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置盐定理”的批判性考察①.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262153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0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置盐定理”的批判性考察①   内容提要:“置盐定理”及其引发的争论至今已积累了大量文献,但国内却鲜有研究本文回顾了相关争论的主要文献,澄清了“置盐定理”与马克思理论的本质区别,并指出了其对马克思的误读由此构造了一个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得以实现的“反例”,以表明置盐对资本主义竞争理解的局限性同时,根据“置盐定理”的启发,本文在马克思原有体系下推导出了技术创新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内在约束  关键词:技术创新 利润率 反例 内在约束  作者简介:骆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理论向来是其理论体系中争议较多的部分,早期的争论主要是有机构成提高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相关讨论重新兴起,不少学者将斯拉法的价格体系直接作为“生产价格体系”对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下得出的各种结论进行检验(Samuelson,1957),还有利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对此进行讨论的(Dickinson,1957)虽然柴田敬(Shibata,1934)的数值例子中早就蕴含了“置盐定理”的思想,但并没有引起关注直至置盐信雄(Okishio,1961)给出了所谓资本主义竞争条件下技术变革导致平均利润率上升的一般性证明后,相关的论战便更多地围绕“置盐定理”展开。

      国内对此问题研究较少,②下文将首先对相关文献做一简要的回顾  一、“置盐定理”及其相关争论  置盐信雄(Okishio,1961)首先对马克思一般利润率下降理论提出了两点批判  第一,他认为资本家是否采用一项新技术并不是依据“劳动生产率准则”③而是依据“成本准则”——即新技术条件下按原有价格计算单位商品成本降低    如果在第k行业,假设其为基本品行业,引入的新技术满足“成本准则”(1)式且实际工资率不变,则由方程组(2)决定的一般利润率必然上升,即使有机构成是上升的  如果将“置盐定理”放到马克思的利润率公式中考察,就会发现其批判并没有跳出传统的模式,即剩余价值率的变动幅度超过了有机构成,从而导致利润率的上升不同的是,置盐证明了在其三个假设前提下,“剩余价值率”和“有机构成”的变动是相关联的,而且这种关联保证了“剩余价值率”变动幅度一定超过“有机构成”,从而利润率不降反升  “置盐定理”发表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批评也随之而来谢克(Shaikh,1978)指出“置盐定理”模型中未包含“固定资本”谢克认为在马克思的论述中,随着技术进步,固定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有机构成提高的真正原因谢克区分了“利润边际”(profit-margin on costs)和“利润率”(profit-rate),前者的分母是“所费资本”,后者是“所占资本”。

      谢克提出在资本主义竞争压力下,为了生存,资本家考虑得更多的是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其引入新技术决策时所考虑的是利润边际于是,当固定资本足够大时,即使技术变革使得利润边际,即“置盐定理”中的“利润率”上升,利润率也是可以下降的  其次,谢克还指出资本家采取新技术,并不完全取决于成本上的考虑,如何控制劳动过程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更好地控制劳动过程,资本家愿意采用需要大量固定资本的自动化技术,通过“去技能化”来弱化工人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以减轻工资上涨压力并提高效率可见,“实际工资不变”得以实现,正是由于采用了“成本增加”的技术也就是说,“置盐定理”的这两个假设是不相容的,一个的成立需要另一个不能成立  作为对“固定资本问题”的回应,罗默(Roemer,1979)采用联合生产的冯·诺依曼模型给出了包含固定资本的“置盐定理”的一般性证明但是罗默并没有回应谢克对资本主义企业间竞争的理解,因此,很难说罗默的模型反驳了谢克的质疑罗默还认为由于其模型是用联合生产来表述“固定资本问题”,因此联合生产条件下的“置盐定理”也自动得以证明,但是这个观点却遭到了批评,④争议的焦点就是“均衡利润率”的定义后来的学者还给出了包含固定资本的简化证明(Alberro and Persky,1979),以及“产品创新”模型(Nakatani and Hagiwara,1997),但是和罗默一样,他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并没有超越置盐信雄。

        之后,TSS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曼(Kliman,1997)针对“置盐定理”采用的价格体系提出了质疑他运用TSS学派独特的生产价格递归方程组,构造了一个技术变革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反例”,但其模型本身仍存在很大争议(Mongiovi,2002;Nakatani,2005)  二、“置盐定理”的批判性分析  如前所述,“置盐定理”证明了在其三个假设(实际工资不变、“成本准则”以及利润率由斯拉法价格体系决定)下引起“有机构成”提高的新技术只可能导致一般利润率上升从而,置盐认为,技术创新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只可能是其三个假设条件的破坏,而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时,置盐认为除“实际工资不变”外,其他两个假设是对资本主义竞争经济的“客观”描述,于是只有“实际工资的提高”才是利润率下降的原因由此,置盐批评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理论忽略了“阶级斗争”,这便是“置盐定理”的目的所在  而事实上,“置盐定理”对马克思的这一批评本身就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在其推理中使用“剩余价值率”概念而不是“实际工资不变”,这本身就是对阶级斗争的考虑马克思在其分析一开始所采纳的数值例子中是假定剩余价值率不变,得出利润率随着有机构成提高而降低,⑤随后他在论述其反作用的各种因素中说明了“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即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带来的影响。

      ⑥而针对“置盐定理”中“实际工资不变”这一假定,高峰(1991,第270-272页)依据马恩原文认为马克思理论中实际工资是随生产力进步而提高的那么是否像置盐认为的那样,正是“实际工资上涨”导致利润率下降呢?对此,马克思认为,长期中如果“剩余资本暂时超过它所支配的工人人口”则一方面会“提高工资……由此使工人人口逐渐增加”,另一方面“这会使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得到采用,由此更迅速地创造出人为的相对过剩人口”⑦可见,实际工资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利润率变动的长期趋势由此看来,“置盐定理”对马克思的批评显得有些“无的放矢”  其次,和置盐理解的不一样,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并不仅限于《资本论》第三卷中基于利润率公式的推理比如其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时候,就指出资本家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才进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创新当技术扩散之后,生产该产品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使得商品价值下降⑧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更是明确提出,创新扩散之后,商品价格降低最终导致该部门利润率下降,从而带动全社会利润率下降⑨可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家采用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而不仅仅是“降低成本”。

        成本降低并非超额利润的唯一来源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周转的快慢直接影响年利润率的高低⑩周转时间分为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要缩短生产时间,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11)从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像置盐所理解的那样仅仅减少了单位商品所包含的直接和间接劳动的量,还能提高周转速度,创造出“超额利润”但是另一方面,流通时间却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给定需求,如果市场上有众多供给者相互竞争,导致单个厂商市场份额缩小,则即使一年能够生产若干批次,但是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资本的周转速度则会降低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构造一个“置盐定理”的“反例”:新技术通过有机构成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单位商品成本增加,但是节省了生产时间由于刚开始少数资本家采用,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抢占采用旧技术的厂商的市场,这样虽然单位商品利润率更低,但是周转速度更快,使得年利润率超过原有水平,获得超额利润但是技术扩散之后,由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需求有限,流通时间延长,周转速度降低,均衡利润率下降到原有水平之下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利用置盐的模型形式构造模型,假定实际工资不变,并且技术变革前和技术扩散后周转都为一年一次在技术变革之前,旧的生产体系为:    均衡利润率为r。

      假定在第k行业出现一种新技术,增加机器使用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它不满足“成本准则”由于新技术扩散后仍然是一年周转一次,在新技术体系下均衡利润率为r',r'<r12)    即使如罗默所讲,资本家能预见到这一切根据上述关系式,易证纳什均衡是(采用,采用),最后得益为(r',r'),从而利润率下降  上面的“反例”和谢克的批评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囚徒困境”这也体现了置盐对“资本主义竞争”理解的肤浅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不仅带来利润平均化以及成本的降低,还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展开的助推器  三、关于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内在约束  前文已经指出“置盐定理”的实质是在其三个假设下,马克思公式中的剩余价值率和有机构成不是相互独立变动的,而是有一定关联的,从而有机构成的提高无法抵消剩余价值率的提高那么,在马克思原有的理论中,剩余价值率和有机构成是独立变动的吗?虽然马克思本身并没有对此进行讨论,但是其理论已经蕴含着剩余价值率和有机构成之间的关联  其基本逻辑如下:如果总劳动量不变,有机构成提高要得以实现的话,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劳动量必须增加,同时第二部类劳动量减少。

      若要保持全社会总消费量不下降,第二部类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剩余价值率提高这样一来,有机构成提高要得以实现,就必然导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而这两者的关系如何?我们用简单再生产图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假定t+1期已经完成有机构成提高,抽象掉中间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过程,只考虑两个时期的简单再生产      综上,我们便分析了马克思原有理论框架下暗含的利润率下降理论的“内在约束”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能够实现,必须要求第二部类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不仅会对利润率产生提升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使得利润率上升(命题1)通过分析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参变量对利润率的影响,我们发现同样的变动幅度所导致的利润率的变动,依不同的初始条件,会有不同的结果(命题2)而“实际工资不变”这一假定只是为了更好体现第二部类劳动生产率提高对降低成本、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作用,放宽这一假定并不影响“内在约束”的成立  四、结论  本文澄清了“置盐定理”和马克思理论的本质区别,说明了前者并不能真正构成对后者的挑战基于此,我们构造了一个利润率下降的“反例”,以说明置盐在理解资本主义竞争上的局限性而后,根据“置盐定理”的启发,本文在马克思原有理论框架之下分析了其隐含的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内在约束。

        最后,我们仍有必要作以下说明置盐定理”是在三个基本假设前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三个假设和马克思的思想都相去甚远首先,资本主义企业推进技术进步的动机,在于追逐超额利润马克思区分了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和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前者既涉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会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而后者只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技术进步的主导类型是节约劳动的原因是,节约劳动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价格,而且能增加超额剩余价值的总量(高峰,1991,61页,56页;孟捷,2005)  其次,置盐所采纳的价格体系蕴含着“市场自动出清”的均衡思想,无法分析“价值实现”的困难作为相对价格体系其不能分析总量层次的动态和矛盾资本主义企业的技术进步必然推动总量层次的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展开,从而对利润率产生影响孟捷(2001,第82-144页)提出应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技术进步对利润率动态的影响,这也是从方法论上对“置盐定理”的批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