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校教师必须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cao****hui
  • 文档编号:128968752
  • 上传时间:2020-04-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9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校教师必须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一、教师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背景 2007年秋季,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要“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舆论背景如下1.有人认为,教学设计只是基于学生学的设计,而不是基于教材的设计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课程设计只有基于三大基础,即学科(教材)、学生和社会才能产生均衡的课程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之间只有强化的内在联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才能得以协调各要素的有效配置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把学生与教材等要素分别割裂提取并加以孤立设计或不设计,会自然造成教材实际无设计、学生实际难设计的无序局面正是在这种论调影响下,有的教师认为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就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联系实际的活动,使整个课堂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明白显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直线式编写思路不同,它是发散式的编写思路。

      如果把旧教材比喻为“面包”,那么,新教材就是“面粉”不重视设计,面粉怎么会变成色香味形俱全的面包呢?2.有人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无论哪一级教材,都不是权威的,应消除权威国家课程(教材)并非是普通一例,它是从知识海洋、日常生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使学生透过这种例子,可以较容易地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使学生学习知识(价值)与生活态度、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所以,这个“例子”是学科中的重点,是反映整体的镜子学生借助于这些例子的学习以理解普遍性的东西须知,新课程的国家教材经权威部门审批,相对而言,它是同类教材的优中选优,是实现新课标难以替代的教材,它不是权威,但有权威的价值地位所以,若把教材是例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习惯的、一般的、无足轻重的理解的水平上,必然会使新教材在认认真真的过程中完全落空3.有人认为,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我们要走出往日视教材为“圣明”,迷信教材的神话式怪圈,但绝不能因此得出新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的结论因为新课程标准规定并要求新教材既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课程内容的共同基础部分,又突出了为适应每位学生发展的不同基础部分,两者结合较好地使教材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未加审视在课前便主观笼统地断定新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难免会对新课程新教材任意加以取舍,并严重破坏新教材的内容完整性、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性,而将必须完全接受的内容范围人为地加以缩小而徒增新课程实施的混乱由上可知,当前高中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应有态度、对课程意识的科学更新之任、对新课程(教材)的法赋之责等均需正确地加以强化,科学地加以确认如此,就必须明确地提出并要保证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这一课程实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二、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主要理论依据1.课程与教材的知识基础性与统一性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制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及其编写的教材,一定要体现或反映国家对高中阶段的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这种国家意志主要表现为国家关注的是课程与教材的知识基础性与统一性追求这种共同统一为的是保证所培养的人的共同特质,它不可能照顾具体区域与学校的差异性,并且从人材培养角度看,也不必过于高估这种差异的需要与价值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就必须使之成为支配新课程实施者的思想和行为依据,是不可违抗的精神力量,它实际具有法的性质与作用所以,国家教育权力部门一再强调“要把课程方案钻研深透”,课程实施要“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精神”,要保证每个学生达到上述课标国家规定的共同基础。

      换言之,国家课程具有的这种统一性、共同性在执行上具有强制性,对国家课程绝不能任意地或一刀切似的因地而变,因校而异,因人而改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首先必须是执行,在执行的前提下实施、开发2.课程实施应走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相结合的道路课程实施者应“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按照课程设计者建立起来的程序和方法等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教育专家依据以往教材实施倾向问题,总结出忠实取向存在注重传授知识专一、注重学习结果、注重认知目标、注重应试技巧训练,轻视学习过程、轻视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轻视情感目标、轻视学生全面发展、轻视学生交流、合作与主动参与等种种弊端殊不知,这些弊端主要是由以往教材这种取向对象自身问题所决定的,而主要不是忠实取向行为模式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问题新课程与教材与以往课程与教材相比已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针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转为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与以往课程多由学科构成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设置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新课程则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课程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等等。

      新课程设计的这些内容、方法、要求和程序乃是新课程的生命,但均依赖于课程实施者是否重视并采取忠实取向来决定我们不能认为以往课程的忠实取向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忠实取向时也一定存在特别在新课改的初期阶段,如果根本否定而放弃新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势必会带来意外的混乱,会给对于已经习惯采用忠实取向的大多数教师造成举步维艰、束手无策之困当前,我们只能创造条件,倡导实施由忠实取向走向与创生取向相结合之路过早地推行创生取向、舍弃忠实取向,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不能成立的必须指出:如果我们真要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个性化发展只有在同普遍性、共性因素的关系中才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必然包含有普遍性的东西,这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拥有作为人格主体所不可或缺的国民教养的基础,形成旨在人的普遍性能力之个性化实现的发展力,并使之实现的主体,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处理好的课题只有提高对国家课程执行力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才能有利于解决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均衡,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的和谐三、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遇到的主要问题1.“大胆怀疑”与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大胆怀疑论出现在当前教育报刊上的观点主要是:“要对现有的一切结论……敢于评判,敢于说不。

      认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熏陶出“心智健康、人格独立、精神明亮的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对教材质疑”等在这种舆论影响下,对中国古代很好的一篇神话《愚公移山》从根本上加以曲解,说什么“愚公移山是不对的,是不合理的”等所以,有人严正指出这样质疑包括国家课程(教材)在内“基本是失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使其富有个性地学习,却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改为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以说敢于说“不”与积极的探索精神是有距离的大胆质疑并不等于积极的探索精神;积极的探索精神绝不是简单的大胆质疑毛泽东同志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鲁迅说: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就是缺点无疑要有疑,有疑要无疑,两者任何偏废都会有害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 2.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与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不可否认,国家课程目标都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多次分解才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况且,它所规定的目标的合适性程度、可行性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等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实践才能加以体现。

      照本宣科、教材搬家等行为是绝对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国家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强调:学校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也就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新课程做出科学的、必要的调适,使国家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笔者认为,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的倡导者有违上述之意,甚至有违创造性实施之规1)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其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但倡导者没有强调这种调整不能有损国家课程的大目标或另树与国家课程大目标无关的非补充性的他目标等2)学校教师可以按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特点及需要组织实施学校课程标准,但倡导者没有强调应以高中课程基础较高的统一要求的实现为前提因为不这样,在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过程中将难保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难保每一个学生共同需要的实现3)国家课程所坚持的学生共同需要与学生个别化需要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两者需要是一致的,或者是相应的,两者需要之间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对立);也有个别化需要与共同需要没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有将个别化需要转化为共同需要的允许因素但倡导者没有细化学生需要的合理性、合情性程度加以区别对待,而是一概强调根据学生需要与学校需要而进行国家课程活化,这就难免使活化的结果既有对共同需要的补充、丰富或支持的可能,也有对共同需要的破坏和否定的可能。

      4)假如必须坚持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那也应是因校、因本、因具体内容有别,而不能将普遍的、所有的国家课程都要活化为校本课程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与其说是“活化”,而不如说是“扼杀”,这一点,倡导者根本没有强调5)倡导者只重视通过教材变更、重组、改造等方式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但他们没有强调“活化”行为首先要“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精神,要把课程方案钻研深透,方案包含很丰富的内容这样,在无明确、全面而坚定的思想指导下的国家课程在活化过程中就难免被异化因为:由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等研究制订的,着眼于国内全体学生共同需要的课堂教学目标能由教材内容推知的这种确定性、共同性、规范性优势,将被转化为校本课程所强调的根据学生行为表现而制订的不确定性、非共同性、不完全规范性;将国家颁布的课时决定的全体学生大体同进度、同课始、同课终的有序管理将转化为校本课程所倡导的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而制订的进度非统一性,随时可以跳跃或重复的随机管理,须知,现实的课堂管理,既不要完全刚性的有序管理,也不要完全弹性的随机管理,而是两者结合取其长的管理;将教师现阶段的职责主要还应是依据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基本“忠实取向”转为校本课程所倡导的基于学生表现而对教材进行修正设计的调适取向,这虽有方向上的可取性,但现阶段难以普遍实行。

      总之,不加区别地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必将使不应失去的国家课程传统优势渐渐消失,不应淡化的学生共同需要渐渐转淡,由于校本课程的补充地位发起冲击而使国家课程核心地位不保所以,先期实验者强调校本课程范围限定在选修Ⅱ、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其他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具体内容,这是很值得重视的四、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其他问题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关键在于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为此,必须在围绕打好共同基础上狠下功夫因为,共同基础是基本的、必要的共同基础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所以,大多数的国家课程的这种共同必修课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规定在60%左右只有在基础较高的统一要求大体落实的前提下,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机会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其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学生群体实际以及当地社区发展等均不能脱离国家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及其认真的落实忽视教学的普遍的统一要求,与忽视学生多样的具体的个性发展都是有违国家课程的改革精神所以,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既要强调需要的共同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