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与《当幸福来敲门》父子关系对比.docx
9页父子》与《当幸福来敲门》父子关系对比[摘要]中国电影《父子》与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异曲同工地讲述了一对父子,其父子关系引发我们思考本文试着从文化差异角度去探讨中美父子关系的差异,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就是中国式父子关系中一直由父亲做统治者,而儿子与父亲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美国人崇尚独立、平等,父子关系没有像中国那样等级森严,父亲与儿子是好朋友但无论哪个国家,父亲都是爱儿子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但爱需要的是合适的表达方式,否则它就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关键词]控制与被控制;平等;冤家;朋友《父子》(ThisAfterOurExile是谭家明导演的一部中国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非婚家庭的儿子,有一个终日混沌、滥赌的父亲,还有一个无法忍受这种生活而离家出走的母亲父亲被高利贷者打断腿后,竟然开始训练儿子偷东西,一次儿子失手被屋主逮住,无力挽救的父亲落荒而逃少教所再次相见的父子,父亲抱着儿子希望得到谅解,但儿子却狠狠地咬了他的耳朵在这部电影中,父子关系是剑拔弩张的,儿子对父亲不再是爱,而是恨《当幸福来敲门》(ThePursuitofHappiness是盖布瑞•穆契诺(GabrieleMuccino导演的一部美国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聪明的医疗器械推销员父亲,在一次经济萧条时期,他的日子很不好过他的妻子无法继续忍受艰难的生活,撇下他和5岁的儿子出走这对父子历经磨难,惨淡的生活从未摧毁父子间的亲情和他们的信念,在儿子的不断鼓励下,父亲愈发地坚强起来,并迸发出了惊人的斗志在历经多次挫折之后,终于从一个穷困潦倒、济济无名的投资经纪人变成了世人瞩目、人人景仰的大富翁在这部电影中,父子关系是和谐温暖的,儿子对父亲是无条件的信任与爱《父子》和《当幸福来敲门》异曲同工地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父子亲情除了父子情,在很多地方也存在着相似之处第一,两部电影,两个家庭,母亲都是由于忍受不了家庭的困境,对自己的丈夫心灰意冷而离家出走,留下儿子与父亲相依为命第二,两部电影中的父亲角色,在生活中都是个loser,由于父亲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把生活的重负都加到了无辜的儿子身上,儿子又都被塑造成懂事听话的好孩子第三,两部电影同样是两个贫困潦倒的家庭,为了生存,在生活中挣扎同时都运用角色的无处容身来描述人物贫困,父子都是从家里搬出去,搬到汽车旅馆,甚至最终流落剧情上都有涉及住到旅馆、催交房租等第四,两部电影从思想上都能引发观者对于电影的思考,而其中一个思考的角度就是父子关系的思考。
本文作者试着从父子关系这一角度,通过分析这两部电影对中美父子关系进行一个对比,具体从以下两点进行阐述:控制与被控制VS平等《父子》这部电影中,父亲是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形象,即使是在没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要自强,而是想到把儿子交给别人,而自己跑掉,甚至最后让儿子去偷盗而维持生计,怎样一个父亲会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因此父子二人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他心里有爱,爱儿子,但他的爱是干枯的、生硬的,没有一点温情的水分、柔性,他的爱很狭隘,更难以充分地表达出来在父亲心里,儿子是他占有的财产,是他情感的依赖,甚至成为他生活的方法,他的得到少于付出面对若有若无的爱,儿子像影片中最初出现的风车一样,孤独地旋转着、彷徨地生活着影片中有这样几个片段,由于生活拮据,父亲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鼓捣、强迫小小年纪的儿子去借钱、偷钱第一次他笨手笨脚地摔坏了储钱罐,第二次他躲在别人的衣柜里看到别人的妈妈抱着生病的孩子哭泣忍不住哭了出来,第三次很不幸,他被抓了,惨遭失主毒打,父亲不但逡巡不前、眼睁睁看着,当出现了警察,他更是仓皇出逃,最后儿子被送进了少教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儿子必须听从父亲的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各种社会关系中,父子关系是重中之重,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父子关系往往意味着家族的兴衰绵延而在中国的封建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家长制度,以年龄和性别为权威等级基础的宗法制度决定着父子关系就是训诫与遵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父亲是好父亲的模板,在困境中为了孩子的爱而不肯妥协、不肯放弃,最后奋斗成功在片中无论多少的痛苦和悲哀,父亲都一力承担,都要自己去面对,尽自己的所能去改变生活虽然,无辜的儿子还是要和父亲一起在外面受苦,但我们都看得出父亲的努力,并为这种努力而感叹而他的儿子,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地单纯可爱、一样地沉浸在爱里、一样地满怀自信,父子二人始终处于一个团结状态中影片中有这样几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一个片段是父亲在收容所给儿子洗澡,洗到一半,停电了另一个片段是父子又一次在收容所,儿子对父亲说,你是一个好爸爸,儿子睡去了父亲还要修理那台坏了的扫描机,最终修好了,扫描机的灯光打开,照到儿子身上最感人的片段是无家可归的父子流连在地铁站的长椅上相顾无言,玩一个并不好玩的游戏,想象着周围凶险的环境以及可怕的猛兽,找一个山洞,父子俩相互依靠着取暖睡觉父亲带着儿子躺在用卫生纸铺垫的厕所里的地板上蜷缩着地铁的厕所是公共场所,所以不时有人会敲门想进来上厕所,敲门声很大,他一边捂着儿子的耳朵,努力不吵醒他,一边流泪。
似乎在说:求求你们,别再敲了,让我的儿子好好地睡觉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父子关系是平等的美国人信仰基督教,在他们的思想中,归根到底上帝是惟一的主宰力量在这部影片中,博大的父爱支撑着父亲,他只为了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就去奋斗懂事的孩子对他无限的信任和爱在电影中父亲说:“我第一次见我父亲是在我28岁那年,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如果我有孩子,我的孩子一定要知道他父亲是谁所以在后来无论生活多么艰苦,父子的心也是紧紧连在一起,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温情的,地位更是平等的冤家VS朋友《父子》临近末尾有这样两个片段,一个是负罪的父亲失魂落魄地踉跄在安静的夜色之中,眼中有泪,左耳被厚厚的纱布裹得严实,他疼,但疼的不是残缺的耳朵,是滴血的心镜头闪回——少教所中,一向听话的儿子突然疯狂愤怒,大喊“你为什么要我偷东西”……这对父子此刻成了冤家,儿子本以为惟一的父亲就是他的家,可根本没有资格做父亲的父亲却亲手造就了儿子也是自己的罪孽,父子关系决裂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变成了恨另一个片段是故事结尾,长大后的儿子回来将他原来偷的手表等一些东西归还了它们的主人,最后儿子懂事了,而他听说的只是父亲过的还行,但最后并没有父子相见的一幕,看来儿子对父亲还是失去了信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归根结底,中国社会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父子关系是尊卑的,子不可逾越的,孩子一定要听父亲的而当孩子反抗起来时,也是致命的父子关系从此不会再修复了,他们从此也就成了陌路人,成了冤家《当幸福来敲门》有这样两个片段,一个是父子俩打篮球,之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Yougotadream,youhavetoprotectit.”(如果你有梦想,那么请保护好它);虽然儿子仅有5岁,但父亲还是把他当做自己的朋友一样跟他谈梦想,让儿子坚信梦想Donteverletsomebodytellyou,youcantdosomething.”(别让别人跟你说,你成不了大器);“Yougotadream,youhavetopretendit.”(你有梦想的话,就必须保护它);“Peoplecantdosomethingthemselves,theywannatellyoucantdoit.”(那些自己没有成才的人会说你也不能成才);“Youwantsomething,gogetit.”(你想要什么的话,就得努力去得到)临近末尾是这样一个片段,父亲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经济师,这离他的梦想更近了。
在那一刻,站在人群中的他激动得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他飞快地跑到儿子面前和他亲密相拥,眼中的泪花在这一刻则是幸福的泪水而儿子又像是他最好的朋友,能够与他分享幸福和喜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美国人崇尚独立、平等父子关系没有像中国那样等级森严,父亲与儿子就是好朋友、好哥们儿美国民主平等的思想颠覆了父亲作为统治者的地位,也拉近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孩子对父亲的尊重不再拘谨,孩子也不再对父亲有恐惧感,而且孩子会对父亲表达更多的感情,从而父子成为好朋友,那也是必然结果通过对两部电影中中美父子关系的对比,我们得知两部电影中,中美父子关系差异一是控制与被控制VS平等,二是冤家VS朋友我们不可否认,《父子》把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夸大了,但一定程度上,也展示了真实性中国式父子关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一直是父亲做统治者,而儿子与父亲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父子》里,其实并不是找不到父亲爱儿子的证据,可是这种爱像烛光一样微弱,甚至不能照亮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更多的时候,儿子就是一个父亲宣泄生活情绪、压力的工具父亲也许是把儿子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以至于不需要考虑儿子的感受也只有这种血缘意义上的爱可以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他付出,儿子就应该接受可是这种付出是很有限的他并没有尝试去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也并没有因为自己带给儿子的痛苦而内疚他只是把儿子带在身边,并且认为这就是责任和爱《当幸福来敲门》中,这是一种美国式的理念对于美国人来讲,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当幸福来敲门》中,我们可以处处看到父亲爱儿子的证据,这种爱是如此温暖,让儿子时刻在幸福的生活里儿子是父亲的感情归宿,儿子是父亲的精神支柱,只要有儿子,无论什么艰难困苦,父亲都是在努力拼搏奋斗无论生活多么艰苦,父亲都让儿子过得幸福、开心父亲与儿子地位平等,彼此做好哥们儿这样父亲就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子女,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这里平等很重要,尊重更重要但无论哪个国家,父亲都是爱儿子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都在尽力为自己的儿子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且父亲与儿子的感情是什么也阻隔不了的,作为父母关爱子女不仅仅是为其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爱是需要合适的表达方式的,否则它就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参考文献][1][美]斯蒂芬•波尔特■父亲的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李艳艳(1977—),女,内蒙古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