2.51;10.5;0.5以下 即霍夫曼比例越小,工业化程度越高四、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所谓工业化模式,实际上就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途径。
(一)自由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模式,以英、法、美为典型特征: 1它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3、工业化的发动主体是民间企业 4借助于奴隶贸易等形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5工业化进程一般采取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交通运输和其他产业部门的顺序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 起步较晚的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模式,典型的如日本和德国,其基本特征: 1、市场机制仍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作用加强 2、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发动的工业化 3、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化同步进行 4、政府直接投资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受市场调节的私营企业采取从棉纺织业起步,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顺序东亚工业化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与亚洲 “四小龙”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行方式,尤其指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 东亚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2)较强的政府干预 (3)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 (4)重视科技和教育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苏联、东欧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采用的工业化模式,特征 1、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
2、排斥市场机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建立起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4、轻工业和农业发展落后,消费品工业发展严重不足五、 工业化发展战略,(一)平衡增长战略,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和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1、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各工业部门同时、按照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度全面增长,达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代表: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2、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比率全面发展,实现工业化 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作为确定其投资比率的依据代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3、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依据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确定对各产业部门不同的投资比率和增长比率,通过部门间不同比率的增长,以克服瓶颈; 一旦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被消除,就应当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平衡增长。
代表:斯特里顿二)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 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希曼 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联系效应大的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 局限性: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基于资源有限假定所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资本稀缺,技术水平较低,只能采取渐进式工业化战略,让一些关键部门优先发展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增加收入、扩大市场、积累资金,提高技术,带动越来越多的部门相继发展起来,最后使得整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本质,部门优先发展战略,1、优先发展重工业,费尔德曼(Grigorii A. Feldman)于1928年为前苏联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发展计划中,故称为“费尔德曼模式” 资本品工业的高投资,牺牲短期消费品工业的增长能力,但获得长期资本品和消费品的高生产能力 反之,低资本品工业投资或高消费品工业投资虽然使得消费品工业在短期内增长较快,却相对降低的长期增长率 使经济迅速工业化,必须要优先发展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消费暂时缩减是为了长期利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前苏联的工业化战略业已被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仅冶金部门一个行业的投资就比整个轻工业还要多得多结果是消费品生产呈萎缩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的改善问题,中国在改革以前仿效苏联,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甚至提出工业“以钢为纲”的发展方针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被放弃,没有明确提出、但实际上采取轻工业和出口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国民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2、优先发展主导部门,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是由罗斯托(W.W.Rostow)提出 经济增长阶段更替表现为主导部门次序变化 主导部门因技术先进和其他优势而最先发展起来,扩大规模,增加资本积累,扩大对其他部门产品需求,带动其他部门和国民经济增长 先进技术及其影响扩散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主导部门优势逐渐失去,就有新的主导部门代替旧的主导部门的地位主导部门不是孤立的,与它有联系的若干部门一起构成主导部门综合体系起飞前提条件阶段的主导部门体系,主要由食品、烟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构成;,1,起飞阶段古典式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由替代进口的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如纺织等)构成;,2,重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等工业部门;,3,汽车工业综合体系;,4,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如服务业和建筑业等。
5,二战后世界上5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发展程度较低国家属于第1种综合体系,中等发展水平属于第2种综合体系,战后西欧和日本被列为第4种综合体系,而当前美国被列入第5种综合体系评述,实践证明,非顺序(或反顺序)的工业发展战略几乎都没有取得成功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基本遵循工业化发展次序,较低阶段,消费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部门;,成功,较高阶段,资本品工业和服务业部门作为主导部门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把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推动,,失败,是选择了不适当的主导产业,违反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没有获得成功第二节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城市化的涵义,1、城市化 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 当此比例超过50%时,被称为基本实现城市化; 超过70%时被称作高度城市化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1、现代工业的兴起,城市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和各种社会条件,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2、城市化也反过来给工业化以极大的刺激。
(1)聚集经济效益 (2)外部经济效益 (3)城市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功能 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出现城市化;同样,如果没有城市化,工业化也难以实现三、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一)城市化的动力 所谓推力,是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商品化农产品流入城市,为城市扩展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给予有力的支持 所谓拉力,则是随现代化产业向城市的集聚,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对农村人口所产生的吸引力二)城市化阶段的划分: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1979年由美国的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 城市化之所以会呈现S型的阶段性规律,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其根源是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而言,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低,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越大,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收入弹性会下降,一般把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拐点A以前,为初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在25%以下,城市化上升速度缓慢; 拐点A、B之间,为中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在25%-70%之间,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拐点B以后,为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在70%以上,城市化速度回落、变缓0,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图,,,,A,B,起始阶段,,25%,加速阶段,,70%,完成阶段,通过对世界城市化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就会发现,城市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