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大-中间小!?】.docx
25页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大,中间小!?】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大,中间小!?】 在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Gerhard Mathias)看来,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 从中国教育部国家官方网站上的高校总数,以及开设设计专业的高校总数来看,中国无疑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艺术设计教育大国设计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设计专业,报考的学生趋之若鹜,加之国家大规模扩招,导致每年设计类毕业生人数达到近十万人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的设计行业从不知“设计”为何物,慢慢发展到开始从“中国制造”醒悟,趋向“中国创造”,对设计专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本应是一种很好的供求关系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呈现出一种“两头大,中间小”奇怪现象,这头是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那头是设计需求的日益增大,而中间却面临着设计人才匮乏的尴尬现状随着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一些设计企业却不停感叹“人才何在” 是否真的像盖尔哈特•马蒂亚斯指出的那样,“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
究竟设计公司需要何种人才,毕业生面临什么样的状况,高校教授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现状呢?本期我们调查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性的设计公司、毕业生、设计方面的高校教授以及一些既从事教育工作又身在设计第一线的人们,听听现实中他们的声音 设计公司青睐的人才不外乎几点:人品是第一位,其次是专业、对工作热忱、负责任,如果能再多点艺术审美能力和悟性就更好了他们大都不是十分再乎员工是否为科班毕业,对于近年来新进员工的特点,HSD水平线空间设计的答案很有意思:技能有,思想不够;艺术和审美有,经验不够;经验很多,但已没有设计的梦想 此处放LOGO 梁志天设计师有限公司:员工约260人,其中20~30岁约占 73%;31~40岁约占16 %;41~60岁约占11% 贵公司在纳新时比较注重人才的哪些素质? 首要的条件是对工作有热诚、有上进心及对工作/设计有要求 是否希望新员工对于工作能很快上手?这个过程希望是多长时间? 当然希望新员工能很快上手,但我们也会提供足够的时间让新员工适应公司的文化、工作流程及思维方式等。
大概3-6个月 是否有计划根据公司策略培养自己的人才库?原因是什么? 其实我们一向都有依据员工的表现定期进行内部提升 另外,我们和一些大专院校有紧密的合作,例如提供游学奖学金及主持讲座,希望可以帮忙从基础开始培养人才,尤其是思维方式方面的培训如在这些合作中遇到合适的人才,我们自然会招揽,但并未定下任何硬性策略建立人才库,因为有创意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理念,和我们公司理念一致的,自然会愿意加入我们的团队和我们一起努力 从最近几年新进的人员来看,他们有哪些特点? 香港的员工因有地理优势,所以会有更多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设计,进而眼界更广曾经觉得香港的设计师不努力,但近年接触到很多年轻的设计学生,看到很多人对设计蛮有热诚内地的员工都很努力,更会因这份工作而感到自豪,珍惜机会 是否在意员工为专业或非专业院校毕业? 其实最主要还是看员工的作品和工作态度,不在乎背景 此处放LOGO HSD水平线空间设计:员工27人,大部分为20~40岁之间 贵公司在纳新时比较注重人才的哪些素质? 艺术与审美基础,专业技能,团队精神。
是否希望新员工对工作能很快上手?这个过程希望是多长时间? 是的,3个月 是否有计划根据公司策略培养自己的人才库?原因是什么? 是的,公司需要人才梯队建设,出于公司长远考虑 从最近几年新进的人员来看,他们有哪些特点? 技能有,思想不够; 艺术和审美有,经验不够; 经验很多,但已经没有设计的梦想 是否在意员工为专业或非专业院校毕业? 在意,希望是专业的 此处放LOGO德国GRAFT设计公司(北京):员工约十几人,偏年轻化 贵公司在纳新时比较注重人才的哪些素质? 其实我们最佳的员工通常是通过自荐的方式找到的其余的大多数员工会在看到招聘广告或是接到“冷不防的”之后,通过发邮件的方式提交简历 是否希望新员工对于工作能很快上手?这个过程希望是多长时间? 通常出色的新人很快就会开始工作,并通过实践进一步学习,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会成为出色的设计师 是否有计划根据公司策略培养自己的人才库?原因是什么? 我们建立了这样的人才库:其中的一部分人我们很欣赏,但是另求发展;还有一些是富有天赋的实习生,这部分人我们会考虑在他们完成学业以后回到我们公司。
从最近几年新进的人员来看,他们有哪些特点? 风格迥异我们具有伟大的团队精神,它能带给团队动力与趣味在团队中,有的人是那种安安静静戴着耳机工作的人,而他们的工作相当出色但通常来说,我们公司似乎更倾向于吸引那些思想开放的人群,他们渴望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以及一流的设计质量 是否在意员工为专业或非专业院校毕业? 我们并不在意员工毕业于哪所学校,对我们来说,个人的作品才是我们所看重的我们有一名员工,他从未在任何建筑及设计学校学习,然而他的作品却是我所见过最好的作品之一当然,确实有些学校他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更多训练有术,富有才华 总之,我们希望员工应熟悉2D和3D软件,在色彩、比例和材料方面有天赋,同时对项目有很好的理解团队精神也非常重要,因为在建筑行业,所有的设计是通过同事、顾问和客户的通力合作才得以顺利完成的 此处放LOGO杭州叶雷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员工29人,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 1人(36岁);一级注册结构师1人(45岁);高级工程师2人(40~ 50岁);工程师7人(28~ 35岁);设备工程师3人(26~ 40岁);设计师15人(25~ 35岁)。
贵公司在纳新时比较注重人才的哪些素质? 人才的人品修养和专业素质 首先,设计师的工作从表面上看是面对项目、场地与图纸但是,从社会学角度上说,沟通能力与人格会直接影响工作的进展程度因此,与其说设计师面对的是设计项目倒不如说是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因此做人是做好设计师的基本要素一个人的人品修养是在长期的生活、教育与阅历下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好的设计师需要的是一颗平静的心,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乃至金钱观对设计师的设计生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关于专业素质,我的观点是:虽然专业技能教育在设计师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但由于当前国内的专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一个设计师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因此学历并不是最关键的我们公司有着比较好的工作系统,在这样一个高效的适应性系统里,一个设计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总之,我们在选拔人才时,通常会对一个新人的背景资料进行大量的调查,专业资历与个人品质是重要的考察点 是否希望新员工对于工作能很快上手?这个过程希望是多长时间? 当然,效率是公司运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前面说到我们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作系统,但毕竟设计公司是盈利组织,不能够承担大量的教育的义务,所以,我们通常会招收一些有一定的专业资历和实践经验的“老手”我们对新人的试用或考察期是3个月 是否有计划根据公司策略培养自己的人才库?原因是什么? 我们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过人才库,但结果是不理想的 设计师队伍的流动性过大,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设计师本质上是个人主义、明星主义的设计公司是用人单位而不是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只能建立一个自动运转的、符合公司利益和战略发展目标的工作系统,我坚信一个高效的工作系统比建立一个人才库更为重要 从最近几年新进的人员来看,他们有哪些特点? 我们公司在项目运作上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再加上我们选拔人才比较注重人品素质的原则,因此能够适应我们公司工作系统的员工通常有着比较好的心态、踏实肯干、团队意识比较强等特点当然,由于我们是合伙人制度,公司利益能够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那么大家都有着积极向上、群策群力的合作精神――这也是我们最为看重的特点 是否在意员工为专业或非专业院校毕业? 我们比较注重专业资历而不纯粹是文凭。
说实话,现在的专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水平与10年前不可相提并论了,这是个社会现象,我们也无能为力因此,只要是热爱设计事业、勤于思考的年轻人,符合我公司的人才标准,且能够适应我们的工作系统的人才,是否专业或非专业院校毕业并不重要 此处放LOGO韩国xxxxIGN Studio:员工4人,包括元明炫(40岁左右)、一个组长(35岁左右)和两个组员(25岁左右) 贵公司在纳新时比较注重人才的哪些素质? 主要考查员工的个人素质,我们的工作需要员工有独创性和持久的专注力由于不同的项目都需要有不同的创意理念来完成,所以我们希望员工是多面手总之,我们更注重员工自身的发展潜力 是否希望新员工对于工作能很快上手?这个过程希望是多长时间? 我们希望员工在一开始就可以进入到项目中来经验尚浅并不是一个大问题,相反,他们新鲜的创意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是否有计划根据公司策略培养自己的人才库?原因是什么? 公司规模不大,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借助外界专家力量来完成一个大的或是特定的项目。
于是这些专家也成为我们人才库里的一部分这会使我们的项目做得更加经济和成功 从最近几年新进的人员来看,他们有哪些特点? 新进的员工都很有个性将他们不同的风格叠加在一起有助于顺利地完成不同风格的项目然而,与前辈们相比,他们在耐心和毅力方面表现较弱 是否在意员工为专业或非专业院校毕业? 专业院校的学生会优先考虑,但不局限于此事实上,有些平面设计或是其它专业的求职者也很有潜力 此处放LOGO何宗宪设计有限公司:员工约15人,20~ 30岁约占50% ;31~ 40岁约占25% ;41-50 岁约占25% 贵公司在纳新时比较注重人才的哪些素质? 我们希望员工能独立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对工作有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