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命名探析及隐窝过深31例报告.doc
4页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命名探析及隐窝过深31例报告[摘要]目的:定义、描述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这一概念, 并报告31例隐窝过深病例方法:对2007年3月〜2007年 9月,临床观察572例阴茎包皮系带及两旁的解剖结构,发 现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过深这一疾病的存在,共检出31例 患者,18例为双侧,13例为单侧(右侧9例,左侧4例) 对28例患者共16X2+10X1M2个行隐窝的过深部分切除 术结果:术后局部切口无出血,无感染,无包皮垢滞留 结论: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过深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宜行隐 窝过深部分切除术[关键词]阴茎疾病;隐窝;命名;包皮系带,阴茎阴茎包皮系带、阴茎头冠系带端及内板三者所围成的空 间解剖结构,有其临床特殊性,但并没有相应的专门术语 2007年3月〜2007年9月,笔者对572例男性包皮系带进 行观察,检查阴茎包皮系带、阴茎头冠系带端及内板三者所 围成的空间解剖结构特点,发现31例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 过深的病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572例男性,均为到泌尿外科门诊就医的随机患者,年龄11〜42岁,平均27岁1.2方法观察阴茎包皮系带、阴茎头冠系带端及内板三者所的空间解剖结构。
对28例患者共16X2+10X1=42个行隐窝 的过深部分切除术2结果阴茎勃起时,或以手充分绷紧系带后,阴茎包皮系带、阴茎头冠系带端及内板三者所围成的空间解剖结构一一阴 茎包皮系带旁隐窝(以下简称为隐窝)略呈三棱锥形,底朝外 上,由内侧界系带、外下界阴茎头冠系带端及外上界内板围 成共检出31例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过深(以下简称为隐窝 过深),发病率5.4%,年龄19〜35岁18例为双侧,13例 为单侧(右侧9例,左侧4例),过深部分呈米粒样至黄豆样 大小的盲腔69例患者隐窝内有1〜5个丘疹,其中21例是 隐窝过深患者对28例患者共16X2+10X1=42个行•隐窝 的过深部分切除术术后局部切口无出血,无感染,元包皮 垢潴留3讨论阴茎包皮系带、阴茎头冠系带端及内板三者所围成的空 间结构,是冠状沟在系带旁的自然延续、扩大,左右各一 该局部是男性局部清洁的重点部位,常发生潮红、炎症或有 丘疹形成当该局部的深度相对较深、较窄时,甚至局部形 成似十二指肠憩室样结构时更难以对其清洗,更易发生潮红 及炎症,包皮垢常不易排出而易滞留,严重者在此部位形成 包皮垢性肿块,需要手术治疗所以宜对“该局部”进行命 名,笔者将其定义、描述为“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即阴 茎包皮系带旁隐窝这一概念是指阴茎冠状沟在系带旁的自 然延伸、扩大部分,由阴茎包皮系带、阴茎头冠系带端及内 板三者所围成。
男性阴茎勃起时,或以手充分绷紧系带后, 隐窝略呈三棱锥形,底口朝外上,由内侧界系带、外下界阴 茎头冠系带端及外上界内板三者围成;顶朝内下阴茎疲软 时,系带及内板与阴茎头冠系带端相贴,隐窝变浅或呈裂隙 状隐窝是阴茎冠状沟的内侧断扩大部分,位置比较隐蔽, 有隐窝过深病变时,包皮垢不易排出甚至形成结石性肿块 本组572例男性共检出31例隐窝过深,18例为双侧,13例 为单侧(右侧9例,左侧4例),过深部分呈米粒样至黄豆样 大小的盲腔,可有包皮垢嵌塞(图1)双侧者,之间偶仅有 菲薄的系带左、右侧上皮组织相隔,可穿透而形成阴茎包皮 系带穿孔,此时,两侧隐窝通过穿孔而相通总之,笔者认 为,隐窝过深是阴茎的一独立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未 见文献报道对这一阴茎疾病,宜行手术治疗,一般行过深 部分切除术,间断缝合1〜2针(图2)隐窝过深的形成是由于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顶部的筋 膜组织与尿道海绵体白膜粘着过紧所致,当有包皮垢滞留, 甚至嵌塞,隐窝的顶部可进一步被撑大,形成米粒样至黄豆 样大小的盲腔尚有一部分隐窝过深的形成机制是系带矢状 面上偏斜向一边或系带止点过于偏向阴茎中线侧方阴茎包 皮系带过短时隐窝的变化情况:①隐窝窄深:底口变得窄小, 整个隐窝都引流不畅;②隐窝变浅;③合并隐窝过深。
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过深这一疾病对阴茎局部生殖健 康有一定影响,故临床泌尿男科医生对该病应有所认识,能 发现该病的存在而作出相应治疗阴茎包皮系带旁隐窝和系 带一样,是阴茎美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正常的美学 部分如缺失,是不美的,故不可随意消除(如系带切除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