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特点.doc
3页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在杨式亲族传人杨振铎、杨振基老师的著作中,都有重要论述笔者的先师、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赵斌先生,在《杨式太极拳正宗》一书第四章“太极拳问 答一百条”中,也专门讲了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形象地概括了七句话:“柔和缓 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其拳 架风格“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杨澄甫的另 一位人室弟子崔毅士先生也曾经论述过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舒展大方,匀缓柔 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浑厚庄重”上述特点,有些是各大门派所共有的, 而杨式太极拳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些则是杨式太极拳所特有的赵斌老师在晚 年授徒教拳时,又对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讲过一些自己的重要观点,我曾经当面 聆听过老师在这方面的真切教诲现结合自己练拳三十年的实践,试图从以下 十个方面对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加以说明一、立身中正安舒对于身法,太极拳各门各派都非常重视早在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主要是身法要求但“立身中正安舒” 这一特点,尤以杨式太极拳最为见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 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 能够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 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 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 到以上两个方面就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杨式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 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地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 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口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 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生先 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幅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 正安舒二、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认为只有开 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 举手投足动作须到位上下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是“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 的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三、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最突出特点,也是杨式太极拳之所 以名扬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禄禅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数年,后 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式太极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 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 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幼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 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 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 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四、行功速度均匀有的太极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 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的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 速度,还包括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的过渡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 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 22 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 40 分钟到一个小时, 而且起势时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拳架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速度始终如一,“迈 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 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式太极 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得稍快一些,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速度均匀即便是转身双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五、招式虚实分明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 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到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 杨式太极拳之重要杨式 85 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 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 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 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势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 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 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半实半虚到全虚全实,全实全虚的逐渐转移 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着地,最后才 全部踏实;后退时脚尖先落地,脚掌、脚跟依次着地,最后才全脚踏实,就像 太极图当中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式太 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 评论 大师也误人那几个所谓的特点讲的根本不是一码事,有些是身法的结果,有 些是练法的要求,有些不明不白 窃以为杨氏的特点是:大道至简,古拙浑厚,以我为主,气吞山河等明白了 意气,就会明白这些特点 太极拳拳谱有云:“主宰於腰”;“腰如纛”;“腰如车轴”;“刻刻留心在腰间”等句。
今习太极拳者,大部份都遵从“主宰於腰”这拳理但对腰动的理解,却莫衷一 是,在走架、推手间,大部份都是双脚站在地上不动,将腰部转左,转右使上 身转动但这是腰的周边在动,并不是由腰轴作为动的动源,这是学拳者对腰 的 误解而引起看拳谱,要准确理解拳谱的意思方能练得对腰如纛”:纛是 旗杆,大旗在风中飘动时旗杆并不会动,这是整枝旗的中心,意思是腰是人的 中心 “腰如车轴”:轴亦是轮子的中心,轮子动,轴是不动的,亦有相同的意 义其中一点很重要,纛与轴皆不能弯曲,否则会给旗或车轮的整体的动有不 良影向拳谱上指的腰是指脊椎的部份,并不是指整个身体的中部练太极拳 要将身体变成一个立体圆球,当球停在地上,其接触点便是中,只是一个小点 推手时沾与走,意应放在中轴,只要中轴微转,对方便会落空如将意转动身 体,因为面积大,对方手落空,肘便可跟上,肘落空身便可靠上来,没完没了 要“刻刻留心在腰间”才能支撑八面,身体才可一动无有不动,所以方能“主宰於 腰”武式太极拳有身法十要,其中松胯扩膝是两种不可分割开的动作,目的是把身 体立体圆形的左右两面都充满,使身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立体圆球动作的过程是先把胯松开,让身体的重量往脚掌流去,流动之间重量把膝盖往左右两边推 开,使重量全部流往脚掌,而圆球的左右也由此而完成。
今天练太极拳的人, 很多都误将松胯扩膝作为蹲身屈膝我们平日站在地上是由身体各关节平均的 承托身体的重量练太极拳时要求放松全身,如不能导引自身的重量到脚掌, 由大地承担,某些不能松开的关节,便会承受过多的重量日久得不到改善, 关节便会受伤蹲身屈膝正正是把重量集结在膝盖这两点,这便解答了为何现 今很多练太极拳的人感到膝盖疼痛的问题郝月如先生用了裹裆及吊裆两个动作名称来描述怎样做到松胯扩膝 裹裆除了可以协助松胯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我们做涵胸拔背只能将意气充满 背部的上方,命门以下则未能圆满做裹裆时,我们将左右盤骨如涵胸一样将 膊往前往内送,背部未能圆满的的下方便会满起来因为左右盤骨张开,平日 迫紧脊椎的肌肉便会松开吊裆是用意念将身体重量从两肩流入背,注入脊椎, 往尾闾流去由於迫紧脊椎的肌肉已经松开,重量会将尾闾往下推,继而流过 大腿内侧,把膝盖左右推开,最後到达脚掌做吊裆,另外一点须留意的,要 将大腿内侧的顶部往左右张开,有如一个倒转的 U 字这会扩大盤骨的扩张 度,令尾闾更方便往下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