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说课.ppt

32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69540628
  • 上传时间:2024-07-3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0M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理科学一班地理科学一班 彭爱霞彭爱霞学号:学号:170210062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材内容结构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分析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是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力量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这两种因子是塑造地表的主要外力本节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的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生重点把握内外力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解读地表面貌 2.教材内容结构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教材第一部分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2)教材第二部分教材第二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④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①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依据依据——地球面貌是可见的,但其形态变化是动态的,是抽象的,一种面貌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形成,需扎实的知识功底,地壳内部是不可见的,学起来就不是很容易难点难点:①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②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依据依据——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面貌类型多样,需把握全面,认真分析成因,才能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内外力不是独立作用,而是共同作用地表形态,而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重难点解决方法:重难点解决方法:对于本节内容,一节课能实现的各种目标有限,很难将三个问题都学透,如果面面俱到,就会面面不到。

      对于新课改革后的高考命题,强调的是对地理思维过程和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所以学生需要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和能力因此教师将问题的难点定位为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所谓知其根本,方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刚进入地理殿堂,接触不是很深,在分析内外力成因时有一定的难度,在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2.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高一学生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深度还不够初中时学过区域地理,可以为本堂课作个有益的补充但限于水平,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对地形的了解也往往流于表面,关注局部而无法对全球作出一个让自己都信服的解释3.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对世界地形的成因等一些自然现象是非常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本堂课的顺利进行4.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推动下以及初三的洗礼下,表现积极向上,诚恳好学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教法: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提问导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学法:学法: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学会读图,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教学手段:教学手段:①教材中的示意图、文字材料;②视频 、音频资料;③多媒体辅助教学;④教师手绘板图等共同完成本节教学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东东非非大大裂裂谷谷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意大利那不勒斯古庙的三根大理石柱升降意大利那不勒斯古庙的三根大理石柱升降 一、地质作用(一)内力作用l概念l根据P74图4.1介绍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量来源、进行速度和作用的大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问:地壳运动根据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什么?播放视频介绍褶皱山脉的形成介绍地壳水平运动 ;P75例子介绍地壳的垂直运动总结地壳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综合影响总结地壳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综合影响。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运动形态运动形态产生地貌产生地貌关系关系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水平挤压隆起,水平挤压隆起, 形成巨大的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褶皱山系系;水平断裂,形;水平断裂,形成成裂谷或海洋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地表高低起伏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伴发生,主要以要以水平运水平运动为主,垂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直运动为辅 (二)外力作用(二)外力作用l概念l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l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四种方式 流水搬运流水搬运风力搬运风力搬运 堆积地貌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 最后得出,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问: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地表形态怎么变化?(内力作用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用 喜玛拉雅山的隆起举例说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的) 内外力共同作用也就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的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 1、组成岩石的三大类岩石、组成岩石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岩浆岩沉积岩:沉积岩:变质岩:变质岩:侵入岩:花岗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有岩层、含化石有岩层、含化石高温、高压高温、高压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P75活动探究活动探究P77活动探究活动探究 1.内外力作用比较内外力作用比较分类分类能量来源能量来源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内力作用作用地球内部地球内部的热能的热能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使地表隆起或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凹陷,形成高山和盆地山和盆地外力外力作用作用太阳能太阳能风化侵蚀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搬运堆积削高填低,使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地貌关系外力作用地貌关系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固结成岩 1.珠穆朗玛峰案例原因分析总珠穆朗玛峰案例原因分析总结填表,如下:结填表,如下:分类分类能量能量来源来源表现表现形式形式对地表形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态的影响内外力作内外力作用的关系用的关系内力内力作用作用    外力外力作用作用2.课后练习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课后练习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3.岩石圈物质循环关系岩石圈物质循环关系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一、地质作用一、地质作用概念:引起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总称一)内力作用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反辐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3.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4.分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外力作用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统称为外力作用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3.塑造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四种方式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